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債違約頻發 債務風險瀰漫中國

人氣 8

【大紀元2014年04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米雪兒報導)從4月1日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情況總體為下行趨勢,並且年初至今陸續發生了企業違約事件,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同時,有專家稱今年到期的債券增加,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違約案例,令市場瀰漫悲觀情緒。

債務違約陸續登場

近日陸媒報導,江蘇徐州中森通浩新型板材有限公司(簡稱中森通浩)2013年發行的私募債「13中森債」首期利息無法按期兌付。「13中森債」於2013年3月28日發行,發行總額1.8億元,為3年期固定利率債券, 債券票面利率10%。今年的3月28日為付息日,應兌付利息1800萬元。

這是2012年以來中國中小型企業發行的高收益債券私募市場首樁違約事件。

2011年2月,中誠信託推出「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管理期限為36個月,募集資金總規模為30.3億元,年化收益9.5%至11%。2014年1月16日,中誠信託正式向其投資者承認,「誠至金開1號」信託計劃高達30億的信託財產或無法按期變現。

3月4日,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11超日債」本期原定付息日期(3月7日)應當兌付的8,980萬元利息,只能按期支付400萬元,此公告一出,引發大陸債市動盪。「11超日債」成為中國大陸公司債券市場歷史上首個付息債務違約案例,打破此前中國式「剛性兌付」神話。

緊接著大陸媒體再爆出,浙江興潤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無法償還35億元人民幣的貸款。3月18日,奉化市金融辦發佈消息稱,興潤置業的35億元債務中,銀行債務逾24億元,非法吸收公眾存款7億多元,借款年利率在18%—36%之間。

2008年經濟刺激措施弊端顯現

據陸媒數據顯示,中國信託業2006年尚不到3,000億人民幣,到了2013年底,就已超過10萬億,是A股市值一半。此外,包括信託在內的影子銀行的融資規模已經達到30萬億,僅5年時間其規模擴張已經超過股市。

多數專家學者認為,造成中國債券、信託等領域資金非理性暴漲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於剛性兌付。

原世界銀行駐京辦事處負責人鮑泰利(Pieter Bottelier)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債務問題都與中國2008年底實施經濟刺激措施之後債務出現爆炸性增長有關,尤其是企業的債務。這個巨大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大部份是由信貸來支撐的。其後果是,影子銀行的規模變得非常龐大,企業的槓槓化程度過高,借貸的債務過多。」

將有更多企業債務違約發生

中信建投宏觀債券研究首席分析師黃文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未來注定還有一些信用評級下調、連續兩年虧損、技術違約的事件接連發生。」

穆迪評級中國合作方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的研究部副總經理張英傑(音)表示,「第一單違約發生之後,可能還會有更多違約案例出現。目前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範圍內流動性趨緊,今年到期的債券也增加,在融資壓力日益增大,所以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違約案例。」

「在中國的境內債券市場將有更多違約。」廣州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債券基金經理邱新紅說。該公司負責139億元資產。「下一次違約將可能發生在產能過剩領域,比如鋼鐵,有色金屬和煤炭。債券投資者將避開債務負擔沉重的私營公司,因為他們是風險最大的。」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大陸地方龍頭房企坍塌探因:上了政府的當
債約風波成中國經濟大問題 國內銀行風險波及香港
大陸今年5.3萬億信託到期 房地產項目高危
外電:中國債務炸彈藏何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