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論「治國之道 務在舉賢」

作者 : 文益民
font print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舉措》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人才是治國的根本,治國和人才的關係,就像房屋和柱子的關係,人才短缺了,國家也就難以維持。

那麼,甚麼樣的人是人才呢?諸葛亮提出一個重要的標準--「直士」,認為人才不僅要有學識和專長,還要具有不求名、不避罪、忠貞、誠摯的高貴品德。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軍北伐中原之前,他曾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希望後主能重用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陳震、張裔、蔣琬等人,說他們都是「貞良死節之臣」,要後主「親之信之」。

他還針對後主的弱點,語重心長的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從這裏可以看出諸葛亮對人才,是何等重視!由於這個奏疏,充滿了諸葛亮對蜀漢的一片忠誠,語言懇切周詳,故為歷代人們所推崇。

諸葛亮深知,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並不容易。作為一個人君,需要深入民間,「必求隱處」的賢才,就像商湯王得到泥瓦匠傅說,周文王得到老漁翁姜子牙那樣,敢於不拘一格地擢拔他們。為此,他提出選拔人才時,要做到「懸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

由於人的天賦、素質和才力不同,有的人善於宏觀控制,有的人長於微觀管理,有的人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有的人衝鋒陷陣,擒敵首於須臾之間。這就是漢人王充所說:「人才高下,不能均同」的客觀現實。

諸葛亮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強調對不同人才,要善於妥善安排。他說:「潔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陰察》)為此,他按人才的高下,分成六個等級,即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夫之將和天下之將。

按照他的要求,舉凡高級將帥,絕不能只是魯莽之輩,也不能只有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而應該是一位全才,具備有「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等多方面的智能。

他還說:「仁愛洽於天下,信義服於鄰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另外,諸葛亮又認為,人的才能並不全憑天賦,而要在實際鍛煉中造就人才,單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

諸葛亮本人就是如此,假若他隱處山林,不事征戰,不務實踐,充其量也只是徒有「臥龍」的雅號而已。這樣,諸葛亮的理想火花只能在嘆息中熄滅;他的鴻鵠志向,也將在哀怨中沉淪。

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結合前人選拔人才的經驗,諸葛亮總結識別人才的七種方法。

他說:「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 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意謂: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窮水盡時,看他的變通;在各種辦法面前,看他的抉擇;在禍難臨頭時,看他的勇氣;在喝醉酒時,看他的本性;在金錢物質引誘下,看他的清廉;在分派任務後,看他的信用。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為了充分發揮人才的效用,還創設一個叫「參署」的機構。諸葛亮曾解釋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又說:有了這個機構,「則亮可以少過矣」(《三國志.蜀志.董和傳》)。據此可知,「參署」即為參謀機關。

他的意思是:通過「參署」,可以把各方面的意見,反映上來,然後斟酌增損,集思、廣益、取精,制定出比較正確的方針政策。在 《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視聽》中,諸葛亮還強調指出:「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士庶,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諸葛亮創設「參署」的目的和意圖,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的人才觀,是比較客觀和全面的。因此,蜀漢政權下的志士仁人,都紛紛雲集在他的周圍,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集團。@

(事據《三國志》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晉大將軍王敦死後,王應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荊州的王舒。王含問王應說:「大將軍平時與王彬關係怎麼樣,你為何要投奔他?」王應說:「正因如此,我才投奔他。王彬在我們強盛時,能夠和我們和平相處,但不奉承迎合我們。當我們身處逆境時,他們必有同情之心。而荊州王舒只會見機行事,做表面文章,這種人行事,怎麼會可靠呢?」
  • 清代江蘇戲曲家沈起鳳先生曾在他寫的《諧鐸》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 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神鬼等事,那孔子是不信這世界有鬼神嗎?
  • 馬周,唐朝時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年幼時失去父母,家境貧寒,但他十分好學,精通《詩經》、《左傳》等。他任博州助教後,時常喝酒,事情治理得不好,被人責備後便拂袖而去。從此更加沉湎於飲酒,不務正事。
  • 杜康,在中國古籍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中都有過記載,證明確有其人。但是,杜康生卒於何時,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謂之黃帝時人(約公元前2600多年);有謂之夏禹時人(約公元前2100多年);有謂之周朝時人或東周時人(約公元前1000多年--前256年);還有謂之漢朝時人(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到底是甚麼時代的人,至今不詳。所以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元》一書中帶著疑惑的口氣說:「不知杜康何世人也,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且,杜康是個甚麼人也從無定論。《說文解字》一書中說:「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的第五世君主。西晉人張華撰《博物誌》一書認為杜康是漢朝時候的酒泉太守,民間傳說他是一個手藝高超的釀酒師。
  • 承恩是常熟人,他的弟弟孫旸於丁酉年鄉試中舉,後來因犯罪被放逐邊疆。
  • 世界之都──紐約,經歷了兩年多飽受風寒的歲月,這也許是我人生中難以躲避的一個大劫。每個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食無定時,睡眠嚴重不足,每天昏昏沉沉。做出了一點小成績,都是別人的功勞;忙亂中出了差錯,全部是自己的責任。然而,當我熬過了這段經歷,回頭看看那些折磨人的痛苦其實甚麼都不是,反而為我積蓄了更為廣泛、深刻的寫作素材。曾經有一位哲人這樣對我說:「大磨難造就大英才,大風雨成就大風流,大悲歡書寫大人生。」
  • (shown)人類一直在探索有關生命起源的證據。近日,一項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也許都來自於黏土。這一研究成了中西方神話故事所說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科學佐證。
  • 桂,字天士,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生活於康熙六年至乾隆十一年,清代溫病大家,其醫學善汲取眾人之長,診治療效非常的好,有「天醫星」、「國醫手」之稱。
  • 北宋的寇準原籍山西,出身於書香門第。他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