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周朝的貴族樂舞教育——《六代舞》

文/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2142
【字號】    
   標籤: tags: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齊國欣賞了氣勢磅礡的《大韶》舞後,深深沉浸在恢宏的氣勢中,以致三個月都分辨不出各種肉的美味。

《大韶》舞是周朝雅樂《六代舞》之一,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整理創編。周朝建立後,為了教化商紂頑固的遺民,一統天下和合民心,周公旦基於「以德配天」的理念制禮作樂,其中就制定了系列的樂舞,用於祭祀、出征、會盟、飲宴、婚喪嫁娶等方面,以樂舞的規則和秩序,調和世間萬事萬物的綱紀,使其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展所長,上下一致地貫穿人倫道德,保障君民共生共榮。

周公汲取前朝文化的精華,淡化了舞蹈的娛樂功能,集中整理出前代樂舞,將其引向高雅、肅穆、神聖的大雅之堂。周公整理了樂舞《雲門》、《大章》、《大韶》、《大夏》和《大濩》,又新創編了《大武》,合稱《六代舞》,作為周朝宮廷雅樂。

圖騰為雲的含義

《雲門》舞歌頌黃帝「大施天下之道而行」。雲門,即天門。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統領的部族的圖騰是雲,所以黃帝時期的官吏,多以四種顏色的「雲」來命名,比如:青雲氏、縉雲氏、白雲氏、黑雲氏。黃帝創作的《雲門大卷》,歌頌司職天空的各種神祇。黃帝以這部宏偉的史歌篇章,喻示地上的人都是來自白雲之上的故鄉。

《大章》讚堯帝 善施仁德

《大章》舞又名《大咸》,咸是指「咸池」,兩字各具「皆」「施」之意,歌頌的是堯帝一統天下,廣施善德,其仁德如天,智慧亦如「西官星」。《史記‧天官書》記載,「咸池」是天上「西宮星」的稱呼。在中國古代,咸代指西方,也喻指守護華夏中土的正神所居住的地方,比如玉皇和王母所居住的崑崙山就是位於西方。上古時期,先民面向西方載歌載舞,歌頌神明的庇護和賜福。

天籟韶樂 消弭暴戾

《大韶》歌頌的是帝舜以文德治邦安民,這部樂舞非常的輝煌壯麗,所以在夏、商、周三代都把《大韶》用於國家大典,祭祀「四望」(指四面高山,泛指四方神明世間萬物)。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姜子牙因助周伐紂中的卓越功勳,被武王分封在齊國,由此《韶》樂進入齊國。孔子在齊國欣賞樂舞《大韶》後,由衷地發出「盡善盡美」的讚歎。孔子有感樂舞的恢宏,廢寢忘食地潛心鑽習,以致「三月不知肉味」。

相傳,帝舜南征三苗時,被凶悍的苗人阻擊圍困。險境之下,舜帝沉穩如鼎,命人演奏韶樂,持干羽舞蹈,演奏了三天三夜。韶樂猶如天籟,迴盪在天地之間,瀰漫的肅殺暴戾之氣,隨著肅穆大雅的樂舞漸漸消去。苗人放下弓箭,卸下盔甲,隨著韶樂情不自禁地手足舞蹈。舜帝以寬弘盛德感化了三苗。

禹王治水 勤而不德

《大夏》歌頌的是夏王大禹治水、劃定天下九州的功德。夏朝的樂舞《大夏》是國家大典祭祀山川、祈禱風調雨順的禮樂。中國古代有「星服華章曰華,大國為夏」的說法,從中也可以看出夏朝疆域遼闊,禮儀文明燦爛如華。

《大夏》是國家大典時才可以使用的樂舞。表演《大夏》舞者要頭戴皮帽,袒露上身,下著白色短裙,右手持羽,左手持「籥」(一種樂器,讀月),邊唱邊舞,非常的質樸,流露著天性的豪爽粗獷。

《左傳》中有段「季札觀周樂」的故事。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朝的樂舞。當他欣賞到《大夏》舞時,感歎地說:「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矣?」意思是:真是精采,勤懇又不居功,不是大禹,還有誰能創編這樣的樂舞?

