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運籌帷幄的康熙大帝

作者 : 孑伊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 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勤慎朝政

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三種文化、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是滿州人,母親是漢人,祖母是蒙古人;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的滿族師父教他 講滿語,寫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父教他四書五經,所以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

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親政是從他14歲時開始,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

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每天早上辰時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軍國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

清朝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康熙處理軍國大事時非常謹慎,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

康熙親自派侍衛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製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編纂典籍 興修園林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創建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像考成》、《數理精蘊》、《珮文韻府》、《清文鑑》、《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最高峰,清朝園林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承德避暑山莊這座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休息場所,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蒙藏等各種上層人物進入山莊,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透過這一片片幽靜淡雅的山水,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和善蒙古 重農治河

蒙古曾經分為三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努力,完全征服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準噶爾蒙古。

準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完全解決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貢獻。

明末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令停止圈地,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結語

康熙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說明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康熙有著過人的智慧,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特別重視教育,奠定了持續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成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國著名的醫書,書中記載了古人對於疾病的認識與醫治手段。這期讓我們透過介紹古代大夫的治病工具,一窺古人的治病哲學。
  • B>四)德修命轉
  • 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音樂家(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史書上沒有記述師曠出生的具體時間,據估計,師曠應該主要生活於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即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年。
  • 漢光武帝劉秀召董宣任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奴僕殺了人,因為躲在公主府,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外出時,該奴僕陪乘。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等公主的車輦走過來,董宣勒住馬迫使車子停下來,用刀畫地,大聲斥責公主的過錯,喝令該奴僕下車,當場殺了他。
  • B>一、不受穢物
  •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列為儒家「五經」之首,產生於周代禮樂文明之下,其價值不侷限於文學,從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了周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審美觀、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禮為核心的華夏文明的特質,是對華夏文化的頌揚。
  • 清朝時,有一位姓陳的盲人,非常精通摸骨算命的小道,遠近馳名。當時漳州的一位總鎮官員(註:總鎮是清代負責地方軍事的官員)慕名把他請到自己的府上。
  • 禮樂文化倡導「以德配天」的君子風範。「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謂「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傳統文化將各種美德都賦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對後來的中國士大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元代戲曲奠基人。然關漢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來一直眾說不一,主要有四:一為大都(今北京)說,見元鐘嗣成《錄鬼簿》:「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為解州(山西解縣)說,見清邵平《元史類編》:「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三為燕人說,見元熊自得《析津志》;四為祁州(今安國市)說,見清乾隆《祁州舊志》:「關漢卿,時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較而言,前三者皆語焉不詳,且惟此僅見,缺少佐證。而祁州說所言較詳,較具體,且當地又有大量關於關氏遺址、遺事的傳說佐證,多數關學研究者傾向此說。
  • 馬文安娶妻吳氏,貌極美好,性也聰敏,善持家政,不過驕氣頗深,嗔心亦重。因之,婆媳之間常常發生齟齬,所以每逢馬文安回家的時候,婆媳二人在他面前互相訴說:做婆婆的說媳婦不孝;做媳婦的說婆婆不仁,雙方各執一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