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有科學依據 環境改變你的行為

李熙
font print 人氣: 114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8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美國知名科學作家戴維•多布斯日前撰寫了《基因的社會生活——改變你的分子組成》一文,介紹了科學家們對環境影響基因表達研究的新進展,展現了基因的另一面。而早在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已經說明了環境對基因表達的重要性。

基因表達的專業解釋是,指細胞在生命過程中,把儲存在DNA順序中遺傳信息經過轉錄和翻譯,轉變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分子。通俗說,即改變基因的運作方式。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鄰居、家人,以及我們自己的心態,會與基因不斷地「對話」,這些社會性互動的結果會進入我們細胞的控制室,並改變基因的強弱表達,從而影響我們的習性、行為、生理、心理與健康。

中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小時候受居住環境影響,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和鄰家孩子玩做買賣的遊戲。孟母注意到孟子因為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曾經搬了三次家,終於成就了一位飽學高德的聖賢。可見環境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隨著環境改變「脾氣」的蜜蜂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阿巴納香檳分校昆蟲學系的基恩•羅賓遜(Gene Robinson)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以驗證兩種不同「脾氣」的蜜蜂,是否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脾氣」。

科研人員把非洲蜜蜂的幼體放進義大利蜜蜂的蜂窩裡,同時把義大利蜜蜂的幼體放進非洲蜜蜂的蜂窩裡,進行行為觀察和基因研究。結果發現,非洲小蜜蜂變得如義大利蜜蜂一樣溫和,而義大利小蜜蜂變得如非洲蜜蜂一樣兇猛。

其實在這個實驗之前,魯濱遜已經在許多實驗中發現了類似的改變,他懷疑,改變的根源就在基因上,但基因並不會在一個生命體一生中就發生改變,那麼生活方式或許會改變基因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說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改變生物體的行為習性。

非洲淡水魚伯氏妊麗魚群中,頭號雄魚要比第二號雄魚體積大、吃得多、領地廣,同時享有最大的繁殖權,其外表也與眾不同,身上條紋色彩特別鮮豔。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羅素•D•弗納爾德發現,把魚群中的頭魚撈走後,二號雄魚會迅速做出大規模基因表達的反應——體積在短短的幾小時內就能增長20%,並且身上也開始出現紅藍的鮮豔條紋。

是甚麼在調控基因的表達?

生物的習性與行為會受到基因的影響。即使同卵雙胞胎也會有很多不同,這是因為基因的表達程度不一樣。有些表達得強,有些表達得弱,有些甚至處於靜默狀態。科學家們認為,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資訊,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去影響和調節遺傳基因的功能及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週期影響遺傳。

我們體內的一些基本的生物學事件,比如在子宮內生長組織、進入青春期或停止生長,都是受這些輪流啟動的開關所控制。其他時候,基因的表達則會隨著人體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傳統理論認為,環境對調控基因表達的影響不大。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正在推翻這種假設,蜜蜂的試驗就是例證。生理心理學家們也從人類身上取得了一些實驗成果。

研究人員在承受各種壓力的人身上發現類似的基因表達模式。他們發現,比起各種精神或生理壓力,孤獨感最具破壞力。一個對被虐待兒童的研究顯示,如果他能得到適當的社會性支持,知道有人在關心他、支持他,那麼這種密切的社會聯繫就可以減少其80%左右的健康風險。

杜克大學生物學家葛列格•雷說,社會生活的確能夠深刻地改變基因表達,而這種基因表達的迅速與規模之大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

基因表達決定你是誰

如果環境能從某種程度上左右基因的表達,那麼是不是有些疾病真的是由環境引起?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控制基因呢?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個人的感覺、情緒、思想和心態,都會影響到基因的表達。比如人類的免疫系統失衡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問題。在通常情況下,健康的免疫系統會啟動來對抗感染或者治癒你的傷口,但那些備受精神壓力、心境孤獨的人,其免疫系統也可能會胡作非為,讓你罹患癌症或者讓高熱燒壞你的腦子。

基因表達的變化也能讓人變瘦或變胖。日前,美國洛約拉大學史迪奇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近20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一個體重超標的學生,如果交了一個瘦朋友,那麼其日後瘦下來的可能性達到40%;但如果他交一個身材跟他差不多的朋友,那麼其日後能夠瘦下來的可能性只有15%。

一般認為,環境一次一般只能增強或者減弱寥寥幾條基因的活性。但羅賓遜懷疑,一個人的社交環境或許能施加強大的影響。簡單地說,和你經常在一起的人的行事風格如何,這些都將顯著地影響你的基因,而你的人格也因此改變。也就是說,決定你是誰的並不是基因,而是基因表達。而基因表達的不同有賴於你的生活經歷。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兩份最新研究報告證實,某一基因的突變,能讓人們一生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保持很低水平,有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
  •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在2012年造成820萬人死亡。大約有30%的癌症死亡源自一些不當行為和飲食危險因素。我們人的身體在正確狀態下是不會得癌症,當細胞無法規範有序的分裂和繁殖,失控的不斷的繁殖累積成為「腫瘤」。惡性腫瘤(malignant)即是癌(cancer)。除了遺傳基因埋下癌症的種子,如果可以改變這些致癌的習慣可大大降低致癌率。
  • (大紀元記者朱文綜合報導)現代工商社會職業婦女來自家庭與工作中的壓力日益升高。一份新研究發現,壓力將使身體平均每日少燃燒100卡路里,並導致胰島素上升,使脂肪被儲存於體內,增加體重。發福胖了不只困擾不少婦女,也是健康危機。健康雜誌建議女性們多攝取五大減壓食物,減少吃增壓食物,再配合一些減壓活動達到放鬆身心釋放壓力。
  • 「母愛可改變孩子大腦」,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海馬體大小與幼兒時期受到的教養有關,那些得到父母更多關愛的兒童的海馬體比沒有得到關愛的兒童的海馬體平均大10%。
  • 研究發現,面對壓力後再吃高脂肪食物會使女性的新陳代謝緩慢下來,繼而導致肥胖。此外,生活中的一些不經意小習慣也可能會破壞新陳代謝。
  • 10多年前,由國際合作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標出了人類DNA中所有的「字母」。這一巨大的工程革命性地引發了基因組的發現,但直至今天,科學家們仍未明確有多少基因組對人體起著重要作用。
  • 在聯合國的2013年世界幸福報告的排名榜中,丹麥人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而據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全球經濟競爭優勢中心(Cage)經濟學家,檢視了來自131個國家的調查數據,發現一個國家基因越接近丹麥人,其人民就越快樂。這說明了遺傳可能是解釋國家幸福水平的關鍵因素。
  • 7月27日,紐約執照心理諮商師、聖若望大學副教授李明輝博士和民眾一起探討心理防衛機制的功能和缺失,教導民眾如何有效抗壓。李明輝博士現在聖若望大學教授「多元文化諮商」(multi-cultural counseling),教人們如何應對壓力。
  • 美國科學家近期研究發現,身上有「佘契爾基因」的人每日所需睡眠時間遠低於一般水平,但身心仍可正常運作。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因每晚只需睡眠4小時而舉世聞名,科學家相信,他們已找出了她精力非凡的源頭。
  • 《細語人生》主持人宇欣在臺灣一所公立學校採訪了郁青老師。郁青老師在其班級裡採用的品德教育方式效果明顯,受到學生、家長、學校其他老師的讚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