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24):宇宙與時空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95
【字號】    
   標籤: tags: ,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唐.王勃〈滕王閣序〉

「宇宙」現在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概念,但其含義是什麼?又為什麼用漢字「宇」和「宙」來表示呢?還是從解字談起︰

宇,金文從宀(ㄇㄧㄢˊ mián,房屋),于聲,于(即「竽」)也兼表如竽聲擴傳之意,表示前臉敞開的廊房(後也表示屋簷)。如《易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由「廊房」引申出「房屋、住所」之類的含義。如《楚辭.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進而引申出「天地四方整個空間」之類的含義。如《荀子.賦》:「充盈大宇而不窕(有間隙,不充滿),入卻(通「隙」,縫隙,空隙)穴而不偪(ㄅㄧ bī,逼仄;滿)者與?」

「宙」表示的是兩個字的含義︰

一、甲骨文一形從冂(jiōng ㄐㄩㄥ,劃定的範圍或獨立的空間),由聲,由(從其所出)也兼表所由出之意,表示宏廣無極的天穹。如《管子.宙合》:「天地萬物之橐(ㄊㄨㄛˊ tuó ,大而無底的袋子),宙合有橐天地。」

二、甲骨文二形從宀(mián ㄇㄧㄢˊ,房屋),由聲,由(從其所出)也兼表所由出之意,表示橫跨前後屋牆的大梁(中柱)。如《淮南子.覽冥訓》:「而燕雀佼之,以爲不能與之爭於宇(屋簷)宙之閒。」

可見,「宇」與「宙」都表示「天空、蒼穹」這樣的含義。但細究,兩者的表意側重又有差別。從兩字的字形與本義可以看出,「宇」側重表示空間的廣延性,而「宙」則側重表示空間的縱向(高度維)延伸性。

所以自古迄今,兩者往往連用,以涵蓋四方上下整個空間,亦即「六合」的概念。如《呂氏春秋.審分覽.執一》:「故聖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宇宙空間雖然無極,但從「宇」與「宙」二字的構成上看,卻都是有邊的。換句話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中,浩瀚無際的宇宙其實是有界的,所謂「天外有天」。如《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宇宙廣之無垠,高之無極,天地萬物,存於其中。而天地萬物,也同時存在於「時間」之中。所以,「宇宙」所表示的不僅是空間概念,同時也包含時間概念,「宇」、「宙」連用時,「宇」往往表示空間,而「宙」則往往表示時間。

如《鶡冠子.天權》(戰國.楚):「連萬物,領天地,合膊同根,命曰宇宙。知宇故無不容也,知宙故無不足也。」另《文子.自然》(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為什麼用「宙」表示時間呢?因為「宙」由「冂」與「由」構成,「由」表示「由此而發生」,是時間屬性,而時間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即「冂」中展開的。

「宇宙」的時空屬性,後來也用「世界」表示。後文,我們將討論「世界」的涵義。@*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今世界上唯一傳承下來至今愈顯活力的古老文字--漢字,近代以來亦曾遭遇兩次重大挑戰。
  • 讓我們先看看歷代字書(及韻書)的收字情況: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已發現單字4378個(《甲骨文字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2012年),其中已識2000餘字,公認1000餘字。
  •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清末維新派人物譚嗣同(1865~1898)其所著的《仁學》一書中提出︰「盡改象形文字(即漢字)為諧聲(即拼音文字)。」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人。
  • 中華漢字是神傳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古人造字時,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融入了構字之中,「字小乾坤大」,反映出古人的正統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漢字的形像呈現著宇宙乾坤的萬象紛呈、蘊含著造化的神秀靈氣。
  • 與「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運動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運動。發起者是1920年代旅蘇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寶(劉長勝)等人。
  • 智,從日從知。知謂通曉事理,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為智,也就是知。其本義作「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即智慧之稱。
  • 《說苑》云:「天地動而萬物變化」,所以動與變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動則變。其於時空經緯之間有著廣闊而深邃的內涵,正因為宇宙中有著錯綜複雜的變化,天地萬物方得以呈現。日月運行,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晝夜晦暝的變化,在地成就山川河域動植高下的氣象。
  • 國語羅馬字,全稱「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是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即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的聲、韻、調。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相當於教育部)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公布,與注音字母同時推行。
  • 與「國語羅馬字」(簡稱「國羅」)運動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運動。發起者是1920年代旅蘇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寶(劉長勝)等
  • 1909年(清宣統元年),陸費逵(1886~1941,中華書局創辦人之一)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字〉,首倡在國民教育中推行簡體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