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書畫

清「濃墨宰相」劉墉和他的書法作品簡介

撰稿人:大明
大明
font print 人氣: 1279
【字號】    
   標籤: tags:

劉墉(1719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先後任翰林院庶起士、編修、安徽學政、江蘇學政、江甯知府、陝西按察使、內閣學士、左部禦史、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嘉慶九年十二月卒於家中。據《清史稿》記,當天仍到南書房當值,晚餐宴會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

劉墉秉承家風,為官清廉,在民間有「劉青天」的美譽,百姓將他比作「包龍圖」。他名揚天下的書法,在當朝享有「濃墨宰相」的美稱。

(一)出身聲名顯赫的諸城劉氏家族

劉墉生長在一個平民起家的有著良好家風家教傳統的官宦之家。父親劉統勳是大清朝第一個漢人「真宰相」,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和尊敬,可謂「位高權重」。劉統勳不但清正廉潔,朝野聞名,而且詩書俱佳,同時也深受百姓愛戴。曾因治理水患,山東、河南一帶的百姓紛紛為他建立祠堂。看過電視劇《大清官》和《天下糧倉》的人都會有深刻印象。劉統勳七十六歲時,死在上朝的途中,乾隆為之痛哭,說:「朕失一股肱」。「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而「文正」的諡號,《舊典備征》中講:凡「品、學、德、業無愧完人者,未足當此」。乾隆在位近六十年,賜「文正」者,僅此一人,可見其人品高潔,功績卓著。

劉墉的高祖是明末秀才,曾祖劉必顯是順治時進士。劉墉的祖父劉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相當於省長),是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曾入錄《國朝循吏傳》。劉棨的二哥官至江南學政。劉墉的弟弟早亡,留下侄子劉鐶之由劉墉養育,後官至戶部尚書,諡號「文恭」。至此,劉氏一門名滿天下,留下了許多傳世的佳話,如「父子宰相」:劉統勳、劉墉父子;「祖孫三翰林」:劉統勳、劉墉、劉鐶之;「一門三公」:『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鐶之;「一門三翰林」:也是指劉統勳祖孫三人;「父子九登科」:劉統勳共有弟兄十個,其中八人連同父親劉棨先後及第、分別中進士和舉人,據說在清朝兩百多年中九子登科的只此一門。

另外,據劉氏後人在網上公佈,至清末廢舉之前,山東諸城劉氏一門為大清朝培養了七十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員,而且都是清正廉潔的官,無一人貪腐。可見家風家教一脈相承的作用和影響。

「康乾盛世」的兩位皇帝都給了劉氏一家極高的褒獎。康熙大帝給諸城劉氏禦題的《清愛堂》是劉家傳承至今的堂號;乾隆皇帝親筆寫的「海岱高門第」也為名垂千古、萬古流芳的諸城劉氏家族增添了無盡的光彩。

(二)劉墉書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簡介

圖中這幅中堂是劉墉的晚年作品,是當年為了慶祝嘉慶皇帝登基而作。內容是書論,以古人對書法技巧的論述來寓意治國之道,其中也有劉墉個人見解的穿插。整幅字全長近兩米,寬七十多公分,總計有一百六、七十個字。所用為貢紙,以黑白相間的織錦裝裱(部分有少量破損)。貢紙上有多處祥雲鉤和一條金色祥龍,因保存不當,金粉大多脫落,膠紋清晰可見。作品正面蓋有大小七枚印章,啟首有「御賜精忠堂」的條形印,背面有原收藏人「高鳳岐」的一枚小印章,字跡已不太清晰。

啟首有「御賜精忠堂」的條形印

劉墉的字和他的人品一樣,質樸清雅、謙和內斂,提按使轉中常有詼諧意外的用筆,疏密錯落間總是透著智者的淡定與坦然。劉墉壯年時的書法已將蔡邕的「骨氣洞達、奕奕如通神」的靈性,鐘繇的「雲鶴遊天、群鴻戲海」的恢宏與壯觀,以及王右軍的「龍躍天門、虎臥鳳閣」的靈動與矯健,全部收入囊中,食古而化升發為自己作品中的營養,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形成了古樸中透出清雅,豐腴中藏著靈秀的風格。讓「濃墨宰相」的美名傳遍了天下。而所有的書論家把「渾厚古樸、貌豐骨勁、精氣蘊蓄、內斂藏神」這些對楷、隸、篆書的溢美之詞都用在了劉墉的行草上,對他那于流暢中藏神,在飄逸中存古樸的功力,稱奇叫絕,這實在是常人無法做到的。

劉墉書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局部

縱觀劉墉存世的作品,無論篇幅大小,整幅氣勢上都呈現出舒闊、恢宏、大美、大善、大雅的祥瑞之氣。即便是蠅頭小楷同樣能鑄造出大世界的恢宏氣象,點畫非常舒展講究,從未見其有擁塞拘促之象,其駕馭筆墨的能力與功力令人驚歎。

