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智慧

研究:樂於助人的慷慨人士更容易成功

以幫助他人的方式建立人脈 管理企業
鄭孝祺
font print 人氣: 182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中國人常說「吃虧是福、有失才有得」,《聖經》上也說「施比受更有福」。但人們總是認為,在商業社會,惟有競爭與攻城掠地者更容易成功,如果在利益上頻繁吃虧,可能很快撐不下去。不過,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格蘭特(Adam Grant)通過幾十年的心理學研究,卻得出結論,那些樂於助人的慷慨人士,更容易成功。因為成功不僅依賴於天賦和勤奮工作,也取決於如何與人互動。

格蘭特在其去年出版的《給予和收穫》(Give and Take)中寫道:這不是一個贏家全拿的世界,願意給予的人,往往反而能夠獲得更多。

根據格蘭特的看法,有三種人:一種是索取者(Taker),即只願意服務於自己,總想獲得的人;一種是互利者(Matcher),即要求公平交易的人,即付出多少,也要得回相同回報的人;第三種是給予者(Giver),即那些總是樂於為別人提供幫助的人。

格蘭特對成功人士進行了統計調查,結果發現,高居金字塔頂端的成功人士也是「給予者」, 並非「索取者」或「互利者」。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成果也顯示,如果從長遠角度來考察成功,慷慨要勝過自私。

但格蘭特也表示,沒有原則的給予也是危險的,容易被壞人乘虛而入。要學會善用給予的力量,當個睿智的給予者。

給予者的成功之道

近日,格蘭特在接受《商業內幕》採訪時表示,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容易成功;擁有樂觀但不幼稚觀點的人士,更有可能獲得幸運,成為傑出的領導者。

格蘭特認為,願意給予的人和只想獲取的人在世界觀上有根本分歧。後者基本上認為其他人應該圍著自己轉,更強調個人經驗。在另一方面,給予者則表現得更樂觀,一個樂觀主義者,會從好處想問題,更容易看到他人優點。他們總是時刻準備好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考慮自己的利益。

格蘭特對《商業內幕》表示,成功有三個方面: 勤奮、才華和運氣。在大多數西方文化中,往往更注重個人主義,認為人只須負責自己的成就。如果從傳統東方視角,則會發現和他人的相處,廣泛的人脈,也是成功的巨大驅動力。

他說,業績最好的銷售員、理財顧問,都會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的優異業績多半來自於在客戶心中建立的信任和信譽。

他認為,偶然遇見比爾‧蓋玆等名人並獲得幫助的機會實在太小。 但如果是一個給予者,那麼會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些關係便會在日後增加獲得運氣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奉獻。

以幫助他人的方式建立人脈

基思‧法拉奇(Keith Ferrazzi)是法拉奇綠訊營銷諮詢顧問公司(Ferrazzi Greenlight)創建者和CEO,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別獨自用餐》(Never Eat Alone)和《誰可依靠》(Who’s Got Your Back?)的作者。

據福布斯新聞報導,法拉奇作為沃頓名家(Authors@Wharton)系列客座教授來訪賓州大學時,格蘭特教授採訪了他。在採訪中,法拉奇談到創建社交圈對成功重要性,以及如何學習對身邊的人更加慷慨。

法拉奇認為,在生活中,無論是當美國總統,做公司CEO,糾正社會不良現象或是甚麼其他目標,人脈對於成功都至關重要。他建議以慷慨引導所有的人脈關係。

「舊的思維方式認為人脈關係只是算計好的你來我往。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其實只是純粹地注重讓他人獲得成功。」法拉奇說,「如果你在自己周圍創造一種易於融入的環境,那麼你就能慷慨地對待他人,你將會獲得非凡的成功。這些都是基本原則: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那麼就去幫助他們。」

給予型主管管理團隊更成功

格蘭特教授對《商業內幕》表示,能夠帶領團隊走向成功的人,並不是「索取者」和「互利者」,往往是「給予者」。那些信奉「利他主義」的人或許短期成效不彰,看似犧牲帶來風險,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往往才會是最後贏家。

格蘭特表示,給予者會把最好的給別人,更主要的是,和看到自己的潛力相比,他們更能看到別人的潛力。給予者往往視身邊的人如璞玉,能夠讓這些人去挖掘比他們自己想像的更大潛力。

