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17):有關簡化字問題的幾個認識誤區(4)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185
【字號】    
   標籤: tags: ,

誤區四:簡化字有利於掃盲

(一)一個誤傳六十年的荒唐數字

大陸在宣傳掃盲成績時,一直強調,中共建政時,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2000年2月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人權發展50年》白皮書稱:(1998年)全國總人口文盲率由80%(1949年)以上下降到14.5%。

但所謂的1949年全國文盲率高達80%,完全是一個謊言。

1949年,大陸人口為5.4億,文盲人數為3.2億,文盲率是59%,而不是什麼80%。

(二)掃盲成績,主要歸功於「繁體字」而非「簡化字」

大陸1950年代的掃盲運動,共掀起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51~1953年間,第二次是在1955~1956年間,第三次是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

而大陸的簡化字,是1956年正式推出的,當時《漢字簡化方案》只收錄515個簡化字,從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到1958年,共推行425個簡化字。

也就是說,在三次掃盲高潮中,前兩次用的都是「繁體字」(正體字),第三次,也只使用了四百來個簡化字。所以,如果說掃盲運動有什麼成效的話,那也是「繁體字」的功勞,說明「繁體字」並不影響掃盲。

事實上,掃盲運動中所使用的識字速成教材,正是利用傳統正體漢字的系統性與內在邏輯相關性的特點編成,而簡化字恰恰破壞這些特性。

1951年,大陸西南軍區文化教員祁建華,借助注音字母的輔助作用,利用漢字形、音、義相同與相異的不同特點,編成了《速成識字法》。

1952年4月26日,大陸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識字法」,掀起大陸掃盲運動的第一次高潮。緊接著,5月15日,大陸教育部發出《關於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的通知》。

這個《速成識字法》,與這次掃盲運動,都是使用傳統正體漢字,與簡化字沒有任何關係。因此真正有利用於掃盲,恰恰是傳統正體漢字,而不是什麼簡化字。

即使大陸全面推行簡化字以後,如果說對掃盲有什麼幫助,主要功勞也是屬於傳統正體漢字的。因為在大陸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所收的3,500個常用字中,簡化字只有1,167個,占33%。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功勞,仍然是屬於正體字。

事實上,大陸真正強力推行簡化字的時間,是文革的十年,以1964年大陸出版的《簡化字總表》為基礎,以文革期間幾乎人手一冊,被迫學習《毛語錄》、《毛選》為標誌。

而這十年,恰恰是整個大陸社會廢黜教育的十年,城市學校,由半文盲的「工宣隊」管理;農村學校,由完全文盲的「貧下中農」管理,廢除高考,推崇白卷先生。簡化字的推行,不但沒有掃除文盲,反而製造大量新的文盲、半文盲。

(三)掃盲主要靠普及教育而非改革文字

文盲的產生,是因為沒有機會、條件接受教育。所以,掃盲的關鍵在於給人民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機會和環境。

大陸有記錄可比對的文盲率與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的變化,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1964年,大陸第二次人口普查,文盲(13歲以上)率為23,327萬/69,458萬=33.6%。
1982年,大陸第三次人口普查,文盲(12歲以上)率為:23,582萬/100,818萬=23.5%。
在1964~1982年的18年間,大陸的文盲率平均每年減少0.56%。

大陸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1965年開始有正式統計數字︰

1965年,大陸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4.7%。
1982年,大陸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4.0%。
在1965~1982年的17年間,大陸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平均每年增加0.59%。

可見,文盲率的降低幅度,實際上與入學率的增長幅度持平。

之後,由於入學率上升空間有限,文盲率的降低,除學齡兒童入學率的繼續增長外,更多是受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即自然死亡人口中,成人文盲占較大比重。

海峽兩岸幾十年的分治,客觀上也為簡化字與正體字對掃盲的影響,設置了比較研究的實驗分組。2010年,使用簡化字的大陸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5.92%,而使用傳統正體漢字的臺灣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8.04%,臺灣高出大陸2.12個百分點。

面對長達六十餘年的兩岸大概率對比實驗結果,那種所謂正體字「難學難記不利於掃盲」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影響掃盲的決定性因素,是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而不在文字本身。

2009年9月8日,大陸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所長蔡昉在2009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發布會上表示,大陸實際公共教育投入僅占GDP的2.4%,相當於美國的一半。

若按人均公共教育支出與人均GDP收入比來衡量,大陸僅為0.82%,美國為6.10%,是大陸的7.44倍。

不要說大陸沒錢。2013年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3,0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萬億。

而大陸的三公消費,更是天文數字。2013年,北京大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特約研究員王錫鋅在微博中透露:目前大陸「三公」消費,一年高達1.9萬億元。

無論是持有美國國債,還是這任何一年的「三公」消費,都足以解決大陸所有的掃盲問題。所以,掃盲的關鍵,在於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而不是拿文字來瞎折騰。@*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代不同,名號也不同,皇、帝、王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境界和三種不同的治理人民的方式。順便說一下,三皇五帝的存在,並不是神話傳說,而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的,這一點,已經為考古學、考古天文學、古文字學所證實。所以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
  • 中國古人很早開始就已經對神,人體,思維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 「漢字」是現今唯一能表意的文字,它的一筆一畫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信息,諸如造字時的社會發展狀況,經濟活動,文化思潮等等……。
  • (shown)「醫」字就是,醫生拿了個盛物的東西「匚」,其中置放了一些治病用的器具,例如扎針用器具或手術刀等,「矢」;還有治病用的湯液醪醴,「酉」或有時以祝禱的方式,「巫」幫人治病。
  • (shown)「滅」,不像簡體字「灭」一橫加個火,以蓋撲滅火。滅,還要把它徹底隔離開,最外面還要有水。五行中,五行相生有金生水,五行相剋有水克火,火克金,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滅火。
  • (shown)漢字是神傳文字,有深遠的內涵。
  • 古人對文字的解釋大都圍繞天意、仁德等精神範疇,就連物質亦常有精神解,在古字典裡也能看到一個充滿次序,生機和精神化的世界。
  • 最初的漢字是神通過有德行的人傳給人類的,對於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漢字不僅可以表音,而且可以表意,且內涵具有傳神性,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都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乃至修煉的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