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愛叛逆?大腦發育有變化

font print 人氣: 447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08月07日訊】孩子從兒童成長為青少年,他的身心有了很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沉默寡言。外表看來已像大人樣,內心也覺得自己長大了,但由於大腦發育的關係,青少年仍無法理智處理與面對發生的難題。

研究發現,青春期孩子的大腦負責解決問題、情緒、複雜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比其他區塊發育的晚,導致孩子無法控制衝動,活動力很強也不容易靜下來,喜歡找刺激,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給人感覺愛找麻煩的原因。

近日,《紐約時報》報導的一篇題為「青春期焦慮症和大腦發育有關」的文章,該文由美國威爾康乃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臨床精神病學教授和心理藥理學主任所寫。

文章說,大腦不同的區域和溝回以截然不同的速度發育成熟。現在人們已經發現,處理恐懼的大腦迴路——也就是杏仁核——比負責推理和執行控制的額前皮質要提前發育很多。這意味著,青少年的大腦有較強的感知恐懼與焦慮能力,但在需要冷靜推理時,卻發育得不那麼充分。

父母管孩子要先讓他感受愛

身為父母的您是否覺得家裏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麼乖?也不再跟父母那麼親近?其實,青少年煩惱在心口難開!由於大腦發育的變化,青少年比兒童或成年人,更強烈地感受到面臨困難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懼。

由於青少年孩子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從兒童世界一下子進入成人世界,難免會恐慌不知所措,再加上一下接觸到很多新奇的事,讓他分神而無法專心功課。很多父母以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樣作合理溝通,事實上青少年的邏輯尚未成熟,他們需要一點時間去平衡自己的情緒,才能心平氣和地跟大人講清楚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感受恐懼的大腦迴路發育得快,他們對父母的指責會很敏感且非常激動。(Fotolia)

如果父母不瞭解青少年的內心矛盾,就無法很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反而更會雪上加霜給孩子壓力,「今天的功課做完沒?你應該開始寫了吧?」;「你這種成績怎麼能考到好的學校!」;「你成績怎麼一直在退步啊?」;「你怎麼變得沒禮貌,爸爸媽媽跟你說話,你卻愛理不理的,怎麼可以這樣?」

孩子的大腦發育讓他只能感受到父母給的壓力,有的孩子很恐懼也害怕去面對父母,只好選擇躲在房間逃避,或者乾脆裝聾作啞不吭聲保持緘默以免招惹一大串的說教式責罵。

父母應當學著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節錄《康健雜誌》113期文章,由臨床心理學家瑪莎.史翠斯(MarthaB.Straus)寫的《孩子與青少年的不講話療法》中給身為青少年的父母一些建議:

1. 在晚上跟孩子溝通效果好:青少年在晚上比較愛講話,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時鐘比成年人延後。一大早起來,青少年多因沒醒過來心情會受影響,不想多講話是情有可原的。

2. 跟孩子併肩坐聊天:與青少年講話時最好是併肩而坐,他們比較容易打開心房與你交談。面對面直視他的眼睛讓他有壓迫感。

3.找個安靜舒適環境談話:青少年喜歡在一個舒適的空間分享他的想法,沒有外來干擾讓他們能專心與你交談。

4. 父母要擴大心胸:父母要有寬大的胸懷聽青少年情緒性的字眼,「我很煩」、「我很困擾」等。千萬不要以咆哮、摔門、哭泣回應孩子的無理。

5. 多些讚美少些批評:用言語讚許他們的想法,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在給他們建議時,最好提供多項建議,讓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不要只給一個答案讓他覺得被強迫這麼做。

6.以開放式問題問孩子:青少年的溝通方法不同於成人。應該用開放式的問法讓他們自由發揮,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7. 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父母需瞭解青少年特別敏感、容易受傷害。當他在講困擾他很久的事時,應當以關心嚴肅的態度面對,如果以故作輕鬆的態度面對,會讓他們誤認為你在看他們的笑話。

8. 家長要引導孩子步上正軌: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行為背後的理由。家長需要引導他們思考,你可以問:「做那件事讓你覺得怎樣?」或「那件事對你有甚麼幫助?」

如果父母的親職角色,有助於孩子的「自我認同」,那麼親子關係可以發展得很正面。如果父母妨礙干擾了孩子的「自我認同」,則很容易發展出負面的親子關係,孩子會表現的「叛逆」。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克生(Erikson)認為,青少年處於「自我認同」的階段,是由兒童期過渡到成人期之間的轉換階段,也是測試個人能耐限度、打破依賴心結,及建立新的自我認同形象的時刻。

責任編輯:朱晨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看到媽媽和我的變化後,我父親跟我弟弟也分別走上了修煉之路。至此,我們家變成了一個修煉之家,一個人人羨慕的修煉之家!現在每次我媽媽出去都會跟人說:「我這孩子唸清華大學研究所!」但卻不是想拿著我唸清華的招牌到處去炫耀,而是因為希望別人都知道修煉大法的威力及佛法修煉所得到的幸福!
  • 我一直深信「考前潛力無限大」,喜歡將自己逼入絕境后才開始念書,驕傲的個性終于讓我大摔跟頭 ……
  • 尋找快樂的金鑰匙(四):青少年篇青少年憂鬱症症狀往往易被混淆為叛逆行為,同儕也可能以裝酷、裝憂鬱看待,或對憂鬱症貼上負面標籤,董氏基金會說,學校師長應對學生傳達一種觀念: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不應以特殊眼光看待;家長與老師在看待學生行為反應時,也不應將一切歸因為叛逆,以免延誤病情治療。
  • 青少年叛逆,有時不是真的叛逆,而是躁鬱症,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指出,躁鬱症患者60%以上是在青少年發病,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平均17.37歲。
  • (大紀元記者林美節、葉澄旭編譯報導)青少年的叛逆是成長過程的正常心理狀態,這是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卻又無法達成願望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樣與他們保持互動,參與他們喜歡的活動,瞭解他們喜歡的新科技如網路或手機,讓他們感到被尊重信任,而不是被監視限制。
  • 懷孕的準媽媽們請注意了!最近新的研究指出,母親懷孕期間的抑鬱情緒,會反應未來孩子的叛逆行為上,尤其是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小孩反應更為明顯。不僅如此,在青少年時期就比較激進反叛的人,懷孕時期也比較容易表現出抑鬱的情緒。
  • 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常令許多父母傷透腦筋。有的父母過於嚴厲或嘮叨讓孩子更加叛逆,有的父母又過於民主,以為將孩子當朋友對待可以增加親子關係。但美國一位教育作家艾倫‧瑞特伯格(Ellen Pober Rittberg)撰文指出,教育青少年還是需要一些規範和倫理。
  • (大紀元記者陳怡然溫哥華報導) 7月23至5日,為期三天的防範幫派犯罪討論會在素里市召開。超過200名研究人員、政府決策人員、警官、父母、年輕人和社區成員,匯聚一堂,商討如何幫助青少年,防止年輕人墮入黑幫和暴力犯罪當中。
  • 平鎮警分局與警察局少年警察隊25日上午9時至下午17時,假平鎮警分局4樓大禮堂舉辦103年暑期「少年心,關懷情」活動,報名參加的小朋友約有120人,課程中有各項警用裝備介紹及犯罪現場模擬,讓每位小朋友深刻體驗到警察工作之辛勞;邀請口畫家陳世峰,分享人生經驗,並期許青少年能有奮發向上的態度及努力不懈的精神,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且頗具正面意義。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