他舉例道,如果你是一個互利者,你的老闆卻很慷慨,那麼你一定會以更大的忠誠去回報,會辛勤、智慧地工作,並把團隊目標放在自我利益之上。

格蘭特舉了一個實例,馬克‧法倫20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海軍犯罪調查局(NCIS)的情報員,他的工作需要大部分時間在國外,去面對和處理各種與藥物或恐怖相關的威脅。 他的處事原則,徹底改變了其工作團隊的文化,他總是在第一線,即使他是主管,也會親自冒著生命危險上陣。其他僱員看到他這樣做,也想跟著他走下去。他們說:「你看,這傢伙願意把團隊和國家利益放在個人生活之上,那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模式。」因此,法倫創造了高績效的團隊文化,擁有一支不怕死的團隊。

團隊成員慷慨無私 彼此獲利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多人參與的策略遊戲中,採取團結合作的策略,能夠比採用一個人占主導地位的自私策略,獲得更多的成功。如果有多人參與,每個人都表現得慷慨無私,就會讓他們彼此都受益。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公共事務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工作過程中向他人提供幫助不僅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還能讓員工忠於職守,降低離職的概率。

格蘭特補充說,一個「給予者」的主管也是團隊的榜樣,其他人更容易互相幫助,知識共享,這對團隊的創意和創新很有好處。

馬克‧吐溫曾經說:「施與受的原則跟外交原則一樣,務必給一得十。」

(責任編輯:伊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班族如何在處處講求人脈的現代社會中,用最少的時間建立最多的人脈?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名片檔案,將每天交換回來的名片,連結成緊密的人脈網絡。
  • 首先,建立人脈是很花時間的;其次,這件事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即便如此,一些最好的潛在顧客會來自於人脈的建立,像是商會的交際,加入類似LeTip International這類的團體,或是其他的一些社交場合。

    多數的生意都是靠關係。有時做生意真的不是取決於你知道些什麼,而是你認識誰,而建立人脈絕對可以讓你認識更多人。有時,跟不認識的人聊天,會讓你不自在嗎?這是難免的。但是仍然有令人振奮的事實。

  • (大紀元記者林欣怡編譯報導)「利用人脈關係(network)才容易找到工作!」這是我們求職時最常聽到的忠告。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擁有人脈關係,而且建立人脈的方法運用不當反而弊多於利。新聞網站msnbc.com登載,多位經常解決人脈關係問題的人力資源專家提出六項建立人脈關係的禁忌。專家最討厭有些求職者,找到工作後連一句謝謝都不說。
  • (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企業主或企業經理人若想在行業中脫穎而出,成就最佳的團隊,必須先擺脫舊式的管理風格。據企業管理實務專家表示,昔日重視「命令」及「控制」的領導模式,正淡出歷史舞台,被稱為「信任」和「追踪」的新模式則方興未艾。
  • (大紀元記者耿豫仙、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月薪低於5萬元不要儲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中興大學的演講引發各界熱議。
  • 名廚阿基師今天說,給人微笑、待人以誠照樣可以建立人脈,未必得花錢;他不贊同王品集團戴勝益「別儲蓄」說。
  • 在我的二十世代時期,就算我什麼都沒有,我仍有著憑一己之力一定能有所成就的自信。「一定會成功的意志力」與「一定能克服一切的信念」,就是支持我度過灰暗時期的原動力。
  • 貴人會提供讓你改變人生的機會,但是,貴人不會輕易將這個機會提供給任何人,因為,絕對沒有光是以「認識」為由,就願意將機會提供給你的貴人。
  • (大紀元記者林珍妮編譯)大多數企業的老闆都希望員工不要畫地自限,能夠突破自己的侷限,充滿衝勁地工作,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利潤。然而,隨著時代走向互動愈來愈複雜的世界,LinkedIn的人氣作家Bruce Kasanoff撰文指出,利他是企業唯一能夠永續經營的策略。建議企業主以慷慨代替貪婪,幫助員工實現夢想,愈多員工受惠,企業主也將因為善的行為而受益。
  • 現代的各行各業都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快速的現代節奏也在每時每刻的考驗著人的心理承付。如何能勝任超負荷的工作,並從中脫穎而出,情商指數起著重要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