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仔到發哥 周潤發:不做演員就是農民

人氣 361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2月16日訊】近日,港星周潤發出席以「人生風雲——周潤發致年輕人」為題的講座活動,與數百名觀眾暢談人生話題。發哥透露,他少時曾在出生地香港南丫島當農民,歷盡艱辛。他還直言「如果沒有當演員,我現在還是一個農民」。即使現在已成為國際明星,周潤發也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工人」,完成演出後,回到家裏才是真正的周潤發。

「周潤發」名字的由來

周潤發1955年5月18日出生在香港南丫島,他回憶說當時家裏連電燈都沒有,後來在「天后誕」時看到祭祖表演的燈光,於是動了「想看外面的世界」的念頭。他直言:「如果沒有當演員,我現在還是一個農民,因為我從小在南丫島就是當農民,每天不是種田就是養豬和捕魚,所以對農村有情意結。」

關於周潤發的出生,曾有這樣一則傳聞:周潤發祖籍廣東,當年這裡古風猶存,人們參佛敬神,講究風水,崇信易經。小發仔出生後不久,父親周容允請來了一位算命先生,先生一見這孩子,頓時露出驚喜之色,連說小孩的面相是有福之人,而且一雙腿比一般的孩子修長,將來必是闖天下、成大器的人。

周潤發父母想給兒子起個吉利的名字,當時父親隨口說出一個「發」,算命先生接著說:「閏三月出生,閏月始發!就叫周閏發吧。」先生又仔細推算,發現這孩子命裡缺水,就說閏字旁再加上三點水,於是成了「潤發」。當時誰能想到多年之後周潤發這個名字會傳遍世界,小發仔也成為了眾多華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不過,成名後的周潤發卻總是自我調侃,把自己的名字解釋為「饅頭泡在稀飯裡」——粥潤發。謙遜而詼諧的解釋包含了樸素的人生觀,其實他也是吃過很多苦頭才得到今天的成就。

巨星童年生活艱辛

周潤發父親是一個海員,經常不在家。發仔孩提時代,媽媽帶著他等一家人在南丫島一個村莊共同度過了十多個貧寒的春秋。發仔六七歲時,便開始隨哥哥姐姐上山放牛,到田間幫媽媽拔草;稍大一點,就學著種田、養豬和捕魚。他知道家中經濟困難,有時還幫著賣些茶果糕點,還去幫人賣汽水等,賺點錢吃碗麵充飢。

後來,周潤發全家遷居到香港島,隨後他的哥哥、姐姐及媽媽都相繼找到了工作。因無人照顧,發仔便被送到寄宿學校唸書,12歲的他第一次離家開始獨立生活。成名後的周潤發回憶兒時情景時笑道:「我最怕被人笑,總是趁著洗臉的時候哭,讓人分不清是淚還是水。」

生活的艱辛,使周潤發早早地懂事、對家庭感到有一種責任感。上中學後,他每年暑假都去打工,幹過各種活兒,接觸過各類人物,因此積累了底蘊,這也給他以後的演藝生涯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童年觀戲萌生表演意識

發仔童年,南丫島在每年的天后誕辰日都會有粵劇演出,每次演出結束後,戲棚都留下了,發仔與一幫小夥伴就把它當作操練場和演武廳,一次次上演自編自導的「孩兒戲」,打滾撒瘋,玩個痛快。此間,發仔也在南丫島的露天場地看到了第一部電影《白骨陰陽劍》,看著白骨成精後變成靚女飛簷走壁,雙手翩翩舞劍,周潤發對電影開始有了朦朧的認識。

1973年發仔考入了無線電視台藝員訓練班。他描述剛考入藝員訓練班時的狀態:「有點蒙,也有點傻,還想著讀完這一年訓練班後,如果做不成演員,就跑去幹別的行業。」成名後,發哥也是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直到現在這一刻,我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工人,我的工作就是完成我的表演,所以導演每次喊『停』後,或者卸妝後回到家裏,那個我才是真正的周潤發。」

從「發仔」到備受演藝界尊重的「發哥」,周潤發可謂經歷了一個不平坦的艱苦過程。講座中,周潤發對數十年的演藝生涯作了一番總結:「演員隨時都要學習,而且要從生活中學到演戲的經驗。年輕人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喜歡的工作,年輕人出社會後只為賺錢不為自己是很痛苦的。」**

責任編輯:李湘蓮

相關新聞
周潤發回應捐十億身家:哪需要便給哪
真正的大牌不耍大牌:周潤發當之無愧
周潤發展出鉑金黑白照 推廣傳統技法
周潤發張家輝《賭城2》鬥戲 嘉玲和發哥談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