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3)

【故國神遊】兵爭燕雲十六州 天啟鴻圖成鼎分

作者:宋紫鳳
font print 人氣: 132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太行山下,北伐的大軍拔營回師。數日前,他們剛剛收復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準備舉兵東向進取幽州之際,周世宗卻一夜病倒,不省人事,於是進取計劃只得放棄,北伐之師功敗垂成。此刻,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將們憂心忡忡,這其中也包括了水陸都部署趙匡胤。他不時駐馬回望,一顧再顧。在他的身後,是太行山的北麓,向著東北方向蜿蜒而去。以這條山麓為界,其西北至東南分布著燕雲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則是契丹鐵騎無法越過半步的長城。自然這些都在趙匡胤的視野之外,而他此刻極儘目力所望見的,是如兵氣結成的陣雲,瀰漫在太行山上,終年不散。

二十二年前,燕雲十六州被兒皇帝石敬唐拱手奉予契丹,自此北方藩籬盡撤,所以才演出了契丹兵南下中原,長驅無阻,陷汴京、滅後晉的一幕。然而契丹人很快發現,他們即使越過長城,翻過太行,卻仍不能成為漢人之主。遼太宗耶律德光曾改服中原衣冠,想以此為入主中原的折衷之法。然而,中原軍民之反抗仍然此起彼伏,數月後,遼太宗拔軍返國,臨行時他感慨地說:「我實不知中原人如此難制。」

遼人走後,中原又三改其號,曰漢,曰周,曰宋。然而,不曾改變的是契丹南侵的夢魘與收復燕雲的素志。

西元960年十一月的一個傍晚,天上落起了雪,趙匡胤夜訪趙普,二人席地而坐,圍爐夜話。熾熱的炭火旁,一位是受禪登基的大宋皇帝,一位是佐命輔翼的開國宰相,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定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一統戰略。

之後的十五年間,宋太祖收荊湖,平後蜀,下南漢,滅南唐,然而太行北麓的幽雲、燕山古堞的秋氣他卻一刻未忘於心。十五年間,他東收女真貢馬,訓練騎兵以俟契丹;西取荊蜀金帛,封之府庫以備軍需。同時太祖力崇節儉,竟至宮中上下人等所穿常衣補綴再三。有大臣諫之,太祖卻說:「吾非吝嗇,欲儲財以備國用。待各庫所蓄滿三百萬,吾將與遼人談判,倘肯還我燕雲,則以此酬之。不肯,則以此充作軍餉,以力取之。」

西元975年的深冬,金陵城破。至此,西南強藩大鎮次第被削平,中原一統的鴻圖大具規模。惟剩北漢一隅,是為遼人之附庸。次年二月,群臣上書,請加尊號「一統太平」。太祖卻並不喜歡這個虛名,他反問群臣:「燕晉尚未收復,可謂一統太平乎!」群臣不知所對,太祖卻隱然感到,雖然他為了收復燕雲蓄志十五年,而此刻,卻是萬事皆具,猶差一步。

他看到,東京汴梁雖有漕運之便,卻暴露於四戰之地,無法抵擋契丹鐵騎。如遷都洛陽,甚至長安,方可依山據險,穩固根本,如此,則燕雲可圖。然而遷都之議無人響應,連太祖之弟趙匡義也叩首極諫曰「在德不在險」,於是太祖默然許久,似乎不再堅持,卻悵然歎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盡矣!」

或許宋太祖放下遷都之議只是覺得時機未到;或許他打算先取北漢,再行定奪;亦或許他想先修運道,再議遷都。然而人有其志,天有其數,這一年的十一月,太祖暴崩,太宗繼位。宋太宗無復其兄之雄才大略,雖有金帛如山,舉精銳之兵,卻在與遼人的對陣中,一敗,再敗,遂不復振。——遠在天邊的燕雲十六州,如太行山上的兵氣,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宋人對燕雲兩次用兵的慘敗卻使遼人不甘守成而更生覷覦之心。此時的大遼在遼聖宗與蕭太后的治理下,國力臻於鼎盛,遼聖宗希望成為繼遼太宗之後第二個捲土重來做中原之主的契丹人。不過,令遼人意外的是,雖然遼人的鐵騎可以縱橫中原,雖然宋人不再有太祖那樣的智勇之君,但每當遼人想要再深入一步,就會覺得異常艱難。自西元979年至西元1004年,遼人先後九次大舉南侵,結果無非得此失彼,終不能有根本之勝利。而最後一次澶州之役,曾經雄心勃勃的蕭太后終於明白,她問鼎中原的夢想與宋人收復燕雲的素志原來是同樣的遙不可及。西元1004年,宋遼議和,定下澶淵之盟。

