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大陸地方政府欲賣國企還巨債

人氣 16

【大紀元2014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共在推動新一輪國有企業私有化,但是地方政府從這些債務纍纍的國營巨頭裡面搾取現金的努力將被證明是比二十年前的國企私有化更加困難。《金融時報》8月10日報導說,國企的資產回報率僅為私營企業的一半。中共打算通過出售小股權但是仍然控制企業來進行所謂的國企改革,外媒質疑,這種做法能夠提高企業效率。

二十年前,在「抓大放小」的口頭禪下,數千個表現不佳的國有企業被私有化或清算。實力雄厚的公司被重組或部份上市,到手了數千億美元。

但是這一切在2003年改變。當時北京變得不願意拋棄虛弱的國企。2008年經濟刺激當中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國企支持經濟的政治導向,吹漲了資產負債表。

地方債務推動國企私有化

《金融時報》報導說,今天,地方政府欠下的債務推動新一輪私有化。出售地方擁有的國有企業將幫助地方政府支付2.9萬億美元的債務。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將是國企私有化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前世界銀行中國主任David Dollar說。「一些地方政府過度舉債,並將遭遇還債的麻煩,特別是金融自由化之後利率上升。」

除了削減債務負擔,決策者希望減少國家在非戰略性領域的角色,以提高經濟效率。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國營和私營集團之間的生產力差距在擴大。根據經濟研究機構龍洲經訊的估計,國營企業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4.6%,而私營企業為9.1%。

截至2008年,國有企業控制著非農業領域30%的總資產,儘管它們只佔總企業數目的3%。金融,能源,和電信領域的中央國企享有的準壟斷地位造成浪費和腐敗的文化,這一點從幾十名高管在習近平反腐運動當中被抓可見一斑。

中央國有企業在新的重組浪潮當中也沒有被邊緣化。上個月,中央政府宣佈一個試點計劃,引入私人投資到兩個央企。

地方政府領導私有化

《金融時報》報導說,央企試點計劃的謹慎和零碎性質僅僅凸顯了控制著中國15.5万家國企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政府,將成爲本輪私有化的主角。

在中央政府推出試點之前,地方政府包括上海,北京,廣東和重慶已經宣佈計劃,至少私有化一部份國企。上海政府計劃開放逾60%的國有企業給某些形式的私人投資。

雖然央企基本上在「戰略性」領域運營諸如自然資源,國防和金融,但是地方國企就蔓延到幾乎每一個行業。它們的盈利狀況也遠遠更差,對於非金融企業,平均資本回報率僅僅為1.2%,而央企的回報率為2.5%。

債務,盈利薄弱,低效率和產能過剩,這些因素促使地方政府尋求新投資,但是這些因素也嚇退了買家。如果地方政府試圖要求低效的工廠新老闆承諾維持僱員,他們可能也會阻遏潛在買家。

僅僅出售少數股權

《金融時報》報導說,不清楚是否地方政府將準備放棄對國營集團的控制或是否像上一輪國企改革那樣,他們將堅持僅僅出售少數股權。

「自然的,地方政府將傾向於通過出售股票走部份私有化的道路。」Dollar說,「然而這是一個奇怪的思維,因為不清楚為甚麼投資者會願意支付高價購買政府控制的公司的股權。」

這樣一個策略可能反過來抵消私有化帶來的效率提高。

卡內基國際和平高級研究員、原世界銀行中國主任黃育空說。「我不認為出售國企的少數股權在治理方面有太多意義。最終它依賴於誰控制企業,以及經理人是基於政治因素選擇還是基於經濟因素被選擇。」

中共決策者不同意這個看法,相反,他們相信部份私有化,加上企業治理改革,可以帶來效率提高同時維持控制。這是一個大膽和高額的賭注,並且強烈取決於投資者是否對一個私人資金和政府控制的混合模式感興趣。

責任編輯:方涵

相關新聞
討論:中國允許國有企業管理層持股
國有轉私有 山東魯能700億國資蒸發
胡少江:一封公開信和中國官方的尷尬
中國國有企業利潤暴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