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風采】

嘉德水道橋——最崇高的建築樂章(二)

文/李琳

人氣 540

【大紀元2014年03月20日訊】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古羅馬建築之一,其下寬(9米)上窄(3米)的獨特構造和磅礡的氣勢富含勃勃生氣和韻律,讓人不禁為之讚歎。橋的中、下層是支撐橋體和通行橋,最上層為封閉水渠,十分奇特而壯觀。這座雄偉的建築自然吸引了不少名人來此一睹其風采。

法國思想家、政治家、作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1738年參觀後曾說:「我看到的是一座用雙手建造的豐碑,它的偉大超乎了我的想像,這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只有羅馬人才能建造出這麼完美的傑作,在如此荒野孤寂的山谷中呈現出如此宏偉的建築使它更加令人欽佩。我斗膽地漫步在這座建築上,我腳步的回聲彷彿讓我聽到了建造它時千萬個敲鑿石塊的聲音,感覺自己渺小的就如同廣袤大地上的一隻昆蟲。我對自己歎息道:『為甚麼我沒出生在羅馬』?」

精密設計的輸水道

長達50公里的輸水道中的一部份。(Fotolia.com)

從水源地於澤斯(Uzès)的厄爾泉(Fontain d’Eure)到尼姆的這條50公里的輸水道建成後,在接下來的五個世紀間扮演了重要功能,每日通過重力將3萬到4萬立方米的流水輸送到古羅馬人稱為Nemausus的尼姆城內的沉澱槽(Castellum Divisorium),這些豐沛的泉水供給市民們日常的用水。

長達50公里的輸水道中許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全部水道只有17米的高度差,羅馬工程師正是利用這微小的天然高度差距,採用石板密封的虹吸效應(Syphonage)管路設計,經過周密謹慎的計算和設計,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用以保證產生穩定的水壓,令整個水道中泉水能自然流淌,而無須藉助其它額外的動力設施來排除水流動過程中的障礙和促進水流動的動力,其工程設計的複雜和施工的難度可想而知。

堪稱建築天才的羅馬人將坡度設計得極為精確、近乎「吝嗇」,才能使泉水藉助微小的傾斜度並依靠自然落差流到目的地。50公里的輸水道的平均梯度為1/3,000,即3000米落差為1米,但在某些地區卻小至1/20,000,其中嘉德水道橋這段的坡度達1/18,241,即渠橋兩端落差約為一厘米。

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的內部水道。(維基百科)

雖然從外觀來看,嘉德水道橋的橋身粗糙原始,但水可以在其內部通行無阻,為此工程師們可是頗花費了一番心思。在水管內部塗上一層橄欖油及「maltha」(一種混合熟石灰、豬油及未成熟無花果黏稠汁液的混合物),讓泉水在輸送過程中較為順暢。泉水從源頭流到尼姆城需27個小時。

這項水利工程為尼姆帶來了全新的榮景,讓這個羅馬帝國的城市得以享受浴池、噴泉,加上豪華宅邸以及路邊溝渠等其它泉水設施的用水,完善的供水系統增添了民生的便利與城市的富榮。

嘉德水道橋特色

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的側視圖,顯示了三層拱狀橋洞。(維基百科)

嘉德水道橋是羅馬建築師和水利工程師創造的技術上、同時也是藝術上的一件傑作。橋高49公尺(相當於十五層樓高),共有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拱狀橋洞。

最底下的一層長142米,寬6米,高22米,有6個拱,每個拱的拱頂都有相同的4個拱(深6.36米),這種結構使橋堅固,能抵擋水流的衝擊;中間的一層長242米,寬4米,高20米,有11個拱,每個拱的拱頂是由3個相同的拱(深4.56米)構成,這一層跨越主流的拱(24.5米)比其它相鄰的寬,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減少衝擊;最上面的那層長275米,寬3米,高7米,有35個拱,每個拱的拱頂只有一個拱(深3.06米)。在這一層,拱比較多,拱與拱的連接處比較狹窄,從而可以減少在此高度上作用於橋上的風應力。

各層上每個拱的拱頂都是由並列的、相同的拱構成,對於測量、製造、修復嘉德水道橋來說,經濟又便捷。因為支持單個拱的拱頂,只需一個木製結構,所以對拱進行修復時,只需把一個木製結構放在建橋時留下的每個拱的拱頂的圓形器物上(這一個器物是建橋時為了日後修復而特意設計留下的)。

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上至今可見用於支持腳手架的突起塊。(維基百科)

該橋長度是下短上長,但從橫斷面看,卻是下寬上窄的梯形結構,能夠分散壓力,十分符合力學原理,而且橋拱是獨立的全弧拱形相互連接,有利於橋的穩固。事實上,嘉德水道橋的最頂層才是真正的水道,並且為了防止蒸發,被設計成封閉式的,上面覆蓋石板。為了便於定期檢查和清洗石壁上的水垢,每隔十幾米,石板上就會留出一個可以活動的檢查口。兩千多年前羅馬設計師的造詣實在令人佩服。

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橫跨風景如畫的加爾東河。(官網pontdugard.com的截圖)

為適應加爾東河水的季節性特點,並防止可能氾濫的河水對大橋的衝擊,羅馬設計師將橋底層的橋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岩石上,還特別在每個橋墩的上遊方設計了一個三角形的分水墩結構,以達到分流的目的。橋墩部份各拱距的角度其實不太一樣,以減輕對橋的衝力,並且曾挖鑿河床以利洪水從橋孔通過,從而使大橋更加穩固。這一獨特的橋樑和水利工程史上的創新設計,成為羅馬時期高度發達的水利工程技術的絕好例證。

嘉德水道橋的傑出之處還在於它的拱及拱頂都是泥石結構,而不像現在用水泥鋼筋。據記載,大橋建設中沒有使用灰泥和固定夾具,完全是靠精確的切割和石塊間的摩擦力支撐起了大橋,最大塊石厚50厘米長兩米多,重約6噸。整個大橋共用5萬多噸石頭,當時羅馬人的施工水平堪稱是舉世無雙。@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達芬奇的夢幻之作 法國香波爾城堡(一)
路易•威登的傳奇 (一)
達芬奇的夢幻之作 法國香波爾城堡(二)
路易•威登的傳奇 (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