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的故事

直言敢諫 無私為民(下)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六、莫悔之已晚

魯昭公流亡到齊國,齊景公問道:「你年齡很輕,何至於如此呢?」昭公懊悔地回答:「在我年少的時候,人多愛護我,我不能夠體察感恩;人多諫諍我,我又不能採納改進。因此,內無輔助之士,外無輔佐之臣。內外真正能輔助我的沒有一個人,諂媚阿諛的卻又很多。這種情形,就像秋天的蓬草一樣,其根孤立,枝葉雖美,秋風一到,就根拔葉脫了。」

景公聽了也很感慨,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於是轉告了晏子,並且說:「假使能讓他再返回自己的國家,豈不就成為像古代賢君一樣的人了嗎?」

晏子聽後,卻回答說:「不是這個說法。愚昧的人多懊悔,不肖的人自以為賢德。這就等於溺於水中不問深淺,迷失道途卻不問路徑。一旦陷溺水中不能自拔,然後再探問深淺。迷失道途已不知方向,過後再問路徑。這就好像國難臨頭了,才急著鑄造兵器;喉嚨噎著了,才急著掘井取水。縱然是疾力從事,但為時已晚,已經來不及了。」昭公流亡國外,才開始悔悟,然而,已是悔之莫及。

人們在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狀況,當慘痛的後果呈現了,才開始後悔曾經的過錯,可結果已造成,追悔不及。過後又常常抱怨曾經的錯,懊悔過往,可是卻不知吸取教訓,把握好當下,不久之後又為今日的過錯繼續懊悔。如此,不斷地犯錯,又不斷地懊悔,人生時光,就在這懊悔中流逝了。

古語有言:「行善不能等」,改過,也同樣不能等。切不可認為時間還早,以後再改。當沒有一顆勇猛堅決之心,縱然過多久,恐怕連一個錯誤都改不掉,到鑄成大錯,那也只有空留遺憾了。因此切不可放任自己,應時時警惕,做到知錯即改。

七、和顏納諫

有一天,晏子在退朝後,再進見景公說:「君王在朝時,態度是否過分威嚴些了呢?」景公聽了說:「在朝聽政,態度威嚴,有何妨害於治理國家呢?」

晏子回答:「在朝聽政,如果態度過分威嚴,臣下便不敢進言。臣下不敢進言,在上聽不到諫言,則下情無法上達。為下無言,可說形同啞巴;居上無聞,可說形同聾子。大臣無言,君王無聞,這不算妨害國家大事,又算甚麼呢?

況且,合升斗的微數才能滿倉廩,合絲縷之細微才織成帷幕那麼長的布。泰山雖然很高,卻非一塊石頭而成,是累積無數土石,然後才由卑而高。天下所以治平,也非用一士之言。國君在朝聽政,對大臣的進言,固然有聽受而不採用的情形,但哪有拒而不受的道理呢?」

景公上朝時態度過分威嚴,卻不知,當有了這種威嚴之態時,便有拒人千里的姿態。當君王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大臣就很難能放心來進諫。於此,上情不能下達,為臣不了解君主的意思;下情不能上達,君王不明瞭民情;上下不能相通,形同聾啞,便會妨礙到國計民生。

晏子看到景公過於嚴肅的態度,可能給大臣們帶來進諫的壓力,而他又能在退朝後,馬上向景公進諫,並採用米倉、帷幕及泰山等來做比喻,使景公更易了解不受諫的危害。

身為大臣,輔佐國君治理國家,是其本分與職責。在見到君王有過,理當進諫,不應苟且保身。如此才可幫助君王看到自己的過失,從而避免、挽救國家的災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倘若自己平時總是一副高傲的模樣,別人也就不會為我們指出問題,甚至可能還會遠離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身邊又沒有善友幫助指正,不見自己之過,在錯誤的泥潭中,便會越陷越深,甚至鑄成大錯。

另在應規勸別人時,是否能像晏子一樣,真誠給人合理的諫言?看到親人、朋友有過,可能引來災禍,卻明哲保身,不真誠規勸,以致讓他們走上失敗之路,這是沒有盡到親朋規過勸善的責任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一生怎麼 可能不犯錯呢?然而重要的是在面對錯誤時,能吸取教訓,真正改過,以此去惡就善,不斷進步,故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倘若一味掩飾,只會讓自己錯上加錯,妨礙品德提升,這正如《弟子規》所云:「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益者三友,友直居首,能遇上直言規過的朋友,是莫大福分啊!