在長達二十六年的宋遼拉鋸戰中,西北的黨項族異軍突起。黨項首領李繼遷據守夏州,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他銳意建立一個西夏帝國,有朝一日問鼎中原。西元999年,遼人第七次南侵,與宋人接兵於裴村。倘若此時李繼遷東進,宋人受遼夏夾擊,勢必危矣。然而此時黨項軍營中卻傳出消息,夜來天降隕石在李繼遷的帳前,其上有字曰「天戒爾勿為中國患」。李繼遷明白,天命不在自己,此時若加入宋遼的混戰,殊非明智之舉,於是他放棄中原,移兵西向,攻克靈州,更其名為西平府,以為都城,自此黨項人打開了河西的大門,一個強大的西夏帝國漸具初形。四年後李繼遷去世,臨死前他告誡其子李德明不要對宋用兵,又要他上表宋朝皇帝以示和平之意,一表不聽就再請,即使上表百次,只要沒有結果,就上表不停。

在宋遼定立澶淵之盟的第三年,宋夏亦定盟議和。自此燕雲的兵氣漸漸淡去,而華夏的分野上出現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北宋與遼、夏相峙的百餘年間,雖然中原的烽煙且起且息,然而無論是契丹人、黨項人,卻無不仰慕華風而效仿之。

大遼國的蕭太后,即是一位漢化的契丹人。她不僅於穿著之上崇好華儀,更於治國上極力漢化。她重用漢官,仿大宋實行科舉,推行法制漢化。在她的治理下,遼國達到鼎盛。

大夏國的創建者元昊,借用漢字創立了西夏文字,又仿照唐都長安、宋都東京,建造大夏宮室。更借鑒宋朝的官制與服飾,在黨項人的朝堂之上,官員們衣著紫緋,頭戴幞頭,持笏而立。而他的繼承者夏毅宗,更令黨項人改行漢禮,又向宋朝求取《九經》、《冊府元龜》及朝賀儀制,後又恢復唐朝賜姓「李氏」。

想來,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態下的「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而當我們穿越歷史的烽煙放眼望去,卻看到超越國界、民族、領土與紛爭之上的,竟是至為偉大的文明的運化——原來,這才是鴻圖鼎分的崇高無上之意義。#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節是中華傳統的重要習俗之一。周朝《大戴禮記.保傅》已經有「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記載,可見中國古來就有逢秋暮舉行拜月祭神的敬天儀典....
  • 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 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言。
  • 新竹市紀念至聖先師孔子2565周年誕辰,28日上午在孔廟舉行釋奠典禮,市長林智堅擔任正獻官帶領各界代表依三獻古禮表達對萬世師表讚頌之意,祭典圓滿後林智堅循例發放象徵智慧增長之「智慧筆」、智慧毛之「麵線」及勤學聰明的「芹菜及蔥」贈予師生、民眾作紀念,除祝福老師們教師節快樂,也期許莘莘學子勤奮向學、求學順遂。
  • 人做什麼都會有報應,甚至人的一思一念都在神的掌控之中......
  • 中國古語說的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古往今來,有多少實例一再驗證著古語,自然深處高位的官員也不例外。
  • 西元907年,唐哀帝禪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短短五十年間,中原朝廷已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邊又有大小藩鎮擁兵自重,是為十國。而契丹趁亂,取燕雲十六州,建大遼,自此北方藩籬盡撤,遼朝始為中原之大患。
  • 竹市東區客家會館今舉辦「竹藝生活美學展」,共計展出150件作品,包含傳統家用農具、茶具、竹編童玩等,帶領民眾一同走入時光隧道,細細品味傳統且樸質的竹藝編織藝品。展期至12月31日止。
  • 生氣勃勃的蘇東坡稍加思索,首先開言:「林花著雨胭脂潤」, 老成持重的江西老俵黃山谷接著補字曰:「林花著雨胭脂老」;
  • 都有愛國之情,即使在七百多年前的大元也不例外。元朝版圖酷似一枚碩大的桑葉,它的疆域涵蓋的範圍有:「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即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雲南,西北到今天的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總計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於今天中國疆土的兩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