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寄宿美國面面觀 家長必讀

人氣 4169

【大紀元2015年0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妮洛杉磯報導)近年來,中國大陸學生的海外「留學熱」,特別是「低齡留學熱」,已經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了。隨著低齡留學人數的增長,對於寄宿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從而使寄宿也漸漸成為一個行業。

那麼低齡的留學生們,在他們的「寄宿生涯」中,到底都有哪些收穫和挑戰,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甜酸苦辣呢?

寄宿家庭做些什麼?

在洛杉磯帕薩迪納市的周美麗女士家中,就住著四名低齡留學生,兩名來自上海,一名來自武漢,一名來自香港。最小的只有十三歲,上八年級,最大的十九歲,已經上大學一年級了。

周美麗說,收留寄宿學生,並不需要申請執照,但要得到學區的同意,要有家長的委託書。寄宿家庭就相當於學生在學校的監護人。這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監護人,只相當於受家長之託監護他們在學校的一切,但責任還是挺大的。

周美麗說,照顧這四名寄宿學生,已成她的「全職工作」。每天她要為學生們做早飯,開車送他們上學,下午放學時再去接,然後再為他們做晚飯。

如果有課後活動,比如學習另外的課程,還需要額外開車接送。節假日還經常帶學生們出去遊玩、購物、欣賞演出等。

周美麗說,需要照顧到的,包括學生的心理狀態、營養、作息和學習等。周美麗因為以前自己辦過課外輔導學校,所以還「順便」為學生們安排他們的課後時間,根據他們的興趣和專業,安排三個還在念高中的學生分別學習樂器、作曲和3D設計。

寄宿費用幾何?

周美麗表示,提供這樣的服務,她的收費是每月1,800美元。額外的接送,如課餘時間上課後班的接送,要另加費用。這些都在合同裡寫明了。周美麗也需要給家長提交學生花費的明細表。

不過,不同的學區(地區),收費標準不盡相同。比如洛杉磯的核桃學區,屬於比較好的學區,房子條件也較好。後院有泳池的家庭,2002年時的寄宿費用就已高達每月2,000美元。

周美麗說,在洛杉磯華人聚居的天普市、亞凱迪亞市,寄宿價格約為每月1,500-1,600美元,聖蓋博市每月1,300美元左右,蒙特利公園市每月1,100-1,200美元左右。在遠一些的像聖迪馬斯(San Dimas)這樣的區域(也是好學區),住那種冬冷夏熱、可以由汽車拖拉走的簡易活動房屋(trailer house),價格也能便宜到每月850美元左右。

周美麗說,由於能夠提供寄宿服務的家庭,並不是很多,因此在好學區,價格當然就較高。

如果念的是公立高中,那就不用付學費,私立學校一學年一般還要再交15,000-20,000美元學費。

何種家庭送孩子留學?

周美麗說,由於海外留學花費不菲,所以能夠把孩子送出來的,一般都是經濟條件較好,且願意孩子「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家庭。也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中國不會有什麼前途,一定要送出來。

周美麗自己是臺灣人,當年也是留學來美國後留下來的。她說,由於外出留學相對比較辛苦,加之臺灣現在環境很好,臺灣人也不太想吃苦,所以現在想來美國留學的臺灣學生不是很多,主要的需求來自大陸。

遇到問題靠溝通

也許因為自己就是學教育的,且以前辦過學校,周美麗將幾名學生管理的頭頭是道,給他們規定了學習和可以玩耍的時間,同時排了洗碗值日表,並要求他們各自打掃自己的房間。

周美麗說,通常遇到的難度,是學生不遵守作息時間,很晚才睡,半夜起來看電腦,吃東西口味不一樣,挑食、偏食,等等。

「那遇到這樣的問題怎麼辦呢?」

「也只有跟小孩和家長溝通。實在溝通不好,長期無法改變的,只能解約。」

不過,在周美麗家裏,倒還沒發生過這個問題。事實上,她家的「老大」,十九歲的Bobby,已經在此住了四年,照理說他現在已上大學,自己也能開車,完全可以搬走了,但他還是選擇留在這裡。

華人家庭與西人家庭

周美麗自己有四個孩子,除了老大已結婚成家外,另外三個孩子都還住在家裏。她的孩子都是ABC(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所以在家都講英文,為寄宿學生提供了一個講英文的語言環境。同時因為周美麗自己是華人,所以提供的膳食當然會比較符合學生們的口味。也許是因為這樣「理想」的組合比較難找,所以周美麗家的「老大」,才會一住四年吧。