景公幸得有晏子在旁常常提醒,使他能覺察到自己的過失,從而反省改過。於此,晏子真不愧為景公的諍臣益友。而景公能從諫如流,也不愧為明理之人。面對晏子的直言切諫,景公有時覺得很失面子,感到非常難堪,但又覺得晏子說的話句句在理,於是又佩服他為國為民的勇氣。

晏子去世了,景公痛哭道:「先生不分白天黑夜 地規勸我,細小的過失也不放過,我還是放縱自己而不知收斂。現在先生離去了,如果齊國有危險了,百姓將向誰去訴說啊!」

晏子從不諂諛逢迎,而是直言無隱,他在諫言中、在治理國家中、在身體力行中無不體現出以天下蒼生為重,體現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堅持正義、無私為民的卓然風範。@

(全文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後漢書.羊續傳》載:羊續,後漢泰山平陽(今山東泰安)人,為官清廉奉法。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續被任命為南陽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趙慈反叛,殺死了原任南陽太守,並攻陷元縣,一時間人心惶惶。羊續毫不畏懼,身邊只帶一個小書僮微服前往,他「觀歷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到任後,快刀斬亂麻,迅速平定叛亂,人民歡欣鼓舞,得以安居樂業。
  • 東晉大將軍王敦死後,王應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荊州的王舒。王含問王應說:「大將軍平時與王彬關係怎麼樣,你為何要投奔他?」王應說:「正因如此,我才投奔他。王彬在我們強盛時,能夠和我們和平相處,但不奉承迎合我們。當我們身處逆境時,他們必有同情之心。而荊州王舒只會見機行事,做表面文章,這種人行事,怎麼會可靠呢?」
  • 清代江蘇戲曲家沈起鳳先生曾在他寫的《諧鐸》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 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神鬼等事,那孔子是不信這世界有鬼神嗎?
  • 馬周,唐朝時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年幼時失去父母,家境貧寒,但他十分好學,精通《詩經》、《左傳》等。他任博州助教後,時常喝酒,事情治理得不好,被人責備後便拂袖而去。從此更加沉湎於飲酒,不務正事。
  • 杜康,在中國古籍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中都有過記載,證明確有其人。但是,杜康生卒於何時,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謂之黃帝時人(約公元前2600多年);有謂之夏禹時人(約公元前2100多年);有謂之周朝時人或東周時人(約公元前1000多年--前256年);還有謂之漢朝時人(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到底是甚麼時代的人,至今不詳。所以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元》一書中帶著疑惑的口氣說:「不知杜康何世人也,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且,杜康是個甚麼人也從無定論。《說文解字》一書中說:「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的第五世君主。西晉人張華撰《博物誌》一書認為杜康是漢朝時候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一個手藝高超的釀酒師。
  • 承恩是常熟人,他的弟弟孫旸於丁酉年鄉試中舉,後來因犯罪被放逐邊疆。
  • 世界之都──紐約,經歷了兩年多飽受風寒的歲月,這也許是我人生中難以躲避的一個大劫。每個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食無定時,睡眠嚴重不足,每天昏昏沉沉。做出了一點小成績,都是別人的功勞;忙亂中出了差錯,全部是自己的責任。然而,當我熬過了這段經歷,回頭看看那些折磨人的痛苦其實甚麼都不是,反而為我積蓄了更為廣泛、深刻的寫作素材。曾經有一位哲人這樣對我說:「大磨難造就大英才,大風雨成就大風流,大悲歡書寫大人生。」
  • (shown)人類一直在探索有關生命起源的證據。近日,一項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也許都來自於黏土。這一研究成了中西方神話故事所說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科學佐證。
  • 桂,字天士,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生活於康熙六年至乾隆十一年,清代溫病大家,其醫學善汲取眾人之長,診治療效非常的好,有「天醫星」、「國醫手」之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