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之鑒:知人善任建大業

作者:默安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知人善任建大業

東漢末的曹操,被人們稱為是「亂世之奸雄」,說他陰險狡詐,挾天子而令諸侯,有篡漢的野心,不為後世君子所稱道,這些都是恰當正確的。但是,他唯才是舉,知人善任,這一點是後人所難以趕上的。

穎川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曹操的腹心謀臣,共同籌劃商討軍國大事,不必細說。對於其他人,根據他們的不同才智和能力,或授予一官,或分管一郡,才智無論大小,官職不論高低,各得其所,都非常稱職,功績卓然。

收復關中之後,唯恐此地的將領不服,再度禍害,曹操就派遣司隸校尉鍾繇,掌管關中軍事,其餘諸將,歸其指揮,從而使割據西涼的馬騰、韓遂,只得遣送兒子來到京師,當作人質。

當時天下大亂,百姓離井背鄉,田地荒蕪,軍隊都缺乏糧食,那時,曹操就任命棗祗、任峻,為屯田校尉,建立屯田制,從而使得國庫充裕,軍資甚足。曹操依仗經濟上的堅強後盾,剷除了群雄,平定了北方。想恢復鹽務管理,從中取利,曹操就派衛覬,鎮守、安撫關中,諸將歸附。見當時河東(今山西西南)沒有安定,就派杜畿為太守,致使衛固、范先,束手被擒殺掉。剛剛平定并州,便任命梁習為刺史,因而使邊境安靜太平。揚州被孫權攻陷。曹操把九江一郡,就交洽劉馥治理,恩澤遍及,教化大行。馮翊(今陝西大荔)被鄜州盜賊所困,就派鄭渾前往治理,使百姓平安,賊寇自滅。代郡(今河北薊縣)烏丸的單于,依仗武力,驕橫恣肆。曹操派裴潛,只乘一輛車進入代郡,使單于內心折服,從此不再騷擾邊境。剛得到關中之地,就命令杜襲督察安撫,使百姓安樂,遷徙到洛陽、鄴地的竟達八萬人。馬超軍馬剛剛投降,風聞將讓他們遷徒到他地,驚駭萬分,意欲嘩變,曹操就任命趙儼為護軍,從而相繼歸降,被遷到東方的也有二萬人。

以上這些大事,所產生的效果,難道不大?影響不深遠嗎?另外,張遼在合肥大敗孫權,郭淮在陽平(陝西勉縣西)抗拒蜀國大軍,徐晃在樊城打退關羽的進攻,都是以少勝多,為國分憂,獨當一面。

由於曹操知人善任,用人得當,事半功倍,方能得心應手。在建安年間無敵於天下,這並非是僥倖啊。不看到曹操的這一面,就不能正確全面地評價這個歷史人物,認清三國紛爭、後歸一統的歷史事實。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二《曹操用人》)

全憑慧眼識英雄

韓信投奔劉邦後,僅被任命為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感到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於是,當劉邦率軍到達南鄭(今陝西漢中東)時,韓信便乘著天黑,偷偷地離開軍營,騎上馬逃跑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也來不及和劉邦商量,就親自去追趕韓信。

劉邦大罵蕭何道:「將領們逃亡的有幾十人,你都不去追;你去追趕韓信,是騙我的吧?」

蕭何說:「平常逃亡的將領容易得到。至於說韓信,卻是舉世無雙的人才!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再沒有一起圖謀大事的人了。」於是,劉邦設立高壇,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終於完成了漢室統一大業。

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王府的部屬,多被調任他職,李世民很擔憂,負責訓練士民的兵曹參軍杜如晦,也要被調出。謀士房玄齡,就對李世民說:「離開的人雖然多,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是安定天下的棟樑之才。您如果想要經營天下,除了杜如晦,就沒有能圖謀功業的人了。」於是上表請求將杜如晦留在幕府中,杜如晦從此輔佐李世民,成為一代名相。

韓信和杜如晦二人的去留,和興衰治亂的關係如此重大,可知蕭何、房玄齡,他們慧眼獨具,是無人能夠比得上的!

樊噲跟隨劉邦在豐、沛起兵,攻佔咸陽後,勸劉邦駐軍霸上,解除鴻門宴上劉邦異常危險的處境,功勞也不小了。但是韓信羞於與他為伍,唐儉幫助李世民,下決心滅隋建唐,在蒲津揭發獨孤懷恩反動叛亂的陰謀,制定誘降突厥的計謀,並非平庸之臣,可是,李靖認為:失去他不值得可惜。大概拿韓信、李靖和樊噲、唐儉相比,就猶如拿熊羆和貓狸相比一般,不能相提並論。

創建一代帝王的功業,不是一個人的謀略就可以的,一定要等待像韓信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像杜如晦這樣善於運籌判斷的賢相,而後重用他,不也很難嗎?只有能夠讓蕭何、房玄齡這樣的人,才運籌於幃幄之中,薦舉賢能,那麼天下的有志之士,就會自然前來效勞。

(《容齋隨筆》卷十三《蕭房知人》)

