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爺爺的五個歡喜心

作者:Wainy Yang(台灣/ 國小教師)
font print 人氣: 109
【字號】    
   標籤: tags:

最近,除了要籌辦木球營活動,還得讓孩子在開學後盡快地收心,忙碌之餘,我抽空整理並回顧一下自己在寒假期間的生活情況,生活過得還算充實。人生的價值不正是如此,但比起趙慕鶴老爺爺,我們這些後生晚輩真得多多學習才行。

不服老 歲月淬鍊人生

這兩天,將《悠遊100年:趙爺爺和你分享五顆歡喜心》欣賞完畢。這本書由趙慕鶴老爺爺,一位活了100歲的長者口述,結合傳記、歷史、勵志於一書,探討趙爺爺活到老學到老,精采過日子的生命價值,內容豐富、感動萬分。書中趙爺爺提到了五個歡喜心——歡喜學習心、歡喜吃苦心、歡喜處世心、歡喜悠遊心、歡喜樂活心,這五個心,令我耐心、用心、專心地把書看完了,跟著趙爺爺走了一趟不服老的人生。

101歲,跨過一個世紀的見證,我們人生都認為已經快走到終點了,可是趙爺爺的每一天都是精采的開始,這正是我們可以改變思維與觀念的另一種典範,他的正向思考及人生歷練,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當然,現在不如早年的戰亂年代,但我們卻身處於知識多元變化的戰場上,如何去應付、生存,也許另有生命法則,但抱著歡喜心,順應自然是最佳的適應方式。

活在當下 樂活不苟活

歡喜學習心是做人處事的一切基礎和依據。時時、處處、人人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只要生命還在,連個小小生物的生存規則,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觀察、學習、改變、創新以及重新建構,這才叫生命。

歡喜吃苦心,吃苦當成吃補,是最佳的學習教材,也是最好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如何處世,是現代公民的必學基礎,言教、身教,不管是正向教育意義,或是負向教育案例,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人與人的相處,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世界,我想就這麼簡單,歡喜處世心,這就是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

歡喜悠遊心,每個人都曾年輕過,趙爺爺75歲時當起了背包客,他沒有存款,用標會來出國,因為他到處結善緣,所以成就了他環遊世界的夢想。年輕能實現夢想,樂齡階段也可以實現夢想!這又讓我回想起五個老者騎著機車重新環島的感動故事,每一段都是有價值的生命實踐,這不正是人生嗎?

樂活不苟活,天天都是晴天,天天都是星期天,天天都是歡喜天,感謝上帝和眾神,因為能快樂生活在每一天裡。誰說退休就是邁入墳墓的開始?我想,退休才是生命的重新開始,時間是自己的,空間是自己的,規劃和想法也是自己的,逐夢踏實,總會留下美麗的足跡。此時,又讓我回想在台東沙灘脫著鞋子,享受著那種著實的觸感,好久沒有這種細緻的體覺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純粹的教育正念提升教師的教學理性,達至教學熱情的頂端。
  • 「飛碟!飛碟!金色的飛碟!」早晨打掃時間,小平望著天空大喊。孩子們紛紛抬起頭看著東方湛藍的天空,這時太陽被低低的雲層遮住,藍藍的天空上出現兩個拖著長長白色飛機雲的金色飛行物體。
  •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摸索不同的教學方式,能讓孩子透過課堂上的學習,循序漸進地啟迪他們生命裡各式各樣有興趣的連結,讓學習的彩光自然而然地進入孩子的成長地圖中,進而對美好的未來,有深切的渴望與追求的熱情。只是,很多新鮮有創意的教學火花,常在升學壓力下,被迫暫緩或是變相地用「搶」時間的方式來進行。
  •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摸索不同的教學方式,能讓孩子透過課堂上的學習,循序漸進地啟迪他們生命裡各式各樣有興趣的連結,讓學習的彩光自然而然地進入孩子的成長地圖中,進而對美好的未來,有深切的渴望與追求的熱情。只是,很多新鮮有創意的教學火花,常在升學壓力下,被迫暫緩或是變相地用「搶」時間的方式來進行。
  • 看到作文第一段,我有些生氣,心想:「搞什麼!我叫你寫一篇結局出人意料的極短篇,你給我寫流水帳!這些流水帳有什麼令人驚奇的?」
  • 如果你問我:「教育有什麼令人流連忘返、孜孜矻矻的地方?」我會斬釘截鐵告訴你:「是對孩子的一份愛,相信他們會出人頭地的執著;是一份對孩子的情,協助他們會適才適所的努力。」老師愛上教育,從發掘孩子的獨特亮點開始,學生愛上學校,從喜歡自己的與眾不同開始。
  • 回憶起數月前的春天,寒意正濃郁,校園的幾株櫻花樹錦麗了走過的步道,幾株嫩芽綻放新綠,默默地點綴校園的活力,也帶來最近生活韻律的盎然生機。
  • 店裡打烊後,我坐在電腦前,突然看到「臉書」上有幾則學生送來的祝福圖卡,原來,是教師節啊!回頭細想,曾幾何時?這些年我竟然不知不覺地,除了麵館老闆娘之外,又多了一個老師頭銜。
  • 按照他的建議,我的頭髮染成了金栗色。「看看這麼漂亮,回到家裏老公都該不認識你了!」小濤笑著對我說。我暗想,回家別挨駡就不錯了。以後將這張貴賓卡用完,還是不要來這裏了吧!
  • 甫開學不久,中南部一些學校,歷經風災水患的侵襲,校園每個角落,滿目瘡痍,看了很不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