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文藝大師的教誨 先人格修養 後文藝學習

李叔同的文藝觀 先器識而後文藝

文/林帆
font print 人氣: 1616
【字號】    
   標籤: tags: ,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這首著名的歌曲,唱響天涯地角,作詞的藝術家李叔同也因此留在許多人的年少情懷中。

在中國近代文藝史上,李叔同(即弘一法師)的名字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跡。這位「二十文章驚海內」的才子,集詩詞、書法、油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創近代中國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曾創立中國首個話劇社春柳社,並親自登臺扮演茶花女,成為中國話劇的先驅;他是中國最早習畫油畫的人,且登堂入室成為大師;他把西方音樂引入中國,不僅擅長彈奏鋼琴,還自己譜曲填詞,一曲送別至今傳唱不衰;他也精通書法及金石篆刻,並皆卓然成家,其書法尤為文化名人競相收藏。更可貴的是,他還為近代中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音樂、美術及教育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都是他的學生。

回顧他在藝術領域的成就,豐子愷曾說,「文藝的園地,幾乎被他踏遍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才華橫溢、學貫中西的才子,卻在他藝術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一昔遁入空門,勤苦修行,除書法之外,放下一切曾經衷愛的藝術,直至六十三歲安祥圓寂。

他對於人生與藝術到底是怎樣的看法呢?是消極避世了斷紅塵而放棄藝術,還是為追尋生命真諦而求索不息呢?如今,透過他的生前好友、學生的紀念文章和他的往來書信,我們尚可尋覓到他一路留下的足跡,嘗試體味他對藝術、人生和道德修為的獨特感悟。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這是李叔同在致晚輩、金石家許霏(晦廬)的信中,反復強調的文藝觀。他的學生、著名畫家豐子愷在其回憶文章中也談到同樣的教誨。

「李先生雖然是一個演話劇,畫油畫、彈鋼琴、作文、吟詩、填詞、寫字、刻圖章的人,但在杭州師范的宿舍(即今貢院杭州一中)里的案頭,常常放著一冊《人譜》(明劉宗周著,書中列舉古來許多賢人的嘉言懿行,凡數百條), 這書的封面上,李先生親手寫著「身體力行」四個字,每個字旁加一個紅圈,我每次到他房間里去,總看見案頭的一角放著這冊書。當時我年幼無知,心里覺得奇怪,李先生專精西洋藝術,為甚麼看這些陳貓古老鼠,而且把它放在座右,後來李先生當了我們的級任教師,有一次叫我們幾個人到他房間里去談話,他翻開這冊《人譜》來指出一節給我們看。

『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許其顯貴,裴行儉見之,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

他紅著臉、吃著口(李先生是不善講話的),把「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意義講解給我們聽,並說明這里的「顯貴」和「享爵祿」不可呆板地解釋為做官,應該解釋為「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意思。翻譯為白話,大約是「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習」,更具體地說「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可見李先生平日致力與演劇、繪畫、音樂、文學等文藝修養,同時更致力於「器識」修養。他認為一個文藝家倘沒有「器識」,無論技術何等精通熟練,亦不足道,所以他常誡人「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

人生三層樓

李叔同以這種德在先、藝在後的態度諄諄教導學生,而他自己更是這一原則不折不扣的實踐者。豐子愷關於「人生三層樓」的看法,正是通過對老師李叔同的回憶,而總結出來的。

「人生的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其次,就爬上二層樓……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競……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

在豐子愷的眼中,李叔同就是一層一層走上三層樓的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凈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如果以李叔同未出家前所講的「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態度來看,其出家正是對個人道德修養和人生目標的更深一層追求。自幼出身於津門官宦富商之家,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穎,讓他成長為一位多才多藝的翩翩佳公子;青年時,抱著「是祖國,忍孤負」的一腔熱血,他留學日本,搞戲劇、學油畫、習音樂,希望把「新學」帶回中國;回國後,他的藝術卻不被重視,於是他毅然脫下西裝、換上長袍,兢兢業業地當起藝術教員,以言傳身教竭力培育年輕一代。而就在他於藝術領域攀上高峰之時,他忽然了斷紅塵,遁入空門,精進修持,努力復興失傳數百年的南山律宗,直至二十四年後於「悲欣交集」中安然圓寂。當時不少人為其出家扼腕嘆息,認為他的出家是由於家國不幸而悲憤厭世,但如豐子愷一樣親近瞭解他的人卻都看到,這正是他努力探尋人生真諦的必然結果。

出家後的李叔同將別的文藝都屏除,唯一保留的就是書法和金石,以為與人「結緣」。金石家許霏說,李叔同出家後,「其書法更脫略形跡,斂神藏鋒,拙樸平整,筆力聚於毫端,沒有一絲踐人履跡,那一種沖淡靜遠的韻致,沒人比得上他。他的字完全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他對藝術的放棄,完全是在努力道德上的進修,而把別的居於次要的緣故貴……。」

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條以藝術為依托、在精神與道德層面不斷感悟、升華的探索之路。越是瞭解他的藝術成就者,就越是欽佩他為人的道德、智慧與勇氣。他真的做到了「使文藝以人傳」的理想。◇

責任編輯:文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二○○三年以來,不斷發生類似太石村及陝北油田事件般官員虐民的冷血事件,受到殘暴傷害的公民規律性地狀告無門,和平的抗爭必遭野蠻報復,中國的出路何在?中國人的出路何在?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對中國公民而言,尤其對具有法輪功修煉者身分的中國公民而言,他們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實際上是處在一種完全不能確定的、恐怖的風險狀態中,當當局感到有任何的「不安全」——有時根本就是一些官吏偶然的臆症發作——災難即會降臨。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在當今中國社會裡,由於完全不受監督和制約,公權力的專橫與任性已完全發展成了一種日常性的政治生態。一些政府部門奉自我利益為圭臬,非法、野蠻劫奪公民的法律利益,成了一些政府部門的首要政治任務。以至在現實生活中製造出一起起按中國現行法律規則來衡量為荒誕不經的事件。
  • 對於不孕患者來說,一項綜合性研究顯示,他們更容易感到憂慮、焦慮,以及羞恥、內疚、自卑等負面情緒,而身心療法有助於舒緩壓力,並有可能提高懷孕機率。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從七月十二日始,針對盡早結束陝西省榆林市及靖邊縣三級地方政府非法、野蠻關押國內外著名維權律師「朱久虎」及其他「十一名涉油經營者」的局面,我及許志勇博士、滕彪博士、李和平律師一同抵陝北靖邊縣。
  • 一貫訥言的傑斐遜先生偶然地去了,同樣偶然地,被約翰‧亞當斯提名,將這位年僅33歲的年輕律師拎出來,加入了以富蘭克林老人為首的寫作小組。這個小組的任務,是要起草一份宣揚議會主旨,且有理有據的文書,代表美國大陸議會向宗主國和全世界宣布:思來想去,美國獨立!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上個月,我參加了幾十家媒體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的一個涉「圓明園防滲工程問題」的研討會,會後一記者問我此時想對政府說點什麼,「當今的政府不做事,是對中國公民的最大善舉。」我如是回答。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長久以來,被人們視作安全的學校,現在也存在危險——危至奪人性命,且非偶然發生的意外。我在兩年時間內接下的、造成鮮活生命死亡的沉重事件即不下十起,這足應引起我們的警惕。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被中外藝術界譽為媲美法國藝術家聚居地「蒙馬特高地」的廣州「小谷圍藝術村」已被廣州市及廣東省兩級人民政府的惡行摧毀。但,還未徹底摧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