寬猛相濟,貴在安民

曹操派裴潛任代郡太守,平定了烏丸三單于的叛亂,使他們甘心歸服。後來,曹操把裴潛召回來,稱讚他治理代郡的功勞。裴潛卻對曹操說:「我對於代郡的百姓,雖然政策寬鬆,但對於胡人法令嚴厲。如今我的繼任者,必定認為治理過分嚴厲,會對胡人政策寬鬆,施惠布恩。而胡人一向驕橫恣肆;如果政策寬鬆,他們就會驕縱;一旦驕縱之後,又將用法令來嚴加約束他們;從而產生怨恨,再次興兵叛亂。這就是長期以來,胡人反覆無常的原因。根據形勢預料,代郡的胡人必定再次叛亂。」

聽了裴潛的這一番話,曹操非常後悔把裴潛召回得太快了,缺乏考慮。幾十天後,烏丸三單于反叛的消息果然傳來。

北魏世祖,任命陸俟為懷荒(今河北張縣北)鎮的守將,當時高車(當時活動於河北、內蒙一帶的少數民族)各部落上告陸俟嚴酷苛刻,毫無恩情,再次請求讓前任鎮將郎孤代替陸俟。世祖於是派郎孤接替了陸俟。陸俟回來後.曾說:「不過一年,郎孤必然潰敗,高車族必定背叛朝廷。」世祖狠狠地痛責了他一頓。第二年,高車各部落果然殺死了郎孤而發動叛亂。世祖就把陸俟召來,問他:「你怎麼知道高車必定背叛呢?」

陸俟回答說:「高車各部落,從來不知上下君臣之禮,故而我用法令制度,來駕馭約束他們,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職份。但是高車各部落上告我嚴酷苛刻、毫無恩情,稱讚郎孤的好處。郎孤再次擔任鎮將,對於他們的稱讚頌揚,非常喜悅,只用寬和仁慈對待他們,這些不懂禮義廉恥的高車各部族,很容易產生驕橫怠慢之心,郎孤必將再用嚴厲的法令制裁他們,眾人心懷怨恨和不滿,必定產生禍害變亂啊!」

世祖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裴潛、陸俟,可以說是懂得治理之道了。

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病重時對代替他做相的子大叔直言告誡說:「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以寬服人,其次再沒有比嚴厲的辦法,更好的了。」子大叔執政之後,不忍心用嚴厲的法令治國,而是採用寬鬆仁慈的治國之道,從而導致了萑苻((今河南中牟北)盜賊的出現,子大叔派兵鎮壓,頗費周折,才得到安定,他非常後悔沒聽子產的話。

因此,孔子才有寬猛相濟的說法,寬和仁慈的政治,要和嚴厲的法令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寬猛相濟,貴在安民,要使百姓安居安業,從而達到國強民富。烏丸單于、高車諸部,從來不懂上下之道、綱常倫理,裴潛、陸俟二人,先用威嚴的法令對待他們,讓他們逐漸適應,進一步歸服漢化,然後必定會逐漸實施寬和之政的。後代人只讀書本上的話,只用嚴厲猛烈的辦法治理少數民族,而從不考慮補救弊端的方法。不管是對漢人,還是對夷族.都會必然失敗。

(《容齋隨筆》卷十三《裴潛陸俟》)@*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的品格最重要,子濯孺子因瞭解弟子人品而活,羿因不瞭解弟子人品而死,難道羿自己一點過錯都沒有嗎?
  • 道州人身材矮小,侏儒居多。前任官每年把矮男作為當地「特產」,貢奉朝廷。
  • 春秋時代,吳王不顧國內的安危,要出兵去攻伐楚國。他為了堵住臣子們的進諫之口,說:「誰敢勸阻,立即處死!」於是,朝臣們無人敢去勸諫。
  • 只有幫助過別人,別人才會在你危難之時向你伸出手來,從而讓你化險為夷。魯肅幫助周瑜解決了軍糧問題,周瑜則幫助魯肅成就了事業。
  • 楚國的國相孫叔敖,他在四、五歲的時候,一天出去玩耍,看見一條兩頭蛇,就把它打死埋葬了。
  • 在張伯行上任後的第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南巡來到江蘇,在蘇州諭令總督和巡撫,向朝廷推薦賢能的官員。但在他們呈上的舉薦名單中,康熙皇帝並沒有看到早已聞名朝野的張伯行的名字。
  • 當時,有個部縣亭長私受酒禮,被官府備案調查此事。鍾離意向太守建議,教化應當由近及遠,只有肅清官府之後,才能遠服眾人。
  • 就這樣,百姓母子倆,在房景伯家中,一直住了二十多天。這時候,那個不孝順的兒子,真正從內心裏悔悟了,他主動叩頭謝罪,直至頭上都叩得鮮血直流。
  • 受到救助的百姓都感受到了溫暖,這種溫暖一傳十,十傳百,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京城,於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 曾參到瓜田除草,不小心砍斷瓜根,父親曾哲很生氣,順手抓起一根粗棍子修理他,曾參被打得昏過去,好一會兒才甦醒過來,立刻說:「剛剛您責打時,手勁還是這麼足。很高興您身體這麼健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