劉墉書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局部

《清稗類鈔》中說劉墉的字:「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功隨日長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清朝崇尚佛學,劉墉身為鴻儒,精通經史子集,才華橫溢、慧根深厚,一旦經書開卷,不需幾日,便可了悟人生真諦。有人說劉墉晚年圓滑了、慵懶了,其實那是真正的明白了、淡泊了、放下了。雖然清雅、樸拙、淡定是劉墉書法一以貫之的風格,而由絢爛歸於的平淡,多了一份清醒和明白,在質的層次上已完全不同了。

劉墉書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局部

「天下第一江山」這幅作品中,正是呈現了絢爛歸於平淡的氣象。之前的平淡是作者低調做人的平淡,是心無所執的淡泊。而現在的歸於平淡是「鳳凰涅槃」進入極高境界後的淡然,一切都歸於了本然、自然,歸於了大自由、大自在,歸於了「隱」。

劉墉說:「寫這幅字時,我真可謂是人所講的那句話,『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了」。他自己評價說:「字如其人,我的字就象我的人一樣,乍一看相貌平平,仔細看回味無窮」。遵其所言,細細品味,靜心端詳某個字。混沌之中似一深山幽谷中的老者,飄然矍鑠、鶴髮童顏、仙風道骨;抑或一時不留意,驀然間滿紙的字墨均化作了寬袍大袖的羅漢、慈眉善目的菩薩、莊嚴神聖的佛陀、合十問訊的高僧、髮髻高挽的道人,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神仙,衣袂飄擺、千姿百態、飄飄冉冉,妙不可言。及至回過神來,你會忍不住再去尋找徐珂《清稗類鈔》中的話:「其(劉墉)書之佳處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尚知絕非是他信口滔滔,而必是親身經歷者的內心感言了。這時也會讓你一下子明白歷史上和今天的人們對劉墉書法的一切溢美之詞都不為過而唯有不及。

劉墉的字乃真神品,得到了是緣、是福。學他的字,需先明白「功夫在字外」的至理名言。先要在人品、胸懷、修為、學識上下足功夫,在「九九八十一難」的人生磨礪中「觀心修心」,成「佛」則是無求而自得的事,當然慧根深厚是其必備條件。

目前,東南亞華人圈及中國大陸,有一大批優秀的書法承傳者和愛好者。因碑學於筆法上的局限性,帖學之風逐漸回潮。相信不久的將來,劉墉書法的神韻與風格在華人書法界中會重新大放異彩。

(三)收藏者的期待和心聲

這不是廣告,而是廣覓,尋覓我要找的有緣人。

這幅劉墉的書法作品可說是命運多舛、歷盡劫難。劉墉的字不輕易送人,極為難得。到了晚年,更是如此。得片紙隻字,已如獲至寶。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已有真實的表述。清朝是書法中興時期,從皇上到貧寒學子,皆以此為榮,以此為樂,導致一些文人鋌而走險。這幅字在裝裱時已被社會文人勾結宮廷畫匠挖走了兩個字雖是遺憾,但也正是劉墉的字之難得的歷史佐證。

民國時,這幅字到了高鳳岐(張學良副官,據說後任陝西省代省長、省主席)手中。一天,高鳳岐讓家人用架子車從各個房間把字畫一車一車的拉出來倒在院子裡,爺爺說:「堆得象山一樣」。準備付之一炬時,爺爺問:「這都是好東西,為什麼要燒」?高說:「現在逃命要緊,哪還顧得了這些。拿吧拿吧,喜歡啥拿啥。」爺爺非常敬重劉墉的人品,就拿了這幅字和孫中山的一幅「天下為公」,使其逃過了滅頂之災。爺爺記不清是哪一年了,估計應該是「西安事變」時的事情吧,因為爺爺說那時張學良、楊虎城經常在高家通宵打牌,那時高住在當時西安的「省黃河水利委員會」院內。

到爺爺手裡一直在樓上的一個樟木箱子裡放著。七十年代中期我結婚時第一次見到,當時驚訝那字的墨怎麼那麼黑、那麼亮,亮的簡直有點象黑漆的光澤。後來,弟弟放毛料衣服,把字從樟木箱中拿出,隨便仍在床下的洗衣盆中,使其有了水漬和磨損。孫中山的那副字上署名是「孫文」,也被收拾新房時當垃圾掃出門了。爺爺心疼的對我說:「你們趕快拿走吧,不然全毀了」。當時卷在外圈的織錦部分已有一小塊磨損。那是七九年十月份左右。

我家住二樓,開始放大衣櫃裡,常有熟人和朋友來看字,雖然也沒保護常識,覺得狀況還可以。九十年代初,幾個廣州商人找到朋友說要買,他們找人鑒定後說好第二天上午過來交錢拿貨。當天夜裡我做了一個非常神奇的夢,不可思議。早上六點鐘就跑到朋友家說我不賣了。此後就一直用牛皮紙包起來放在大衣櫃頂上,導致因乾燥造成打不開。這其間幾次發生奇跡,後來劉墉教我如何打開。我們是佛門中人,九十年代我的師父已告知我把畫轉出去,說「不能毀在你們手中」,並告知新的主人所在地區是東南亞的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包括澳大利亞一帶的外籍華人。此人德高、懂書法、有收藏常識、有保存這幅字畫的能力,也是有相當經濟能力的人。

