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6):漢字起源的「群造說」指謬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230
【字號】    
   標籤: tags: ,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文獻都記載:倉頡造字。

但是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催生出反傳統、西學崇拜的所謂「新文化」運動以後,一些學者標新立異,否定「倉頡造字」說,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曲解、改造歷史,創立漢字起源新說,提出:

文字起源於刻劃符號(代表人物︰郭沫若);文字起源於圖畫(代表人物︰唐蘭);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非一人一時的產物(代表人物︰魯迅、郭沫若)……等等。

這種種說法,無事實依據,不能自圓其說,屬個人主觀臆斷,經不住質疑、推敲。但因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師徒相傳的學術派別利益,竟成了當今古文字學界的主流觀點,被當成漢字起源的理論。

下面,就讓我們來辨析其謬︰

一、漢字起源的「刻符號說」與「圖畫說」之謬

近代以來,中國考古界先後發現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如仰紹文化時期的半坡遺址、大汶口黑陶)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的刻畫或彩繪符號,也包括一些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

其中最早的刻畫符號,出現在賈湖遺址(河南省舞陽縣舞渡鎮賈湖村),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

據此,一些專家逐漸提出漢字起源的「刻畫符號說」與「圖畫說」。

劉大白在1933年《文字學概論》中說︰「先有記號,後有圖畫……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文字是發生於記號和圖畫二源的,而記號一源,更早於圖畫。」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一文中說︰「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彩陶上的那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唐蘭在其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古文學導論》中持「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的觀點。而在其40年代所寫的《中國文字學》中,觀點有所變化︰「最初的文字是書契,書是由圖畫來的,契是由記號來的。」

周有光、朱德熙也是持文字起源於圖畫的觀點,認為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文字是文字的先驅。

1973年,古文字學專家于省吾對半坡遺址的陶片上的刻畫符號,進行研究和破譯,開了將刻畫符號當作文字研究的先河;隨後,唐蘭對山東大汶口遺址的陶片上的刻畫符號,也進行「文字」研究和破譯;再後來,李學勤把二里頭遺址的陶片上的刻畫符號,和賈湖遺址的陶片上的刻畫符號,認定為「文字」。

但是,用「文字」的標準衡量一下,這些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1.文字是記錄語言、表達思維的書寫符號系統。凡不能記錄口語、不成系統的各種符號,都不能說是文字。

2.漢字是形、義、音的統一體,三者缺一不可。

3.文字能綴連成詞、句、文章,表達明確、複雜的思想與觀念。凡不能隨意組合使用、表達明確思維的,均與文字無涉。

刻畫符號是陶工用來記數、記事等的記號,即使再複雜,也與文字無關。到春秋戰國時期,陶工還在使用刻畫符號就是明證。

圖畫雖有形、有意、有理,卻無聲。圖畫不經抽象、演繹、賦音,是不可能自然轉換為文字的。圖畫可以任意描繪,而始終是圖畫。所以歷史上各種各類繪畫多了去了,沒有一例演變成文字的事實。

刻劃符號與圖畫,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存在;文字產生之後,它們仍然存在。三者互相獨立,互不干擾。儘管它們之間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始終不屬於同一系統。

刻劃符號就是刻劃符號,圖畫就是圖畫,無論歷史怎麼久遠,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刻劃符號與圖畫,始終沒有具備過文字的性質與功能。

二、漢字起源的「群造說」之謬

漢字起源的「群造說」認為︰文字非一人一時所造,而是廣大勞動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逐步創造出來的;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1926年,魯迅在《中國文學史略》(在廈門大學教課時的油印講義)中說︰「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也。」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更以有些調侃的口吻說:「在社會裏,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

魯迅的上述論斷,正可謂「憑臆之說」,真乃「門外」談「文」。比如漢字出現那會兒,鐵器是否出現恐還未知,至少沒有普及到勞動大眾,何來「在刀柄上刻一點圖」之說?

1972年,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一文中說:「文字是語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物。」

裘錫圭也同意這種觀點,他說:「原始漢字在原始社會晚期出現的時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

然而事實是:歷朝歷代的文獻上,沒有一條「勞動人民創造文字」的記錄,卻都記載「倉頡造字」。上古勞動人民都是「文」盲,說「文」盲創造了文字,豈非天方夜譚?所以所謂的「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的說法,不過是對馬列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說法的附會,純屬主觀臆造。

勞動人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其長項是製造並使用各種工具與農具等,而不是文字;文字是勞心者發明並使用的。

史籍中不僅記載倉頡造字,而且記載倉頡造字的緣起,記載倉頡造字的思路、原理、方法,還記載了當時倉頡所造的一些字。如果參照前文《漢字的起源》、《漢字的造字理念與原則》、《漢字造字法--「六書」》、《漢字造字揭秘--系統設計,模組構建》,則「倉頡造字」說尤為合理可信,而「勞動人民造字」說則更顯荒誕無稽。