明君成湯 桑林祈雨

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成湯。成湯執政期間天下連年大旱,以致民生艱苦。當時有貞士占卜,向成湯獻策說:「用活人做祭物可得大雨。」成湯有德不忍百姓受苦,遂以自身為牲敬天祈雨,並譴責自身執政的不足。

商湯的至誠感動天地,他的禱告還未完畢,上天降下大雨。百姓歡欣鼓舞,仰天手舞足蹈。這場舞蹈就叫《桑林》。成湯滅掉暴君夏桀後,命大臣伊尹改編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徵成湯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救護萬民,因此稱「護」[古代濩和護(護)相通]。《大濩》雖然是武舞,但音樂寬厚溫和,充滿勸善仁愛的厚義。吳國公子季札欣賞《大濩》後,感歎地說:「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聖者如此偉大,仍會為不足感到慚愧,做聖人真是不易呢!

《大武》宏大 氣象肅穆

《大武》歌頌的是武王替天行道,以武功征伐無道昏君紂王。《禮記》記載《大武》舞共分六段(六成):「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且夫武,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從歌詞的內容來看《大武》氣象肅穆,意韻宏大。吳國公子季扎訪問魯國觀賞《大武》時也由衷讚歎:「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孚?」只有盛德昌旺的周朝才會有此氣象!

這六套樂舞又分「文以昭德」的文舞和「武以像功」的武舞。「文」是以文德定天下,「武」是以武功取天下。文舞舞者手執樂器 「龠」(排簫)和 鳥羽「翟」;而武舞的舞者手拿干(盾)和戚(斧)。

根據周公的禮制,當時參加《六代舞》的舞者都是王室、諸侯的貴族子弟,並且把這些樂舞規定為貴族教育的必修項目。周朝王室的貴族子弟從13歲開始學習「小舞」,15歲時要學「像舞」,到20歲時要學「大舞」和各種祭祀禮儀,只有這些樂舞都學通後,才能去擔任各級官職。為了便於樂舞教育,周朝還特別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大司樂」,負責樂舞教育和樂舞演出。除了王室貴族要學習樂舞外,民間百姓也要學習禮樂。

孔子身處禮崩樂壞的東周,對禮樂興盛的西周早期(周公教化普及的時代)非常的神往。他認為周朝的樂舞教育,有利於助成提升人的品行修養。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要使人成為品行完善的君子,必須先學詩,再學禮,而道德修養的提升,要依賴於樂舞。

《尚書‧虞書‧舜典》中記載了舜帝和樂官夔的一段話,舜帝說:「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舜帝任命夔為典樂之官,告訴他用音樂教導後人要擁有以下的品行:素直而溫和,寬容而莊重,剛正而不暴虐,豁達又不傲氣逼人。舜帝賦予了樂舞全新的內涵,通過樂舞教育,使人的精神、情志發生良性的改變,教化民風公允而淳厚、寬厚而謙恭。

氣勢磅礡的樂舞能夠陶冶人的情志,使人心胸開闊,志向高遠。舞者隨著樂舞的旋律,在有規則的韻律和隊形變換中,去掉粗俗的舉止、散漫的氣息,和合眾人心意,表現出文質彬彬的君子氣息。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樂之邦」。國樂是指具有中華文化精神內涵的民族傳統音樂,亦是中國的古典音樂。
  • 今年9月28日為孔子2561年誕辰紀念日。26日上午﹐由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紐約中華公所、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美東中文學校協會﹐和紐約華僑中文學校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大紐約地區祭孔大典在紐約華僑中文學校孔聖體育館舉行﹐來自紐約地區的嘉賓和各中文學校師生參加了典禮。
  • 鍾在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常重要,作為「雅樂」的重要樂器,被作為「八音之首」。是高規格的禮器和樂器,地位十分尊崇。
  • 波士頓西郊康克鎮(Concord)的公共圖書館於23日晚在一樓大廳舉辦「中國音樂之夜」﹐邀請文協國樂團、青少年國樂團演出民樂節慶樂曲﹐由陳志新指揮﹐吸引數十位中外愛好雅樂人士前往觀賞。期間還分別由二胡、琵琶、笛子、揚琴、笙、古箏的學員英文解說﹐讓與會者更能了解中國樂器﹐實乃寓教於「樂」也。
  • 德音雅樂 上通神明 樂和天地 五行通暢
  • (shown)每逢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台灣各大城市的孔廟都隆重舉行祭孔大典,莊重演出佾舞。 專攻雅樂的陳玉秀教授表示,佾舞強調慎終追遠,不管是身體、聲音或動作,都在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意。
  • 太宗很重視雅樂正音,想振興文化教育事業。於是,就命令太常卿祖孝孫校正宮商,起居郎呂才研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證律呂。讓他們刪去那些蕪雜散濫的,整理出標準規範的音律。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的是與「天地相通」的境界。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好的音樂可以規正人的道德,表現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