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家

【醉夢話丹青】(5)花鳥畫《雨竹》 《雪竹》

作者:曹醉夢
font print 人氣: 1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畫的程式化、符號化特徵明顯,經過藝術家對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經過思維咀嚼後,將物象引申意義深化,比如,畫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單純生物性的竹子,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畫家表達「風調雨順」等情懷的絕好藉物。

物種的外貌特徵能夠引起畫家借物言志的情緒,竹子徑直而不似雜樹的求曲、虛心而不像他木的自滿,寒暖不同地域、不同營養處均能存活,尤其貧瘠的地理環境下,他們能靜靜的生長而不氣餒和招搖……這些物種的「性格」屬性、特徵早早就被丹青畫家們看中。

宋朝的文同(文與可),為了畫好竹子,在窗前栽種了許多青竹,仔細觀察竹子的枝葉在晴、雨、雪中,以及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形態變化,在長期的觀察與理解中,他總結了一套畫竹的方法,此時文與可筆下的竹子不再是常人眼中的幹可以擔擔、葉可以掃地的竹子,將胸中積累的各種各樣的竹子形象符號化、擬人化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便是由他而來。

蘇軾(蘇東坡)也是畫竹高手,他曾對評論他的畫的人說, 「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即談論畫的好壞,以像不像為標準,那就是鄰居家小孩一樣的審美了。

清朝的鄭燮(鄭板橋),多在月下、燈後觀竹,這種影於紙窗、粉壁下的竹子,婆娑婀娜,甚似宣紙上的墨竹,體恤民眾是中國文人墨客一直所崇尚的情操,曾為范、濰縣令的他非常關注民間的疾苦,在書畫作品上反映的也較多,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等。他寫竹,常將款題於竹石間,以竹之「介於否,堅多節」來表達自我孤高的情操。

(點閱【醉夢話丹青】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之文化源遠流長,約2500年前,繪畫藝術就以竹木、皮帛、粉牆為依託介質,就形成以毛筆蘸黑墨、行筆成黑線做為造型方式,用極為抽象的筆墨語言來表達畫家豐富的情感,夯實了較為完備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雖經朝代的數度更替、社會文化的扭動、外夷文化的侵蝕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動這種繪畫方式的表達秩序,一些想改變「她」的人都沒有成功過,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大大不同於其他繪畫語言的敘事方式。
  • 中國千餘年可考的繪畫史上,對冰、雪、霜的描繪無明細的「質」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間的反襯法表現,讓觀眾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畫面的可視性和觀賞性,產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冰雪畫則彌補了這個空白,對冰雪霜的表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是對中國畫表現空間的有力補充,至今,其對冰、雪、霜“質”的表現仍是其他畫種無法企及的。
  • 接受的是師範、中文及藝術研究的正統教育,但水墨畫家徐明義的作品卻不一點也不中規中矩,似乎很少人像他這般畫國畫,時而由幾個大色塊構成一整幅畫而絕少線條,時而以線條細膩的部份構圖延伸出遼闊而沉靜的氛圍,其用色的俐落與鮮明更是水墨畫中的奇葩,讓人心裡浮現對於一個美麗境界的無限想像與期待。
  • 餘和魚是同音字,讀音相同但是意思卻不相同。
  •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桃園文化局長張壯謀表示,成長於基隆鄉間的吳東昇,現定居於桃園,自幼親近自然環境並擅觀察萬物,對自然界動植物的體悟,心神觀照,表現在其創作上無不生動。舉凡四君子、花鳥、蟲獸、藤蔓、瓜果各類創作,饒富野趣的描繪和工筆畫風,筆墨精妙絕倫維妙維肖。鮮活靈現的神態,讓人回憶起回童年鄉村景緻。
  • 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師並不多,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為中國畫的大師,何為?大師們除有好的筆墨技巧外,主要是藝術思想中正能量的傳遞,以及獨特普世價值的構建,以及能獨立於他人的理論體系,儘管大師們的作品或有一段時間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但藝術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屬性,卻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國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從散點透視的構圖規則、行筆形式、表現技法、符號運用到審美理念,無一不具典型性。
  • 新竹縣長邱鏡淳今天與台北市長郝龍斌簽署產業交流合作意向合約,希望藉此推廣客家文化與農特產品。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