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大學的華裔學生為何心理壓力大

華裔心理醫生解讀移民綜合症

人氣 94

【大紀元2014年07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姬承羲美國新澤西報導)很多華人父母們嘔心瀝血地培養孩子進入常春藤大學,原以為孩子的未來將從此獲得保障,可是卻見到他們在大學裡學習成績下滑、社交失敗,有的出現嚴重抑鬱甚至自殺。究竟是甚麼讓這些優秀的學子感到如山的壓力?來自美國麻州大學城波士頓的華裔心理醫生劉立,為《大紀元時報》的讀者們講解大學期間的四大心理挑戰,以及常春藤大學的學生為何面臨更多的壓力。

大學生面臨四大心理挑戰

所有的大學生(包括常春藤大學學生),都會在大學階段面臨四大心理挑戰,也即四道需要學生們跨越的坎。

第一,告別父母。學生離開家庭,住進學校宿舍,首先要完成的就是與父母、家庭的情感脫離(Emotional Separation)。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漸漸變得獨立,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認識更多的人。

第二,職業選擇。很多大學為學生提供了眾多的職業可能,如何選擇,就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即自己的興趣(Interest)、自己的才華(Gift)以及不能忽視的生活現狀(Reality),結合了這三個因素的職業選擇是最成功的。

第三,情感需求。大學生階段是談戀愛的季節,很多人會在這個時候與同齡人建立親密關係,尋找自己的人生伴侶。如何處理好情感關係,是大學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

第四,自我認知。學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社交、探索和人生經歷來給自己定位,了解自己是甚麼樣的人,屬於甚麼樣的社交圈,能對社會做出甚麼貢獻,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令人又愛又恨的常春藤
「追太陽的人」與「自助餐文化」

常春藤大學到底好在哪裏?為何常春藤的學生,相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會有更大的壓力?

劉醫師解讀,常春藤大學的優點在於其豐富的社會資源(Social Resource)。在常春藤學校,「多樣性」被更多地強調。學校面向世界各地、各族裔招生,學生中各個階層、不同背景、擁有不同才華的人都有,充分追求校園人文環境的多樣性。在如此多元的環境中,如果學生善用資源,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交往、溝通、比較,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之路,這是常春藤大學設計學校構架的理念。相比之下,州立大學則更多地招收本地學生,主要以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為主,因此學生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可為甚麼常春藤大學多樣化的環境,會給華裔學生帶來壓力呢?

這是因為華裔學生常常在做「追太陽的人」。在多樣化的環境中,行行出狀元,如果不是抱著肯定、接受他人優點的態度,而是總想著在各個方面爭第一,就會迷失自己的道路,只想著如何超越別人的優點。這樣做無疑成了「追太陽的人」,最後精疲力盡,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特長,還產生自己樣樣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

中國人一直推崇的是「勤能補拙」的文化,認為只要肯在一方面足夠努力,就能夠有所成就;而西方社會則尊重「自然」,認為孩子有其天生的才賦,應該發現並且予以培養。西方社會這種思想在常春籐大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孩子們接觸不同的文化、活動,找到自己的長處並且發展自己的優勢,並且用自己的才能貢獻社會以實現價值。這一文化差異,需要入讀常春藤的學生和家長們在思維上有一個轉型——找到孩子的天賦,而不是樣樣和別人比。

劉醫師更將美國的常春籐大學文化比喻為「自助餐文化」。學校裡有各種各樣的社會資源,就像自助餐廳裡擺滿了不同料理,但是卻不會有人端到你的面前,你必須自己去挑選、嘗試自己喜歡的菜餚。比如,學校的教授們不會來找學生,要求他參加某一項目,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可是很多亞裔孩子卻不懂,埋頭只吃炒飯,看到別的孩子吃奶酪、吃漢堡就感到不可思議,甚至覺得孤獨。這是源自於亞裔人群的求同心理,對於不同的事物缺乏包容(Tolerance),這些文化上的因素對許多亞裔學生構成了社交挑戰。

從案例解讀移民綜合症

很多進入常春藤大學的少數族裔學生或留學生,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受到心靈衝擊,常常感到焦慮,這樣的情緒也感染了家裏的父母長輩。「甚麼都不要管,只要把學習搞好」也是華人父母常常說的一句話。這種文化的差異,和華裔家庭對於成功的單一標準,讓學生在大學中無法完成或順利地認知大學生的四大心理挑戰,可以說是一種移民綜合症。

劉醫師從幾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個華裔學生,他的父親畢業自中國大陸最頂尖的大學,後在美擔任教授。父親從小就給孩子設立了目標:要進入頂尖的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孩子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根據這個人生目標來規劃,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嘗試不同的選擇。他不浪費一分鐘的學習、科研、參加活動和比賽,甚麼都要求比別人好,最終進入頂尖大學。但是一住進宿舍就產生了問題,他沒有經歷與父母的情感分離,還是有事就打電話問父母;他的室友來自不同的種族、文化,這也令他感到困惑,不懂得怎麼描述自己和表達自己,自我認知出現了問題;同時,由於父母預先設定的進入醫學院的計劃,阻礙了他進一步探索大學所提供的各種職業選擇,並且對自己既定的人生之路感到消極。就這樣,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受影響,畢業後找工作也出現了困難。

