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結善緣

兩個新娘的奇緣

font print 人氣: 132
【字號】    
   標籤: tags:

明朝嘉靖年間一個晚秋的下午,從黃岩城西門抬出一頂漂亮的花轎,妝奩華麗,儀仗整齊,吹吹打打,十分熱鬧。到了北洋,忽然下起雨來,幸好在一座山嶺上有個小涼亭,大家把花轎抬到裏面躲雨。

這時只見對面有一頂青衣小轎,也急匆匆上嶺來,抬入涼亭。小小涼亭被兩頂花轎擠滿,兩家抬轎和迎親的人只好到附近避雨,涼亭裏只剩下兩頂花轎和裏面的兩個新娘子了。

西邊漂亮花轎裏的新娘見東邊轎內的新娘正掩面哭泣,看她戴著舊鳳冠,穿著舊衣服,迎親的人寥寥無幾,鼓樂只有一支嗩呐和一把胡琴,猜想她一定是個山村貧家之女,因嫁娶冷落,不勝傷感。

西邊新娘想安慰她幾句,便問道:「妹妹,今天是我們的好日子,你為何啼哭不止?」東邊轎裏的新娘止住哭泣,抬頭見對方滿頭珠翠,一身錦繡,於是含淚答道:「姐姐哪裏知道我的苦處!父親為我出嫁負了一身債;聽說夫家也很窮,我擔心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呀!」

西邊轎內的新娘聽了大為同情,有心幫她分憂,無奈身在半途,無能為力,只好陪著落淚。當她取手帕擦眼淚時,無意間碰到了兩只嫁銀袋,心裏一亮,提起一只,向對面的新娘說:「妹妹,我上轎時,爹娘各送我一只嫁銀袋,裏面裝有壓壽銀,分給你一只吧!」說著將一隻嫁銀袋拋過去,剛好落在對面新娘的懷裏。

對面的新娘愣住了,她爹娘送兩只嫁銀袋,是成雙成對的意思,怎好分開?萍水相逢,又怎能受人家的禮物?她正想感謝並拋回嫁銀袋,可這時雨停了,兩家迎親的人奔入涼亭,抬起花轎分別朝東西方向急急下嶺去了。

從此,兩位貧富迥異的新娘開始了新生活,而等待她們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先說西邊轎內贈嫁銀袋的新娘名叫王蘭珍,是黃岩城北王姓人家的獨生女,嫁給西鄉山鎮下鄭村一位文武雙全的秀才鄭慕狄。這小夥子家境富裕,父母已去世,他為人豪爽大度,仗義疏財,鄰里鄉親都很尊敬他。與蘭珍婚後,夫妻恩愛,感情甚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婚後兩個月的一天,傳來凶訊:兩天前臺州沿海的一股倭寇竄到黃岩城裏,大肆搶掠,蘭珍娘家全家被殺,財產洗劫一空。聞此噩耗,蘭珍哭倒在地,慕狄悲憤欲絕。又聽說倭寇還在做惡,並可能進犯西鄉。

於是下鄭村的百姓紛紛要求抗擊倭寇,鄉紳富戶們為保護財產到鄭慕狄家討主意。鄭慕狄號召鄉親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仇敵愾,保衛家鄉。

一時間,一支三百多人的民團很快組成,鄭慕狄被推為指揮官,王蘭珍自告奮勇負責軍需物資。大家商定,一切費用先由鄭慕狄家代為籌措,打完仗後,再按各家田畝數分攤負擔。

鄭慕狄帶領民團在村東五里處的牛頭峽設伏,一天傍晚,倭寇大股人馬到了這裏。鄭慕狄一聲令下,四面包圍,將倭寇逼近牛頭塘,勇士們用石頭擲打倭寇,經過艱苦奮戰,四百多倭寇大多被埋葬在牛頭峽了。牛頭塘還改名為「埋倭塘」。

可事後鄉紳富戶們覺得倭寇已滅,家產保住,他們不肯承認以前許下的承諾,反而說,「誰籌措的錢糧誰償還!」如此一來,鄭家債臺高築,討債的人絡繹不絕,不到半年已經傾家蕩產。

慕狄只好到學館教書,蘭珍幫人繡花縫衣。鄉紳富戶們還不肯放過他們,又聯名誣告鄭慕狄「抗倭謀利,吞吃募餉,糾集民團,圖謀不軌。」昏庸的官府竟下令捉拿鄭慕狄。鄉親們得到消息,趕來相告,慕狄只得連夜逃走,蘭珍被迫帶著孩子到他鄉謀生。