我問周美麗:「在西人家寄宿,一般會怎樣呢?」

她說:「一般的白人家庭,他們都是有工作的,不太會專職只照顧寄宿的孩子。另外,他們的文化習慣是尊重每個人的隱私,相對來講可能不太會關心你心裏在想什麼,他覺得他是尊重你。但父母常常希望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周美麗說,孩子們一般每週跟父母通話兩三次。有的孩子剛來時,家長不放心,也時常跟周美麗通話,後來覺得一切都好,就不太打電話來問了。

低齡留學生的挑戰

周美麗說,中國大陸來的孩子,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國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生活技能不夠好,出來後會覺得打理自己的生活是個挑戰。

另外,課業上也會很有挑戰。很多孩子雖然在中國英文就已不錯,但總還是沒有當地人好,文學素養不夠好。尤其是現在的SAT考試,主要注重考美國的核心價值,比如民權價值,憲法、婦女權益等等,不像以前,偏重比較深的單字,這對中國學生是新挑戰。

美國名校需要怎樣的學生?

另外,這裡的學生下午下課後還有很多時間,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怎樣豐富自己?美國大學招生,不但需要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創造能力,還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你得能發光發熱,不是只為自己,自己戴再多高帽沒有意義,大學要你怎樣能幫助別人,能不計較回報的付出。得理解這些名校的要求,才能進入理想的大學。

大學要的學生,還要會管理自己的時間,不但能把學校的課業學好,也要完成社會活動,兩方面都要做好。

Dora(化名)眼中的美國與中國

住在周美麗家的Dora來自上海,今年15歲,是一年半前來洛杉磯的,現在在附近一家很好的高中上十年級。

Dora說,她在這裡生活的很開心,特別是課餘時間,她參加了兩個樂團,軍樂隊和交響樂隊,除了在中國已經達到八級的鋼琴外,到美國後又自學了好幾門樂器,玩的、忙的不亦樂乎。

Dora顯然是個很有個性的孩子。她說,在中國時,跟同學處不好,因為她不喜歡「主流」。

我問:「主流是什麼呢?」

「主流就是跟同學一起玩,要喜歡同一種東西。我們的『頭』喜歡看言情小說,那大家都得看言情小說,要不你就不入流了。可是我不喜歡看言情小說,我喜歡音樂。

「在美國遇到的人群不同,多樣化,興趣廣泛,所以在這邊很容易找到興趣相同的人,我們軍樂隊有140多人,常常玩的很瘋。

「美國男女同學之間更開放,認識的人很多,不是天天在同一個教室裡,美國同學思想比較開放,能接受各種各樣的人。

「在中國朋友圈比較窄,必須跟著領頭的人,而且她會把自己不喜歡的人踢出去(只是我的經驗)。美國同學興趣廣泛,中國就是死讀書。美國的團隊更團結,中國同學會孤立你。美國課外時間很多,能夠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在中國就是精英課外班之類的東西。」

Dora在上海時,是在一家私立學校上學。私立學校開了很多課外班,要另外收錢。Dora不願參加,且因為自己很努力,沒有參加補習班成績也很好,結果老師就不高興,說她作弊,找她麻煩。

她對中美兩國的老師,也做了個比較:「中國也有很多好老師。美國也不一定所有的老師都很好。中國的老師像媽媽,會替我們策劃活動。在美國是老師輔助同學策劃活動。美國老師跟同學比較親近,更像朋友。中國老師很強調自己的權威,會關心學生,也會罵學生,美國老師一般不會這樣。

「我說不清楚更喜歡哪邊的老師。畢竟中國老師也有中國老師的好處,當學生分心時,他會督促的很緊,跟每個學生的距離拉的更近。美國老師一般要同學自覺學,他不會特別的去威脅你,所以各有各的好處。在美國得靠自己好好學,不然成績很差。美國老師有自己的生活,不會留下來,專門陪一個學生,輔導你功課。不過有的美國老師也會耐心解答你的問題。不同的老師不一樣。」

Dora特別提到,來美國後數學上很有收穫,因為她喜歡美國的教學方法,它不像中國那樣讓你死做題,而是通過小組討論、競賽、大家一起做research(研究)來解決問題,十幾個人一起做,更加有趣。

找到自己的舞臺 獨立多才的Dora如魚得水

Dora說,來這裡後沒有覺得有什麼太難的,很適應。學習壓力還是有,最難的在於怎樣把課業和課外活動都搞好,每週的樂團訓練要佔用17個小時,平衡好時間有挑戰。

Dora還說,在這裡覺得很熱鬧,比在家好,在家只有一個人。

周美麗補充說,這裡四個寄宿學生,加上她的三個孩子,晚上吃飯八人同桌。一週七天,七個孩子輪流洗碗,剛好一人負責一天。

Dora說:「是父母想送我來的,因為在中國我跟同學處的不是很好,同學不了解我。老師又限制你的課外興趣。」

Dora雖然喜歡音樂,卻沒有打算以此為職業,而是想學工程或建築,因為「我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

