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道義以濟世 視師志為己志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121
【字號】    
   標籤: tags:

顏回,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十三歲從學於孔子,畢生力行師教,據《論語》中記載,顏回敏而好學、德行出眾、志向遠大、尊師重道,真正能夠做到「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多次受到孔子的讚許,被後世稱為「復聖」。

學以明道

顏回勤學、善思,學以致用,儘管學習條件很艱苦,但他早作晚息攻讀研習詩禮,對孔子所授反覆溫習,做到「聞一以知十」。孔子多次誇獎顏回好學,稱讚其一聞師教就能立刻去實行,「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稱讚其虛懷若谷的品德,「回也其庶乎,屢空」;稱讚其能擇善而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顏回使用非常簡陋的竹器吃飯,用瓢飲水,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處之泰然,不改變其自身的快樂。

這與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心境相通,意指如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是樂在其中了。

在憂患艱辛的生命歷程中,老師孔子能「樂而忘憂」,在貧寒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學生顏回能「不改其樂」。對於孔子、顏回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來說,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境界的追求,人們把他們這種融於道的心靈深處的快樂,安貧樂道的精神,合而稱之為「孔顏樂處」。

後來,儒家知識分子都以尋求「孔顏樂處」的精神之美,作為自身內心世界充實的理想境界。

「學」是培養君子德行和進行倫理道德的實踐,魯哀公曾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意指不遷怒於別人,「不貳過」意指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顏回在各個方面都嚴格地要求自己,對老師所講的每句話都不懈怠,他善於自省,「反求諸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最終成就了其仁人君子的人格,儒者的風範。在待人處世上,顏回曾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顏回終身追隨孔子,隨孔子周遊列國而弘道,歸魯之後,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是《易經》主要整理人之一。

顏回一生好學不倦,孔子的學生子貢稱讚他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宋代程頤稱讚他說:「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崇禮行仁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他認真領悟孔子關於「仁」、「禮」的涵義,並真正地去躬身力行,「敏於事而慎於言」。他曾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指能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的念頭、言行符合禮的原則,就叫做仁。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天下則歸於仁。

顏回又問關於仁的具體要求有哪些,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孔子對他進行「克己復禮為仁」及「四勿」的教導後,顏回馬上表示「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意思是我雖然不聰敏,但是我能夠遵照老師的話去做。

孔子稱讚顏回是一位仁德的人,並讚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孔子家語》中記載,顏回、子路、子貢三人應其師孔子的要求,談及各自的志向。

顏回是這樣講的:「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

孔子對他們三人各有評論,對子路的評論是:「勇哉!」對子貢的評論是:「辯哉!」而對顏淵的評論則是「美哉!德也。」

孔子倡導仁政和道德,顏回所嚮往的也是德教風行,人人講仁義、個個言規矩的崇仁尚禮的理想社會。而這種理想的實現,顏回和孔子一樣主張教化為主,無論環境怎樣艱難,也要難行能行。

《韓詩外傳》記載顏回之言:「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內外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嚮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蟲宣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於是君綏於上,臣和於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顏回還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稱讚顏回說:「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孟子.離婁下》)

師志己志

兩千多年來,顏回一直被後人奉為尊師的楷模。他深深體會到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說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他極其敬重孔子,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他時時跟隨孔子,《莊子.田子方》中有所謂「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在《論語》中記載:「子行顏隨」,當然顏回不僅僅是身隨,更是畢生依教奉行的心隨。

孔子也認為「回也,視予猶父也」。顏回的仁德,也影響了同門中的許多人,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意思是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更加一天天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了。

《孔子家語》中記載:少正卯鼓吹邪說,與孔子同時講學爭奪弟子時,孔子很多學生為此而動搖,竟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有人問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學呢?」顏回回答:「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夫子之學,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為學也,何去之有哉?!」

孔子周遊列國弘道,顏回緊隨孔子,信念堅定。孔子在厄於陳、蔡的最艱難時期,依然堅持理想,「講頌弦歌不衰」,在不為世人理解容納的逆境中,有的學生產生了動搖,顏回始終堅定不移。

顏回說:「夫子之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納。即使如此,夫子盡心盡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雖受阻遭嫉,不為一些人所容,對夫子之道有何傷害呢?這可能正是道的珍貴吧!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正道不動搖,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養正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傳播正道了,卻不被一些人採納,那是他們的恥辱。」

孔子在眾弟子們中,稱讚顏回臨難而不失其德,窮困而不改其節,「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後來,漢代王符亦稱讚顏回:「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武不能屈。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孔子天命論思想談到敬天知命,以德配天之理。孔子及其弟子們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千古之文脈,堅定「道濟天下」,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雖然一生顛沛流離,時遇困頓,屢遭艱難,然而卻能始終不更其守,不遂其志,有如天地厚德,澤被蒼生百千餘年。

孔門弟子尊師的風尚為歷代人所推崇,顏回以師志為己志,以師願為己願,追隨孔子行義天下,為後世留下了尊師重道和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聖賢風範。

──原載《明慧網》#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漢人姜詩的妻子,是同郡人龐盛的女兒。姜詩侍奉母親十分孝順,妻子侍奉孝順婆婆尤其專心。母親喜歡喝江裡的水,而江水距住處有六七里,妻子經常逆流取水。後來遇上大風,妻子沒能及時回來,母親口渴,姜詩責備妻子,打發她回娘家。
  • (shown)成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國著名的醫書,書中記載了古人對於疾病的認識與醫治手段。這期讓我們透過介紹古代大夫的治病工具,一窺古人的治病哲學。
  • B>四)德修命轉
  • 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音樂家(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史書上沒有記述師曠出生的具體時間,據估計,師曠應該主要生活於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即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年。
  • 漢光武帝劉秀召董宣任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奴僕殺了人,因為躲在公主府,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外出時,該奴僕陪乘。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等公主的車輦走過來,董宣勒住馬迫使車子停下來,用刀畫地,大聲斥責公主的過錯,喝令該奴僕下車,當場殺了他。
  • B>一、不受穢物
  •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列為儒家「五經」之首,產生於周代禮樂文明之下,其價值不侷限於文學,從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了周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審美觀、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禮為核心的華夏文明的特質,是對華夏文化的頌揚。
  • 清朝時,有一位姓陳的盲人,非常精通摸骨算命的小道,遠近馳名。當時漳州的一位總鎮官員(註:總鎮是清代負責地方軍事的官員)慕名把他請到自己的府上。
  • 禮樂文化倡導「以德配天」的君子風範。「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謂「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傳統文化將各種美德都賦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對後來的中國士大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元代戲曲奠基人。然關漢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來一直眾說不一,主要有四:一為大都(今北京)說,見元鐘嗣成《錄鬼簿》:「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為解州(山西解縣)說,見清邵平《元史類編》:「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三為燕人說,見元熊自得《析津志》;四為祁州(今安國市)說,見清乾隆《祁州舊志》:「關漢卿,時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較而言,前三者皆語焉不詳,且惟此僅見,缺少佐證。而祁州說所言較詳,較具體,且當地又有大量關於關氏遺址、遺事的傳說佐證,多數關學研究者傾向此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