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三)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譯者:李昂

瑪麗注意到學校操場上一個小女孩和實習老師的互動。莎拉今年四歲半,性格有點優柔寡斷,對人際互動和團體活動小心翼翼,也缺乏嘗試新事物的膽量。老師特地為她安排一些學習機會,從中給予支持和鼓勵,幫助她建立自信。

  此時正值下學期,莎拉開始自我挑戰練習。

  幾年前,操場上有棵懸鈴樹倒了,在地上成了一座三公尺長的橋。孩子們喜歡在上面走來走去,覺得很有成就感,但是莎拉從來不敢冒險嘗試。直到五月中旬有一天,她突然有了自信,跳到樹幹上從這一頭走到另一頭。實習老師一直在旁注視著她,等莎拉從樹上下來,老師立刻讚美她,給她鼓勵,因為她看到莎拉的表現,非常興奮。

  「非常好!妳做得好極了!妳是最棒的!」老師激動地大叫,邊跳邊揮舞著手臂。莎拉只是害羞、木訥地看著老師,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但是接下來幾週,莎拉迴避那棵樹。對她來說,再走一次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這次互動中,出了什麼問題?當然,實習老師對莎拉的表現給予肯定,但是她沒有和莎拉的感受達到調和。

老師的反應只是表現出自己的興奮和自豪,卻沒有注意到莎拉在這次經驗中,勇氣十足地進行一次大冒險。老師的評論並沒有表達出莎拉最真實的感受,事實上老師的這些評價對莎拉來說太過沉重,未能發揮鼓勵莎拉的作用,讓她再冒險走一次。

  「或許我不會再有這麼好的表現。我最好不要再試了,免得從上面掉下來。」或許莎拉是這麼想的。要繼續拿出「很棒」的表現,對一個謹慎的孩子來說是件難事,所以她為了保險起見,無法在首次成功後繼續嘗試下去。

老師該說什麼才能穩固莎拉剛展露的自信?她該用什麼方式鼓勵莎拉,才是尊重她的感受?老師又該做何反應,才能鼓勵莎拉對她的成就進行反思,讓她相信自己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進一步用自信來延伸成就?

用對鼓勵,孩子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成功連結!

  如果老師用溫馨、關懷的方式回應莎拉的成就,莎拉就可以從老師的反應中體會到這種評價。

老師可以說:「莎拉,我看到妳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一路走到橋的另一邊。妳做到了!妳可能有點害怕,因為這是第一次,但是妳堅持到最後了。妳真棒!現在妳開始相信自己了。」這種說法才是老師應該給莎拉的評價,但老師的反應多半體現的是自己的感受。

  假設老師做出上述評價,莎拉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經驗連結起來。這才算是情感調和且相互連結的反應。恰當的反應能讓莎拉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對以後的經驗做出更好的思考。

  為了讓孩子們自我認知更全面且前後一致,別人給予的適當評價,必須要與他們的內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經驗一致。當我們以調和的溝通方式跟孩子建立連結,就在幫助孩子建構一個整合、有連貫性的生命故事。

溝通別太用力,彈性放鬆也很重要
──不須時時保持融洽狀態,也要給自己和孩子獨處空間

情感調和的溝通有利於增進個人的自主性與自我調適的彈性。情感溝通能使人進入一種融洽狀態,這是整合性的情緒作用過程,可以使父母和孩子充滿活力和幸福感。融洽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孩子形成更強的自我感,增進自我認識的能力,培養同理心。
這並不代表我們要一直保持融洽的感覺,或者必須持續聆聽和回應孩子的經驗。父母過度關注孩子,會帶給孩子困擾。
  親子關係中存在著週期性的連結和分離需求,父母對孩子需要連結及獨處的時刻都必須保持敏感。與孩子達到情感調和的父母,會尊重孩子「連結-獨處-再連結」需求的自然擺盪規律。我們並非生來要一直與他人達到調和狀態。調和的人際溝通應該尊重這種有規律變化的需求。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8日專電)年齡分別為8歲與3歲的兄弟,27日(當地時間)隨父母搭機從加州飛往溫哥華時,由於行為脫序、不繫安全帶,機長臨時在波特蘭將一家4口趕下飛機,交給航警處理。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