蘭珍逃到南鄉,給沙埠一家酒坊當傭人。酒坊主人叫許瑩生,妻子谷金花。谷金花正是當年涼亭裏那頂東邊花轎裏哭泣的新娘。

原來金花嫁到許家後,打開嫁銀袋,裏面裝著五十兩銀子。因一時找不到贈銀人,夫妻倆決定先用這筆錢還掉債務,餘下的做生意,先販賣雜糧,後開坊造酒,生意漸漸興旺起來。為感激當年送銀的新娘子,他們在家設了一個「感恩堂」,裏面供著那只嫁銀袋。

蘭珍來到許家,手腳勤快,能寫會算,很快成了許家的得力助手。就這樣過了三年,這一年年底,蘭珍打算回下鄭村打聽丈夫的下落,金花特意備了一頂小轎送她。回村一問,仍不知鄭慕狄的下落。

第三天,蘭珍只得坐原轎回沙埠。臨行時鄉親們流淚送別,並將一些年貨塞進她轎裏。

蘭珍回到許家,取出年貨,發現鄰居王竹匠送的一小袋花生,她倒完花生,翻過小袋清理,忽見袋上繡著一對兒鴛鴦。原來這正是她出嫁時爹娘送的嫁銀袋。看著這只嫁銀袋,想起當年出嫁時的情景和之後的種種經歷,蘭珍一時思緒紛亂,悲從中來,痛哭不止。

金花見蘭珍遲遲沒出來吃飯就去喚她,進門見她捧著一只紅袋在哭。仔細一看是自家的嫁銀袋,就責問道:「你咋把我家的嫁銀袋拿來了?」蘭珍覺得奇怪:「這明明是我自己的,怎麼是你的?」

金花轉身跑進感恩堂,怪!自己的袋子確實還在。她把袋子拿到灶壁間和蘭珍的一比,兩只袋子一模一樣。金花問:「你這只袋子哪裏來的?」蘭珍說:「那年我出嫁時,爹娘送給我兩只嫁銀袋,現在只剩下一只了。」

金花問:「另一隻呢?」蘭珍說:「那天乘轎在北洋嶺頭避雨,我見對面轎子裏的新娘在哭泣,就送給她了。」金花大叫一聲:「啊!原來是姐姐你呀!」猛撲下去磕頭。一切都明白了,兩人抱頭痛哭,互訴各自嫁後的種種遭際。

瑩生夫婦倆要把家產分給蘭珍,蘭珍堅決不要,說:「這是你們勤儉操勞的結果。那一袋銀子,如果我帶到夫家去也會花光。」瑩生夫婦愈加欽佩蘭珍,堅持留她住下,並將小女兒許配給蘭珍的兒子,兩家結成姻親。

又過了些日子,忽然一天中午,許家門口車馬喧鬧,原來,鄭慕狄出走後投奔戚繼光的戚家軍,因抗倭有功,已升任隨軍參贊,前來迎接妻兒。夫妻團聚,悲喜交集。

瑩生夫婦送慕狄夫妻回家,途經北洋嶺頭,想起當年避雨贈銀之事,蘭珍感慨萬端,手書「分嫁嶺」三個大字掛在嶺頭,作為紀念。從此,分嫁嶺的故事就在百姓中口頭世代相傳下來。@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李玨的父親開了個米店,以販賣糧食為業。李玨為人,正直勤謹,嚴守本分。十五歲時,他父親因事暫時外出,從此讓李玨掌管米店的生意。有農村或城市的人來買糧,李玨都是把升、斗交給顧客,讓他們自己量米。
  •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 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古語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種學說,而是宇宙的法則和自然規律,道家《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因果報應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
  • 張乖崖在成都做官時,夢見自己被神仙招去。正說話間,忽然有人進來,向神仙報告:「西門黃兼濟到!」當時走進來一位束髮道人。那位神仙,立即接待他,對他非常禮貌恭敬。 第二天早晨,張乖崖派人請「名叫黃兼濟的人」過來,黃兼濟到來後,張乖崖一看這人,完全是夢中所見到的那位束髮道人。
  • 魯昭公流亡到齊國,齊景公問道:「你年齡很輕,何至於如此呢?」昭公懊悔地回答:「在我年少的時候,人多愛護我,我不能夠體察感恩;人多諫諍我,我又不能採納改進。因此,內無輔助之士,外無輔佐之臣。內外真正能輔助我的沒有一個人,諂媚阿諛的卻又很多。這種情形,就像秋天的蓬草一樣,其根孤立,枝葉雖美,秋風一到,就根拔葉脫了。」
  •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魯國人。他曾在魯國做過官,但主要是從事教育,並周遊列國宣講他的做人理念,其中包括倫理概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張、品德修養等等。
  • 清代史玉函在其編纂的《德育古鑑》中,收錄一則明朝羅楨在《淨意說》中講述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都,明朝的善人,晚年改過淨心,由行轉境,終得善報。
  • 望文學的天空,經典作品可謂是繁星滿天。古人云「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而微地集中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穎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
  • 古語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