周美麗也如數家珍般講了一個令Dora特別有成就感的經歷。

她說,那還是在一年前,當時Dora剛14歲,學校組織樂團成員到一個教堂做義工,給社區人士服務,其他同學都被安排到廚房幫忙,但因Dora未滿16歲,算未成年,不能到廚房幹活。她就問:那我能在大廳裡給大家彈琴嗎?

教堂的人允許了,Dora就到教堂大廳彈琴。那天的活動幾乎成了她的獨奏會,她整整彈了三個小時,大家隨著她的琴聲跳舞。

後來樂團的夥伴們也參入這場「狂歡」和挑戰,每人選唱自己喜歡的歌,而聰穎的Dora不需要看樂譜,聽到就會彈,能夠聽著別人的歌即興伴奏。

這一次大展身手的表現,讓每個人,包括Dora的指導教授都對她刮目相看,她在學校也一下出了名。

周美麗說,看的出來,Dora特別開心,因為在中國,她沒有自己的舞臺,而在這裡,她找到了發揮才能的天地。這次經歷對Dora來講,是個很大的改變,一個很好的成長經歷。

小Connie的「無縫銜接」

與Dora同住一室的Connie今年13歲,幾個月前剛剛從香港來。

Connie說,來這裡的最大收穫,是交到很多朋友,有當地的ABC,也有華人。

最大的困難,還是語言。雖然在香港時,學校裡一半的教學是用英文,但畢竟英文不是母語,語言上有障礙。其他的沒什麼大太差別,因為香港本來就比較國際化。

Connie說,她是在這裡出生的,父親也在這邊有工作,所以家長希望她以後在美國發展。

Connie課餘的時間在學作曲、鋼琴和小提琴,所以也是很忙的。不過對她來說,似乎從香港到洛杉磯之間的過渡,就像「無縫銜接」一樣平穩,沒有多大的衝擊。

不過,不是所有寄宿生都像周美麗家的孩子們這麼幸運。

Eva的「短命」寄宿生涯

比起前面的幾名小留學生,來自大連的22歲的Eva算是「大齡」青年了。她大學畢業後才到美國讀研,因在美國沒親戚,所以透過中介讓學校幫忙安排了寄宿家庭。那是一個三口之家,男主人33歲,女主人30歲,孩子快3歲。

Eva說:「剛到他們家的前三週對我真的非常好,帶我去好萊塢、迪士尼等觀光景點,甚至還因我當時戶頭被凍結借我500多美元買書的錢,我被感動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但是,時間長了,用Eva的話說,情況就變了,就是對方「開始用什麼東西都要算錢,廁所紙都要自己買」,後來Eva洗完頭連吹風機都不用了,自己花80美元買了個直板夾來整理有些自來捲的頭髮。

因為這種種不愉快,雙方的關係開始變得冷淡。再後來房主找到兩個要來寄宿的高中生,就藉故讓Eva提前搬走了。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不快。主要的原因,還是房主算計的太精了,錢自己收了,不便都讓別人,包括房主的一個鄰居和Eva承擔了。

就這樣,Eva三個月短暫的「寄宿生涯」就結束了,她搬走後,沒有再找寄宿人家,而是自己租房住了。

Eva說,文化差異和溝通不良是不能與寄宿家庭處好關係的關鍵因素。但是通過這個過程,「我也長大了很多,我比那些沒經歷過風雨的孩子更知道感激,不會把別人對我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

Eva後來去看望了她從寄宿家庭被提前攆走時,「收留」她的那個家庭——那是一對墨西哥夫婦,他家裏也收留了寄宿學生。

但是,Eva再也沒有去看過她自己的寄宿家庭。

廈門女孩的獨白

不久前,網上一個帖子《小留學生獨白:我的勤奮激怒了美國寄宿家庭》引起了廣泛關注。帖子據說是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子寫的,談到她在美國芝加哥寄宿家庭生活那一年的心酸日子。

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是,女孩子在跟寄宿家庭的孩子一起玩時傷了腳踝,後來獨自一人拄著枴杖坐火車到芝加哥市中心去做大學面試,回來時坐車搞錯方向,跑到另一個州去了。

