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經濟換檔 還要不要投資?

人氣 8

【大紀元2015年0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在去年訪問河南的時候,中共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經濟適應「新常態」的概念。八個月之後,隨著經濟增長降到24年來的最緩慢步伐,這種適應對中國意味著甚麼變得越來越清晰。

《紐約時報》1月21日報導說,為了減少經濟上對信貸驅動投資的依賴,而以國內需求作為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北京領導人將容忍更緩慢的增長。

這種放緩對全球市場的影響是劇烈的。中國是世界上煤炭、鐵礦石和銅的最大消費國。這三種商品的價格最近幾週下跌到五年來最低水平。

外國投資者試圖了解轉變預示著什麼

《紐約時報》報導說,然而不太確定的是,這個新常態將對在華外國投資者帶來甚麼影響。正在進行的巨大變化促使人們重新定義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外國投資磁石的傳統角色。

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Nitin Nohria上週在訪問香港時說:「在過去10-15年對於中國如何發展有一個確定的模式,那就是出口驅動增長,跨國公司都來到這裡,政府非常鼓勵投資者來這做生意。」現在「似乎有一種轉變,人們在試圖瞭解這種轉變預示著甚麼」。

這種改變反映在流進流出中國的投資。上週,商業部說,外國直接投資增長去年放緩,僅僅增長1.7%到1196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外向型投資飆升14.1%到1029億美元。

中國上漲的薪資在腐蝕這個國家的競爭力,許多地方省市領導人在積極的阻止在他們的管轄區內建立低附加值的產業。結果,許多製造商——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的——紛紛將工廠轉移到其他低成本國家,比如越南、柬埔寨和緬甸。在2013年,東盟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首次超過了中國。

加工貿易比例下降

《紐約時報》報導說,中國出口和進口的步伐在變得更慢,它們的組成在顯著改變。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商品貿易國,但是它的加工貿易——進口材料和零件進行組裝和出口——的重要性近年在下滑。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學家劉立剛表示,在2014年中國用於最終消費的普通進口佔據總進口的57%,比加工進口的金額高出一倍多。

劉立剛說,中國私人消費僅僅佔據GDP的36%,而全世界平均比例為60%。

但風險在於,隨著中國戒除信貸驅動投資基礎設施和國家主導的工業,私人消費將無法足夠快速的增長來彌補缺口。

一個急劇的整體增長下滑可能隨之而來。

向外國投資者出售的債券違約

《紐約時報》報導說,中國經濟增長太慢的一個危險是,由於中國經濟中一些行業的高信貸水平,企業甚至地方政府可能難以償還債務,並被推向違約。

其中一個行業是房地產。在多年的繁榮之後,隨著未售房屋庫存升高,中國房價最近幾個月一直下跌。這給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施加壓力。

在多個高管離職之後,佳兆業集團對美元計價的債券違約,這些債券向外國投資者出售。該公司也宣佈在深圳的一系列樓盤被當地官員暫停銷售,一系列銀行賬戶被法庭凍結。

佳兆業的問題拖累了其他開發商發行的離岸債券的價格,促使穆迪上週下調該公司的債務評級到倒數第二級別。

責任編輯:林詩遠;覆核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大華府經濟增長將持續至2019年
羅兵咸預期內銀不良貸款雙升
路透社:中國11月房價下滑威脅經濟增長
美聯儲:警惕海外經濟風險 加息預期不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