調查:中國農村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遠高於城市

人氣 179

【大紀元2014年02月20日訊】(自由亚洲电台)中國官方智庫的最新調查報告稱,中國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最困難,失業率高達30.5%,遠高於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總體17.6%的失業率,工資也大大低於城市家庭背景的畢業生。

中國官方新華網日前報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中國《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在畢業兩個月之後,接受調查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是17.6%,其中農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畢業生失業率高達30.5%,遠遠高於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畢業生月薪大概是3505元,比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高出654元。身份限制、隱形歧視及求職成本高是中國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求職面臨的「三大難」。

報道說,雖然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明文規定,招聘單位不能對求職者設置性別、戶籍、院校等等限制條件。但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往往「靈活變通」,甚至「暗設門檻」。中國民營企業很少對學校提出招聘硬指標,但不少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基本上都有相應的硬性門檻或者隱形門檻。中國農村家庭背景的大學生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儘管中國教育部規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佈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但由於約束力和約束範圍有限,很多用人單位還是以此作為選人標準之一。

有農村大學生反映,用人單位當日通知次日面試的「高效率」,也讓許多家住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因無法及時趕到面試地點,只好放棄一些筆試機會。此外,交通、住宿、服務、就業培訓等方面的花銷往往成為他們求職路上一道「坎兒」,對他們抓住就業機會、獲得上升通道,帶來一定限制和負面效應。

在美國的中國勞工觀察組織的執行主任李強表示,他基本上同意中國社科院的調查結果。

「我基本上同意中國社科院的這個調查結果。中國有城市戶籍的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機會和可能性,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機會相比,當然是相對較高。此外,有城市戶籍的大學畢業生,所能獲取的薪水,也比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所能獲得的薪水相對要高。」

中國廣播網2月19日也報道,這個不少學校就業部門負責人坦言,「人情」、「關係」因素,確實在畢業生找工作方面體現的非常明顯。

調查發現,在大城市中城鄉背景對於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影響比較大,而在一些地級市地區,這種差異會明顯減小。不少大學生認為,父母如果是農民,沒有人脈關係,找工作就很難。班裡已經敲定工作的同學大多都是動用了家裡的關係網,沒有關係的只能靠自己去瞎闖。

有參與報告起草的學者表示,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城鄉資源背景差異也很明顯。城市家庭的大學畢業生更容易進入較好的工作單位,城市家庭出生的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比例達到47.8%,遠高於農村家庭出生的畢業生的31.1%。城市出生的畢業生進入外資企業的比例為14.4%,比農村家庭出生的畢業生2.5%高很多。在工資待遇上,城市家庭出生的畢業生平均月薪達3400元,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的2800元。

旅美中國人權活動人士劉青認為,由於中共多年來實行的城市和農村二元化制度,因此,中國社會從各方面都把有農民背景的人當作二等公民來對待。

「中共一開始就在中國搞等級制度,把人口分為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把農村老百姓當作二等公民對待。城市人在各方面的待遇和福利,都比農村人的待遇和福利要好很多。而在就業機會方面當然也存在歧視。那些政府機構的工作、國企的工作,那些幹活不多、拿的卻不少、同時還可以靠腐敗獲利的就業機會,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根本就粘不上邊。」

中廣網的報道還說,有專家認為,問題反映出中國社會的一種新的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鎮和鄉村的文化、經濟,特別是教育的不平等。在就業問題上存在這麼嚴重的城鄉歧視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文化革命時候有一種唯成分論,今天變成以農村和城市作為劃分界定,也是一種很明顯的倒退。

(責任編輯:林遠山)

相關新聞
紐時:中國經濟蹣跚 高校生就業前景淒涼
中國學子留學易 歸國就業難
彭博社:中國失業率數據無價值 十年不變
八個數據這些年只漲不跌 中國百姓十大無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