當她發現自己坐錯方向時,火車已開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寒風交加的一月天,她冷的快成冰棍了,兼帶著回不去會凍死在外的恐懼。她打電話給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女主人知道她已跑到印弟安州以後說:「我們現在什麼也做不了。」

女孩子後來帶著傷腳拼了命的打車到最近的火車站,好不容易才趕上最後一班火車,於半夜十二點回到「家」時,「連思維都被凍住。只剩下慣性不停的重複著走路的動作,甚至連恐懼都不會了。」

最後女孩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寄宿家庭對她不好,是因為她太勤奮,美國女主人「救世心沒有得到滿足,反而受到了打擊。」

這個故事的準確性無從考證,不過,女孩內心的感受和所受傷害卻讓人覺得是很真實的。

「過來人」對中國家長和學生的三個忠告

針對廈門女孩的「哭訴」,周美麗表示,很理解她的遭遇,但她的情況應該是個案,大多數的美國人,不會像她文中的那位女主人那樣心胸狹隘。也可能是女孩與這個美國家庭之間的前世因緣造成的。

不過,看了這個帖子,周美麗對於中國家長們,倒是有兩個建議:

第一、不要讓孩子在讀11年級、12年級時出國,特別是如果孩子已經上12年級,就不如讀完高中再來。因為高中最後兩年,面對的挑戰很大,那個廈門女孩就是11年級來的。

新來的學生,如果既要面對適應新的環境、文化、價值觀的壓力,又有升學壓力的挑戰,那可能真是不堪重負。美國讀書並不輕鬆,特別是想進好學校,需要很大的付出。不要認為來美國就不用付出、不用努力。

第二、很多中國大陸的中介,根本沒來過美國,不了解美國。他們有時候會把學生安排到很「鄉下」的地方,窗戶裡看出去都是牛的地方。

真到了這種地方,孩子會生活的很辛苦。美國人不注重吃,多數人不會花心思在做飯上,更不會專門去研究怎麼做中餐、怎樣均衡營養。孩子吃不慣美國人做的西餐,在外面也買不到中餐,自己又不能開車,有的學校連熱食都不賣,天天吃冷餐,真的會過的非常辛苦。

她也建議學生:有事一定要跟家長溝通,不要悶在心裏,那樣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孩子要記住,父母永遠是自己最可靠的盟友。

低齡留學人數急劇增長

據統計,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為41.39萬人,其中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達到27.4萬。近幾年來,中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愈加明顯,高中留學人群也開始急速膨脹。

美國國土安全局及媒體數據顯示,2005-2006學年,中國在美國就讀私立高中的人數僅為65人,2008-2009學年達到4,503人;4年以後,2012-2013學年,這個人數已達到23,795人。

如此迅速增長的低齡留學生人數,勢必帶來對寄宿的極大需求,而據周美麗表示,在美國,能夠有條件收留寄宿學生的家庭卻極其有限。

從目前的情況看,寄宿的學生與寄宿家庭之間,主要靠中介公司與朋友介紹來互相建立關係。

龐大的需求必然催生相應的產業,然而產業的規範卻不一定能馬上跟上。

亟待規範和發展的行業

從目前暴露出的一些問題看,文化差異、人際溝通、語言障礙、生活習慣差異、不能互相理解和諒解,等等,是造成寄宿學生和其寄宿家庭不能愉快相處的主因。當然還有學生和寄宿家庭的個人素質。

比如,西方媒體曾報導,有個中國來的學生,把寄宿家庭的寵物貓關在抽屜裡。這對中國學生來說,可能僅僅是個惡作劇,而在美國,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甚至有可能是犯罪。

如果有專門的人員或機構,能夠站在兩種文化之間,給小留學生們和提供寄宿服務的美國家庭做一些輔導、諮詢、調解和建議,也許情況能夠改善。

在寄宿行業,以及與其伴生的諮詢或服務業成長或成熟起來之前,目前,能不能與寄宿家庭愉快相處,還得主要靠運氣和與寄宿家庭間的緣分。

與寄宿家庭的關係如何,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能不能在美國堅持下去,甚至能不能完成學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問題很重要。

如此說來,能夠找到周美麗這樣的做過多年教育,將照顧學生作為「全職工作」,要求自己以「真心」、「慈心」、「耐心」對待孩子,又能夠在兩種文化之間游刃有餘的「家長」,也算是前世修來的福氣吧。

責任編輯:方圓

相關新聞
菁英 F1小留學生春季班一月開學
加寄宿亞裔小留學生易嗑藥酗酒
紐西蘭移民局放寬小留學生政策 教育部反對
中加對比 小留學生:加拿大高中像天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