初來海外至今已六、七年了,生活清閒,極少交往。直到二零一三年端午節又發生了更加完全無法想像的神奇之事(這件事只能和其未來的主人共享),太意外、太榮幸了,震驚之餘,也非常內疚這麼多年來沒有善待和精心保護好這幅字,至此痛下決心:趕快找到有緣人。

這幅作品目前的狀況是:墨色已沒有了當年的如漆般的亮澤,裝裱的織錦部位也多了一些破損,雲鉤與金龍身上的金粉也幾乎完全脫落。另外八十年代在字的背面上部兩邊角的位置,一些宣紙因磨損露出了裡邊黑色發亮的條形帶狀物,寬約一公分左右,左角處露的多,約兩公分已完全能看到,右邊露出來的少,隱約能看到。因不知是什麼材質的東西,很光滑,曾給幾個熟人看過,討論過。今年三月份想起此事,待再去看時,已蹤跡全無,有點摸不著頭腦。這幅字到我家三十五年了,只有廣州買家找的那位朋友拿去了十幾天,是否他們找人鑒定時抽走了,現在已無法得知。下邊兩角部位因磨損輕微,當時看不見裡面有沒有上述的東西。想一想,這幅作品因我的無知和粗心,在我家這幾十年也仍然是歷盡磨難了,幸運的是所有的字和貢紙還算完好。

我太不知道珍惜了,我知道這位有緣人不好找,希望透過《大紀元時報》能找到。果能如願,不勝感激。

看到這篇報導,如果您有收藏的願望,且又符合前邊有緣人的條件的話,請把聯繫方法發到damingliaoyuan@gmail.com

多說一句,如想借此盈利者免擾,因為我的要價是很高的。貨賣識家,我的有緣人是有條件的。我期待的是能將這幅作品妥善保存繼續傳承,可能他還使命未完。劉墉說這是他晚年寫的存世的最能代表他書法境界的作品了。他說他一生寫了很多很多,存世的卻是極少極少的。一切皆是緣,得者是緣,失者也是緣。在這人神同在的時代,人們最要珍惜的是與神佛之間的緣。

以上的話,信者自信,不信請一笑了之,莫造口業。

收藏人:了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字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流傳數千載,具有高度藝術成就。其書體變化豐富多彩,概括起來大體可以分為: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也叫作真書,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書、草書....
  • 衛夫人(公元272~349年)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夏縣尉郭鄉蘇莊)人,東晉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恆,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衛夫人繼承先祖家傳之風,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 (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明代名賢尺牘集》新書發表會1日於台北舉辦,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表示,全套書收錄包含明代學者、名臣、東林黨人、復社成員、文人、書畫與方外等216人的252通尺牘(即信札),相關連書信往來的人物達800餘位,從書中可以感受大師輩出的明朝璀璨文化。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由書法名家唐菁所教導的醉墨軒雅集全體會員們舉辦成果展,自即日起至28日止,於樹林區保安活動中心熱情展出,敬邀同好者一起來觀賞。
  • 國立聯合大學歲末最後一檔藝文活動,於藝術中心舉辦「鄭銘師生第五屆書法聯展」,自即日起至翌年1月15日在第一校區蓮荷藝文空間展出, 18日中午由展出者鄭銘老師、聯合大學副校長王正祥及藝術中心黃勝銘主任共同主持開幕茶會,一起為書法展揭開序幕。
  • 來自全國的藝文界人士21日齊聚南投縣文化局,一起參與「第15屆南投縣玉山文學獎暨第14屆玉山美術獎及竹工藝產品開發競賽頒獎典禮」,共同分享得獎者的喜悅。
  •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瑞騰、書法家陳國揚等人,為了紀念書法家史紫忱百歲冥誕,舉辦「月光流域」書法展,呈現史紫忱文采。
  • 為迎接馬年新年到來,大華府中華書畫家協會與翰墨雲山社,於2月1日上午在華府僑教中心大廳舉辦「駿馬奔騰迎新春,四海同心賀吉歲」迎春聯合揮毫活動。活動由翰墨雲山社創辦人毛戎、中華書畫家協會總幹事羅昭妤及僑教中心主任劉綏珍共同主持,計有大華府地區中文學校及主流學校師生、僑胞近150人參加。
  • (大紀元記者李知性韓國大邱報導)2014年2月17日晚,神韻國際藝術團在韓國大邱的最後一場演出圓滿落幕。走出劇場的大邱慶北書法家協會理事長司空弘周,對演出讚歎不已。他稱讚這是一場深具傳統內涵的演出,從演出中他看到了唐朝和清朝及蒙古等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傳統舞蹈和文化,感受到恢復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神韻還令他從演出中找回了內心的平靜,有種精神被淨化的感覺。
  • 台灣知名書法家施春茂2014年2月26日晚上二度觀賞神韻晚會,他推崇美國神韻國際藝術團的演出,處處展現「神采飛揚 韻味無窮」,讓觀眾欣賞之後,「餘味不絕,回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