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巴伐利亞民族服裝說開去

唐佳德國

人氣 5273

【大紀元2015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佳德國報導)熱鬧的慕尼黑十月節(啤酒節)剛剛落下帷幕,人們還沉浸在大快朵頤豬肘、大口喝著啤酒的節日氛圍中。除此之外,每年的十月節上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五顏六色、俏皮可愛的Dirndl了,這是指巴伐利亞傳統的民族服裝,而且特指女裝,今天我們就從Dirndl說起。

雖然說是慕尼黑十月節,其實是從9月份倒數第二個週六開始的,持續時間是兩週,所以就到了十月初。這個節日像是轉為迎接金秋十月而辦,每年都在占地42公頃的特雷薩草坪上舉行。其實,這種類似的歡慶方式,在德國各個城市,甚至小鄉村裡每年都有,有的一年裡還不止一次。但慕尼黑的十月節由於其知名度、人流量和保持完整的傳統節目而在全球打響了名號。這兩週慕尼黑雲集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人們操持著能懂的和不懂的各種語言相互問好交流,好在語言在這個時候也不是那麼太重要了,舉起杯來暢飲一番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2011年9月17日,德國慕尼黑傳統啤酒節。(Johannes Simon/Getty Images)

十月節其實不是啤酒節

對於中國人而言,更喜歡直接稱十月節為啤酒節,這其實是有些誤解了十月節。啤酒當然是節日裡絕對不可或缺之物,但要說整個節日就是為了喝啤酒還是有些偏頗。十月節其實是巴伐利亞的民俗節慶,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俗節。短短十幾天內,130萬人口的慕尼黑要接待600-700萬遊客,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今年的十月節是第182屆,所以這個節慶作為慶典固定下來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了,期間只在兩次世界大戰時被迫中斷過。每年十月節的開幕,都是以慕尼黑市長拿木錘敲開啤酒桶而宣告正式開始,這個活也不是那麼好幹,慕尼黑市長萊特(Dieter Reiter)去年第一次敲,愣是敲了四下才敲開,想必當時就急出了一頭汗。今年市長有經驗了,一上來就牟足勁下了「重錘」,結果兩下就搞定了。

熟悉十月節的人都知道,其實開幕式後第二天的民俗傳統大遊行才是重頭戲。屆時代表全州各縣鄉鎮的農、林、傳統服裝、音樂、舞蹈和啤酒花車等的大遊行煞是好看,可謂是德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集中體現,所以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觀賞。大遊行由巴伐利亞旅遊局、農民協會、釀造業協會、傳統服裝業協會和音樂協會等共同舉辦,不僅展示民間文化,也含有秋季豐收後人們對神明獻禮的內涵。

如果要追溯十月節的源頭,那得追溯到19世紀初。1810年10月12日,當時還是巴伐利亞王儲的路德維希(後來的國王路德維希一世),與薩克森-希爾德伯格豪森公主特雷莎結婚。在城外特雷薩草坪上,舉行了盛大典禮,有傳統賽馬、馬術比賽和狩獵比賽等,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跳舞、唱歌及豪飲。當時全城出動,整整歡慶了五天,據說這位王子非常大方,免費請全城百姓吃喝,共同歡度他的婚禮。後來這個傳統就被延續了下來,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十月節。

啤酒節凝聚無盡歡樂氣氛 (黃芩/大紀元)

德國
Bad Cannstatt啤酒節 (斯圖加特旅遊局提供)

兩次世界大戰推廣了Dirndl

先來看看Dirndl這個詞,這個詞是個暱稱詞,在巴伐利亞方言中原詞是Dirn,在標準德語中是Dirne。這個詞就是指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地區女士們穿的緊身裙,後來在人們的日常口語中也引申為指代少女。

我第一次對巴伐利亞民族服裝有朦朧的感覺,還是從《茜茜公主》的電影裡得來的,那個時候公主穿的日常便服,就有些Dirndl的影子了,當然款式在之後做了比較大的改良。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Dirndl這種服裝被上流人士看作是僕人裝或者是農婦裝,通常是農婦們日常穿著幹活的,所以材質也多以耐用的棉麻為主,顏色樸素、樣式簡潔,而且便於活動、耐洗耐穿。

巴伐利亞傳統的民族服裝Dirndl(Getty Images)

說起來,Dirndl的興盛和改良還跟兩次世界大戰有著密切關係。一戰時期Dirndl迎來了第一波興盛期,那時由於戰爭引起的物資匱乏,使得上流社會的女士們也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穿著昂貴、講究的裙裝,於是逐漸接受了這種簡單而又耐用的農婦裝,所以一戰後Dirndl大規模流行起來。

在二戰時期,Dirndl迎來了重要的改良期。那時納粹想要樹立一種能夠代表日耳曼傳統的民族服裝,於是權衡之下挑中了Dirndl,並且對Dirndl的樣式做了一些改動,領口變低、袖子變短、緊腰寬裙的風格從那時起基本被固定下來,當時猶太人是被禁止穿這種服裝的。

在二戰之後的發展中,Dirndl也融入了一些時尚元素,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也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巴伐利亞當地的少女,一般衣櫥裡都放著幾件Dirndl,一年裡總有一些熱鬧的慶典活動,是需要穿著Dirndl出來展示一番的。

巴伐利亞傳統的民族服裝Dirndl(Getty Images)

