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青節、鞦韆節

作者 : 徐行
font print 人氣: 1042
【字號】    
   標籤: tags:

清明時節氣溫回暖、草木吐綠,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 古云:「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諺:「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為黃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而《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掃墓祭祖 春遊踏青 春耕播種

清明節因依據節氣而定,是少數與西元紀年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約當陽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這三天。清明時節氣溫回暖、草木吐綠,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因此古云「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諺「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明代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遊〉詞云:「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一掃「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給人的蕭索印象。古代婦女鮮少外出,惟有在清明這天會結伴成行,古稱「踏青」,又稱「尋春」、「探春」,因此清明節也稱作踏青節。

由此可知,清明時節除了掃墓、祭祖,更是春遊踏青和農人春種的最佳時機。

〈清明上河圖〉描摹古人生活點滴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繪京城正店。(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以清明時節作引子,畫中細膩描摹汴京(開封)百姓日常生活, 從圖畫中可觀察到古人的生活點滴。〈清明上河圖〉諸多仿本中以明人仇英仿作的最有影響,蘇州一帶坊間的〈清明上河圖〉大都以「仇本」為底本。

明末,因易代之際亂離,〈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一時間真跡、仿作紛紛流入清廷內府。鑒於〈清明上河圖〉的多種版本真偽莫辨,清皇室組織畫工重繪〈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現典藏於外雙溪故宮。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代宮廷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於乾隆年間協作畫成,是現存最豐富的版本

清明時節市集裡博弈鬥雞、河堤上孩童放風箏,或是踏青、訪友等清明風俗皆寫實呈現;日常生活的打水、運貨、買賣甚至是街上打架、乞討、化緣皆鉅細靡遺入畫;打擂台、看戲、喝 茶、聽說書等古人的大眾娛樂活動當然也沒有少。

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圖〉中還可見到古人庭院裡醒目的「鞦韆」。原始社會,先民為取得食物攀藤上樹,於是產生了鞦韆的雛形,原先只有一條繩子,後來演變成為兩根繩索加上踏板。

鞦韆原為「千秋」,因「千秋」有永垂不朽之意,漢代時為了避諱,將千秋改為「鞦韆」,後又寫作「鞦韆」。唐代時,盪鞦韆已十分普遍,更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唐玄宗稱盪鞦韆為「半仙之戲」,正因清明時節處處有人在玩鞦韆,因而又將它稱為鞦韆節。

寒食節及清明掃墓的由來

事實上,掃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墓祭」之禮,因民間仿效而從特殊儀式演變成集體活動。中國各地祭祖時間並不一致,以早期渡台族群為例,同樣來自福建的泉州人、漳州人掃墓時間就不同,漳州人多在上巳節(黃曆三月初三)掃墓,而泉州人是在清明節掃墓;客家人則過年開始即可掃墓,而外省人掃墓日期迥 異,民眾並不一定都會在清明節掃墓。

先總統蔣介石逝世後,政府將「清明節」訂定為國定假日「民族掃墓節」,配合現代人工作,使得許多依其祖俗,本不是在清明節掃墓者,改為清明掃墓。

而追本溯源,今日眾所周知的「清明節」掃墓乃是「寒食節」相應演變而生。

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有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寒食節。相傳「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或稱介之推)而訂定的節日: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妃子驪姬為讓親兒奚齊繼位,預謀殺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殺後,公子重耳出逃。

介子推跟隨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期間重耳受盡屈辱,跟隨重耳出奔的臣子相繼離開,介子推仍不離不棄,甚至在饑寒交迫時,割下股肉讓重耳進食,史稱「割股奉君」。最後重耳回國繼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帶着母親隱居於綿山。晉文公幾度探尋不遇,於是下令點火焚山,希望引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燃盡,徒見介子推與母親緊抱的遺體。晉文公後悔莫及,因而訂定此日嚴禁煙火,隔年晉文公祭奠介子推,綿山的柳樹重生,因此賜柳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

寒食節前,百姓會製作「子推蒸餅」,也有人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形狀的餅,用柳條串掛晾曬,稱作「子推燕」,此是最廣為人知的寒食節及清明掃墓的由來。

古代禁火、改火制度的演變

然而,略考史實,寒食節禁火與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和介子推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中國周代已有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

《周禮》記載「司炬氏」,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人民小心火燭,以免天乾物燥或春雷引發火災,後來更演變為禁火一個月。古人在初春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稱之為「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據記載,唐代宮廷每到清明節前,要讓宮內小孩鑽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賜絹三匹、銀碗一隻,是為「請新火」。皇帝也會對臣下「賜火」表示關懷。唐代的詩詞和筆記小說中,即有描述「賜火」、「御火」之習俗。

清明節有吃潤餅的習俗,賣潤餅的業者忙得不可開交,把煮好的餡料一一包進餅皮。(中央社)

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以寒食度日,因而製作了許多特殊的食品,如今日清明節大家仍會吃的潤餅。

隨著朝代更迭,「寒食」的日期從一個月縮為三日,又叫「三日節」或稱「古清明」;宋代,世居河洛地區的漢人南遷,為了與北方胡人分明,掃墓祭祖更顯重要,因此寒食節雖縮減為一天,清明當日掃墓、祭祖 則成為大規模活動。

今日人們普遍推崇、感念介子推的「忠孝」精神,於是樂將寒食節與介子推聯繫,而寒食禁火、掃墓的習俗也逐漸與清明踏青的活動相混淆,許多人又把介子推的事迹演繹成為清明節的由來。

--轉載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星期四是感恩節,這個節日有點象中國的中秋節,是美國曆史最悠久,而且最具有美國傳統色彩的節日。 四百多年前,一批新移民從英國來到新大陸。嚴寒的冬季給新移民構成極大的挑戰。1620年到達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附近的新移民中,有一半以上在飢寒交迫中喪生。當地印第安人熱情地提供向他們提供幫助,告訴了他們很多在嚴酷自然條件下生存的訣竅。
  • 大紀元華府日報記者李文報道/五月為美國亞太節,2003年美國首府華盛頓龍舟賽于5月24/25日開鑼了,來自全美國的48個團隊參加比賽。本次比賽分為兩種賽程: 250米、500米。參加的有男子隊、女子隊、男女混合隊和青少年隊等。華盛頓特區市長代表Gregary McCathy親自到場觀看表演,這是美國華府地區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吸引很多美國人和當地華人參觀。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
  • 【大紀元5月7日訊】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過洋節,而中國傳統節日卻受到冷落,近日據東北一位大學教授給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發來一份急件稱,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即將到來,有一則報導卻讓國人傻眼了:該報道稱亞洲某國目前已將「端午節」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並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
  • 你知道哪一個國家的小朋友節日最多、最有趣嗎?答案就是日本啦!一年有三個專為小朋友而設的節日。
  • 【大紀元5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一峰特拉維夫特稿)看一個國家如何過節,就可以知道他是屬於什麼樣的國家,從古至今猶太民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