第一,史籍明載,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倉頡造字」說已經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常識。

近代以來,通過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及與不同來源資料的多方互考印證,中國古史記載的可信度相當之高。

如西晉初年,由盜掘汲郡(今河南省汲縣,戰國時為魏地)魏王墓冡而現世的《汲冡書》中的編年古史──魏國史書《竹書紀年》,關於商周史實的很多記載與甲骨文、金文吻合,中國大陸2000年完成的大型史學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文獻資料大多依據《竹書紀年》。

再如,通過對甲骨卜辭等不同來源資料的研究表明,《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帝王世系的記載是基本可信;就是一些歷來為史學家以其「言不雅訓」而不屑的傳統文獻,如《五帝德》(今見載於《大戴禮記》。其中第六十二篇,記載宰我向孔子請教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帝事)、《帝系》(《大戴禮記》第六十三篇篇名,記黃帝至禹之世系)、《山海經》(相傳為禹之輔臣伯益所作)等,也被證明具有表示事實的一面。

所以,在沒有確鑿證據證非的情況下,對古史的記載一概採取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顯然是不可取。

第二,現存最早成體系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其歷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

但從考古資料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正式文字。如1975年以來,在山西省的襄汾縣陶寺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就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

而甲骨文字單字,據孫海波《甲骨文編》的統計,多達5949個(其中多有同字異構,據最新研究,約為3500個左右),研究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完全符合「六書」原理。

這說明,甲骨文的產生,應該是更久遠的事情。倉頡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由前文《漢字的起源》介紹可知,倉頡造字是一種有緣起(「庶業其繁,飾偽萌生」)、有理論指導原則(「分理之可相別異」)、有具體實現方法(「依類象形」,「形聲相益」)、有實現結果(「百工以乂,萬品以察」)之自覺的創造活動。以甲骨文相對照,說漢字為倉頡所造,從歷史沿革上講是合理的。

第三,人類創新活動的事實表明,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論的形成和重大發明、發現,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而且這些重要的創新成果即使讓大眾認識和接受,往往也要經過一個困難、漫長的過程。

而大眾在接受和使用這些創新成果的過程中,只會使其簡單化、庸俗化,而絕無使其系統化、精細化的現象發生(技術領域除外)。由此可見,倉頡造字說符合創新規律。

第四,以聲符為字根的新的漢字分類表《字族表》(收字一萬四千餘個)表明,漢字造字時聲符的選擇,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絕無隨意使用或倚重於某些常用字或簡單字的現象發生。

尤其當《漢字造字揭秘——系統設計,模組構建》揭示了漢字造字的玄機之後,所謂「文字非一人一時所造,而是廣大勞動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逐步創造出來的」的「憑臆之說」,亦無所遁形。@*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文「真」字兩邊的兩條對稱的曲線就表示一座煉丹爐,「真」字上面的「匕」是變化的意思。「匕,變也.................
  • 「悟,覺也。從心,吾聲。(五五心),古文悟。」(《說文解字》)所以,「悟」就是「覺」..............
  • 傳統正體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精湛典雅,是悠久文化藝術的結晶,美不勝收,是中華民族之寶。簡體字積非成是,詬病連連,唯一的訴求優點就是簡化方便快速,文字過於簡化造成語意混淆,甚至於完全抹煞了原本造字六源的涵義精髓..........
  • 平坐的、是平等的(「婦與夫齊者也」)關係,丈夫應該非常愛護自己的妻子,應該把妻子看得很珍貴(「古文妻從貴、女」)。「妻」字的本義就是一位女人(「從女」)手(「從又」)持一把掃帚(「從屮」)。
  • 漢字有深厚的文化道德內涵,因為漢字與萬物之間有對應關係,因此有人說漢字裡面藏著天機。而早期的漢字更是被廣泛用於占卜和祭祀。中國民間有根據人名來算命的事例,也是對早期漢字的占卜功能的延續。
  • 中國人的方舟—「斻」,其實就是一種「並船」,就是一種「連船」,它是將兩條(也可以更多)船並連著用繩索或鐵鏈綁在一起,用木板釘在一起,這樣就造成一隻「斻」了。「斻」在中國古代曾經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 不管「下雪」也罷、「下雨」也罷,中國古人將其視為「天」的行為,而不是象西方那樣將其視為 「客觀」的現象。
  • 這個「緣」是許多生命之間一種跨世代、超時空而又連續不斷的關係,而「緣」其實是一位無形的神,由她來管理和決定生命之間的因緣果報關係。
  • 一口一田一衣為福,我們從這裡看出古人對福字的理解是多麼的樸素和樂觀。田,人吃的糧食來源於田。
  •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神傳的文化,「孝」就是其中之一,是神傳與人的,用於規範人的行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