還有一個華裔學生,父母在美國屬於工薪階層,從孩子小時候就全力以赴供養她進入頂尖大學。她也是因為受不了宿舍的室友:有一名黑人室友學習不好,但是體育很棒;另一個室友社交能力很強,組織很多俱樂部和籌款活動,同時成績也很好。這個華裔學生看到自己的室友非常輕鬆地可以做好很多事情,感到自己甚麼也不行,同時,室友們天差地別的作息時間也讓這個學生每天無法正常地休息。家長們在知道了這件事後,立即找到校方要求換宿舍,而不是採用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在孩子因為面對學校的多樣性而產生困惑時,家長沒有鼓勵孩子正視和接受多樣性,而是選擇切斷多樣性的來源,為孩子努力爭取單人宿舍。在那之後,情況變得更糟,這名學生開始每天看電視,學習成績下滑,最後被學校警告。萬般無奈之下,父母們才找到了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另外,有一個印度學生的例子。他在常春藤學校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但是發現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也覺得自己在學校很孤獨,常常面臨壓力和焦慮。他來找劉醫師尋求心理諮詢幫助。基於他的興趣、才華和現實,經過不斷的探索,這位學生最後在畢業之後找到了一份在聯邦政府的金融部門的工作,他不必每天面對數學,但是可以將自己的才華用於工作,這讓他相比周圍的工作人員有了更大的優勢。而他工作後,也開始接觸印度裔社團,讓在美國長大的他了解到自己的文化和背景,並且同時給年輕人講授數學課,這些活動經歷讓他有了歸屬感,找到了自己的社交網絡。這是一個在自我認知和職業選擇方面比較成功的例子。

如何走出心理誤區

如何讓這些優秀的華人孩子走出心理誤區,在大學乃至今後的人生中保持成功,這是很多父母所關注的話題。

首先,父母應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很多華人家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與父母的漸漸脫離這一過程。父母為孩子規劃了一切,孩子們只是遵照著按部就班地執行,很多父母甚至在孩子上大學後還是經常到學校洗衣送飯,這些都讓孩子沒有獨立能力,事事依賴父母。孩子有了甚麼問題就馬上找父母,而不是詢問學校老師或同學。這都將妨礙孩子自由地探索大學的多樣性、職業選擇的多樣性以及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群溝通和交流。

了解常春藤大學設置的理念。進入常春藤大學並不是萬事大吉,而是全新挑戰的開始。學生們應該對常春藤大學多樣化的環境有所準備,並且在學習生活中了解到大學期間的四大挑戰,充分運用學校多樣化的資源找到自己的職業、情感和社交歸屬。

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採用強加的做法。很多孩子在學校出現了問題,父母就立即公式化地下結論。比如,孩子和室友處不好,家長就會立即找到學校要求換宿舍。而不是和孩子坐下來,看看孩子的心病在哪裏,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向學校、老師諮詢一下,看是否其他孩子也會有這樣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劉醫師說,家長和老師、學校應該是合作的關係,共同探討如何教育好孩子。

如果孩子有心理障礙,千萬不要礙於面子不看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在西方社會被普遍接受,很多猶太家庭經常帶著孩子拜訪心理醫生,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解決一些問題,比如他們連孩子初來例假時也會帶著孩子見心理醫生,了解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華裔家庭來說,身處美國這樣一個文化不同的國度,常常諮詢心理醫生能夠幫助家長和孩子正視「移民綜合癥」。

劉立醫生小傳

劉立醫生在中國攻讀醫學院本科學位,在89年來到美國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她從小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於是在畢業後,輾轉進入了美國明尼蘇達州醫院,接受駐院心理學訓練。這個過程中,她經歷過許多挫折,周圍全是白人心理學畢業生,而她通過與院長和周圍同事的不斷溝通,表達自己希望學習心理學的強烈願望,並且事事抱著虛心的態度,最終在訓練結束時獲得了院長的表彰。她還在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研修過心理諮詢與藥學。

由於自己的經歷,她充分地了解到很多華人家長和學生的壓力是來源於移民的經歷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她自己也是兩個優秀孩子的母親(分別就讀於哥倫比亞和MIT大學)。目前她正積極籌備,希望在哈佛大學建立華人學生行為健康中心,對這些學生提供心理諮詢幫助,為父母提供子女教育方面的建議。◇

(責任編輯:思遊)

相關新聞
新澤西司法職位空缺 民事訴訟案件積壓超8萬件
2023年新澤西整體高中畢業率略有上升
新澤西家庭醫生短缺 低薪低報銷率是主因
新州簡訊 汽車飾品遮擋視線可能被開罰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