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與糊塗

作者:西如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又名《養生隨筆》)中寫道:「世情世態,閱歷久,看應爛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諺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傷肝,於人何損?徒損乎己耳。」

世情世態,閱歷多了,也就看透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如今年紀大了,心衰面改了,應該更加達觀。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生活要謙和、寬容待人,少生氣,別人講什麼,由他去,不要計較。否則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而憤怒會傷肝,最終只是傷害自己,與別人就毫無影響。既然如此,何必為些芝麻綠豆小事生氣呢?

學會寬容是人生的一大學問。老子說:「心善淵」,就是講像水一樣的心胸虛靜深遠,能包容一切,化解一切。

西方有一則寓言,講的是一位英雄在路上行走,看到路上有個袋子,他踩了一腳,不但沒破裂,反而變大了,他拿起一根木棍砸它,結果那個袋子竟然長大到堵住前面去路,這時一位聖人對英雄說:「朋友,忘了它 ,它叫仇恨袋,你侵犯它 ,它就會脹起來,與你對抗到底。」這則寓言的寓意很深刻,它告訴我們不要充滿仇恨,而要學會寬容。

寬容待人就會減少煩惱;寬容待人,你就會增加機遇;寬容待人,你就會心胸開闊,健康長壽。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寫「難得糊塗」四個字,不少人把它當成座右銘掛在自己生活的場所。人們為什麼喜歡這四個字,因為希望能學會寬容。用爭奪的方法,我們永遠得不到滿足;用寬容的方法,我們可能得到比期望的更多。

一個人在非原則問題上不計較,在細小問題上不糾纏;對不便回答的事佯裝不懂;對危害自身的詢問假裝不知,以理智的糊塗,化險為夷;以聰明的糊塗,平息可能發生的事端。所以我們要學會理智處事,學會苦中作樂,學會應付逆境。可見「難得糊塗」,是心理健康的一帖良方,亦是精神的道德修養,不容小覷也。◇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時報與彰化縣埔心鄉立圖書館合作舉辦「親子DIY讀報教育」講座。期望藉由讀報教育的推廣和講座的分享,能夠擴大學童的閱讀影響力,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道德的提升。
  • 人生在世孰能無求?有求是天性和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求功名利祿、求成功發達,人生之求,名堂太多,讓你應接不暇,永無止境;讓你求得太苦、求得太累。人生之求是一種刺激,是搏擊與沉浮,是真切地感受和生活體驗。
  • 在中國古代,「吾日三省吾身」是儒生為學為人的基本功夫。蘇格拉底說過:「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每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一個能經常反省自己的人必定具有高尚的人格,一個善於反省自己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 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東晉時偉大書法家,後人稱為「書聖」。其字飄逸而端莊、真率而蘊藉,自然生姿,又給人以靜美之感,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 蘇格拉底說過:「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每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一個能經常反省自己的人必定具有高尚的人格,一個善於反省自己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 只靠「獨行俠」維持正義是不可行的;唯有凝結團體共識,了解合作互助的重要,一個團體才能擁有長久安定的力量。
  • 社會案件層出不窮,年輕學子犯下無可挽回的憾事增加、家庭成員間倫理道德薄弱等,大家心中都有疑問,「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哪一環節出了問題?部分新聞媒體大肆報導事件的同時,無形間也影響到對孩童的教育,桃園家扶中心秉持「德行之培養,為教育之根本,其次才是知識技能」的態度,辦理為期兩個月的弟子規背誦比賽,邀請服務家庭的每位成員共同響應,於暑假過後進行驗收。
  • 公德心不但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條件,更是維護社會秩序及國家安定的基石。目前社會上有許多沒有公德心的人,都是因為「自私」在心中作祟所引發的,另一項原因就是生活教育失敗所產生的結果。
  • 妒嫉心像是一柄雙刃毒劍,既威脅別人,又毒害自己。一旦沾染,便不能自拔。從歷史上看,出於妒嫉、惡毒,欲加害他人之人,往往是遺臭萬年、或淪為笑柄,最終也將逃不過歷史的審判和人民的聲討。
  • 國中時期是個人品德的重要形塑期,為能落實奠立學生法治、品德教育紮根基礎,提升學子廉政意識,苗栗縣政府政風處舉辦校園巡迴深耕扎根廉政宣導活動,22日特別針對國中生在公館國中開講,由公館鄉公所政風室主任蘇郁雯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廉政宣導,全校師生熱烈參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