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四)

如何培養孩子的恆心?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

作者: 宋鎭旭, 申玟燮
譯者:黃子玲

孩子再怎麼喜歡一項活動也很難長久鑽研探究,一開始因為喜歡而做的事情也很快會失去興趣。例如學了一陣子樂器,稍微遇到困難就輕易放棄了。然而,即便是孩子一開始就很有興趣的事,也要經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隨著難度增加而慢慢需要更多技術。這種狀況對孩子來說是一次挑戰,同時也是一場危機。面對艱難的挑戰時難免有挫折,甚至覺得自己的實力好像沒法快速提升,符合自己的期望。這時候興致會逐漸低落,如此一來,當然就會打算放棄了。

如果盡量避免讓孩子經歷這種危機,或讓孩子在危機過程中擁有堅忍的力量,那就有可能持續努力練習了,但要怎麼做呢?有些孩子天生就具備撐過困境的耐力,假如孩子天生就具有恆心,那當然值得慶幸,但那些不具備恆心的孩子該如何是好?難道只能抱怨父母基因,然後就此不管嗎?幸好我們發現一項令人慶幸的事實:「恆心也是可以培養的」。

《天才密碼》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柯伊爾追蹤了世界知名演奏家和體育選手的幼年時期,發現他們的童年,也就是他們剛開始演奏或運動的時候,其實才能或實力和其他孩子之間並無明顯的差異。不過,他們都和教練有良好的關係,而且哪怕是只有小小的成果,都能從父母或教練那裡得到稱讚或激勵。因此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們已經具備了自信心。

擁有恆心的人可以長時間投入某項活動,最終成為專家。觀察他們便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發展初期都透過成就感獲得自信心,而自信心就是培養恆心的關鍵。

恆心來自「我做得到」的自信

韓國女子選手席捲LPGA 使於一九九八年朴世莉選手在麥當勞LPGA 錦標賽、美
國女子錦標賽、傑米•法爾托萊多經典賽,以及美國巨鷹菁英賽等四項賽事中取得了優勝,在此之前,我們根本想像不到韓國的高爾夫球水準可以提升到世界級的程度。然而正因為朴世莉選手不僅在LPGA 取得優勝,更在一年間足足取得了四勝,這項成績讓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
從那時起,韓國高爾夫的幼苗們就開始專心的受訓了,過了十年以後,LPGA 場上出現了名為「朴世莉Kids」的一群韓國女傑,她們在全世界面前展現自己的本事,LPGA 則成了她們實現夢想的根據地。雖然訓練期間每天都要打數千個以上的球,做辛苦又無趣的重訓,但支持她們撐下去、縱橫LPGA 的原動力正是「我們也做得到」的自信。

覺得自己「做得到」的自信心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成就,因為自信心可以喚起自己挑戰的欲望,成為一股動力使人撐過挫折或倦怠。然而沒有自信的人卻會把挑戰當成威脅,一旦把挑戰當成威脅就很難透過努力去克服,反而產生逃避危險的心態,最後就會放棄。有時想休息一下改做些簡單的工作,結果就造成自信心更加低落,做起事來就更縮手縮腳。沒有自信的孩子因為無法相信或期許自己以後能表現好,所以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放棄。

相對而言,有自信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並不會覺得是危機,反而認為是對自己成長有利的挑戰。一旦把困難當成挑戰,就會更認真專心練習,在達成了期望目標後,自信心又會進一步成長。此外,人們自信心增加之後,自然就會去挑戰更艱難的狀況,如此一來,便會更往上成長發展。因此,儘管學習初期自信心的有無看來並不重要,但長期來看卻有著巨大的差異。

協助孩子培養自信心並不困難,只要讓孩子能感受到成就感就可以了。無論小孩還是大人,只要覺得自己能夠做好,實際體會到成功經驗,就會更有興趣投入其中。

成功的「經驗」帶來自信心與恆心

成功或成就感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實是「經驗」。具體的提升實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體驗成長的感覺,以及獲得滿足與愉快的經驗。無法成為經驗的事件是沒有意義的,唯有進入我們的意識,成為主觀經驗的事件才有意義。

當我們在讀這本書的瞬間仍然會聽到周圍豐富的聲音,身旁也有各種事件發生,然而因為我們正在讀書,所以並沒有注意身旁發生的事情。正因為沒去注意,所以身邊無數的事件也只是擦身而過而已,並不會產生「經驗」。若我們在這個瞬間轉而去關注周遭環境,甚至實際參與其中,那麼身旁微小的事件也會開始有意義,像是孩子睡著時的呼吸聲、路邊經過的汽車聲、剛剛飄上天空的一朵雲︙︙因為我們實際去體會、參與這些事,才為它們賦予了意義。如果沒有親自去經歷,這些事物就無法在我們主觀意識中轉化為經驗。

因此,當孩子有所成長時,務必讓孩子理解這項成就,並在孩子的心中創造滿足與快樂的經驗。所以無論是達成小小的目標、學到了新的技藝,或是跟昨天比起來今天更有進步時,父母都應該試著說:「你現在可以做這個了呢!」「昨天說很難,今天很快就做到了呀!」「你蓋的這個城堡以前都沒看過耶!超帥的!」給孩子一點肯定的回饋,並和孩子一起感受喜悅,孩子就能體會到成就感並獲得自信心。

當孩子從事任何活動的時候,請抱持著跟孩子同樣的興趣,並且不要錯過任何稱讚孩子的機會。身為父母或教師的你,應該觀察孩子在取得成功之後,會有什麼反應?在這些反應過後,他們又會開始關心什麼事情,並且投入更多的興趣。不用意外,你一定會發現孩子在受到鼓勵之後,更踴躍投入那些活動。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往月球發射的太空船從地球出發時,就算只偏離了軌道零點一度也無法抵達月球,而成為漂流在宇宙中的孤兒。原本零點一度的誤差在長遠的航行之後就會變成嚴重的偏離。零點一度的差異可以讓太空船抵達月球,反之也可以使太空船成為宇宙的孤兒。由此可見,一開始微小的差異,經過不斷累積之後,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

─ ─摘自:《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小熊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將會影響我們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許多父母之所以無法發現子女的才能,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已經提錯了問題。
  • 如果想知道孩子有什麼才能、喜歡什麼活動,就應該主動提供他們嘗試各種活動的機會,因為沒有做過就無法知道孩子喜歡什麼。
  • 得慶幸的是,現代的父母都會提供孩子很多機會去嘗試各種經驗,讓他們學美術、音樂,也給孩子很多機會去學各種運動,更別說閒暇時常會帶孩子去旅行、參觀博物館或展覽等。這種父母真的很讓人放心,只需要另外特別注意兩點就好了。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