內行看門道 揭開Dirndl的秘密

Dirndl通常由四部分組成:短襯衣、襯裙、外裙和圍裙。講究一些的Dirndl價格不菲,飆上一、二百歐元都不在話下,如果再加上比較講究的帽子、鞋子等配飾,那價格就更得破表了。不過此類服裝就像是日本的和服似的,要穿就得講究一些,要麼就別穿,要不然就失去意義了。雖然德國超市也有賣那種很便宜的Dirndl裝的,但是購買的德國人其實不多。

Dirndl服裝一定要合身才行,所以就像是禮帽一樣,有些看重傳統又有經濟實力的人,是會選擇量體定做的。即使不量體定做,在好一些的Dirndl服裝店也提供剪裁服務,負責幫客人把服裝改得合身。

Dirndl的短襯衣真的很短,剛剛過胸,通常是白色的,好與各種顏色的裙子搭配。短襯衣的胸圍大小要特別合適,袖子有不同樣式,比較常見的是俏皮可愛的泡泡袖,肩膀部分要注意,不能露肩,也不能無肩。

外裙的上身要很緊身,襯托出女子的線條,傳統的緊身衣是用鉤子、釦眼或綁繩等繫住的,不能夠用拉鏈這樣的東西,經常看電影的讀者應該對緊身衣不陌生,在《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號》等這些大家所熟知的電影裡都有過展示,那種緊身衣的感覺,與Dirndl的上半身很類似。下半身的裙子可長可短,長及腳踝的裙子很優雅,短裙很活潑。但需要注意的是,裙子再短也不能短過膝蓋,在Dirndl的世界裡沒有迷你裙這一款。

Dirndl的裙擺一般都很大,所以裙子旋轉起來很漂亮,因此裡面得穿上襯裙,才能顯得裙子飽滿、舒展、有質感,襯裙的主要作用就是撐起外裙。裙子的材質也有各種選擇,比如棉、亞麻、絲、天鵝絨、羅登縮絨厚,或其它麵料等,最好不要買透明硬紗或人工合成布料的製成品,那會讓衣服看上去很廉價,也失去了那種傳統的感覺。

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圍裙了,圍裙的顏色一般與外裙呈強烈對比,讓人有眼前一亮的視覺衝擊。而在圍裙這一部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蝴蝶結密碼」,因為這一部分會透露出女子的婚姻狀況:在左邊打結表示單身;在右邊打結表示已婚;在中間打結則表示仍是處女;而在身後打結表示是寡婦。當然,這是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但目前沒有非常權威的出處可供考證,所以學者們也持保留態度,有些人認為以前已婚和未婚婦女在穿著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沒必要在蝴蝶結上做記號。

其它的傳統服飾同樣很有趣味

薩克森地區民族服裝。(維基百科)

說完了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Dirndl,再順帶說說德國其它的傳統服飾。當然最先要說的就是與Dirndl相配的巴伐利亞傳統男裝——襯衣和短皮褲。與女裝相比,男裝真的簡單多了,不過簡單並不代表不講究。這種短褲可都是實打實用真皮縫製的,有的在褲子和揹帶上還會縫製上花紋刺繡。短褲的右側面有個裝匕首的口袋,那時男士們都是隨身攜帶鋒利匕首的,不僅能防身,還能用來切肉吃,是必備用具。與皮褲相配的一般是白襯衣,現在也搭配其它樣式的襯衣。另外,一頂飾有羽毛的爵士帽、一雙褐色圓頭翻毛皮鞋,還有男士高筒襪也都是不可或缺的。

德國的其它地區其實也有自己不同的民族服裝,但是影響力沒有這麼大,有些也根本沒有傳承到現在。不過在德國黑森林(Schwarzwald)地區有一種傳統服裝也比較有知名度,特別是那醒目的帽子。據說由於黑森林地區被群山環繞,所以連服飾也跟山有關。當地人說,黑森林傳統的女士帽子就能反映出海拔來,哪個村落的地勢高,帽子就高,反之就沒有那麼高。這可是真正黑森林人才知道的內幕,就連其他地方的德國人也未必知道。這種帽子有點像男人的禮帽,高高的圓筒狀,顏色微微發黃。

黑森林地區民族服裝。(黑森林旅遊局)

一般人說起黑森林服裝,想到的都是那個醒目紅球帽,紅紅的毛線球頂在頭上,在白襯衣、黑長裙的襯托下非常顯眼。這種帽子其實只是當地幾個村落的「村帽」,但因為看上去最美,就被當做黑森林服裝的典型代表了。相傳以前是女士們想讓自己的草帽與眾不同一些,就用紅毛線做成球裝飾在帽子上,結果發展成今天的紅球帽。至於有幾個球,說法不一,有的說是13個球,但外面能看到的只有12個。因為耶穌的第13個門徒是叛徒,所以被壓在最下面看不到了。但無論如何,這種帽子是特殊的節慶場合才會佩戴的,而且只有未婚女子的帽子才有紅毛線球,已婚的女人要戴黑球帽。

了解德國社會的最佳途徑——大紀元歐洲生活網。

責任編輯:穆華

相關新聞
組圖:漢堡文化狂歡節
組圖:德國漢堡文化節上的迷人面孔
慕尼黑啤酒節 傳統服裝和狩獵大遊行(一)
慕尼黑廉政措施:第二扎啤酒就算腐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