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味蕾

【美食典故】烀餅的由來

人氣 394
標籤:

「烀(ㄏㄨ)餅」是東北的名菜,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因它可當主食也可當菜吃,故亦是受歡迎的家常菜。「烀」者用適量的水,蓋緊鍋蓋,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之意。所以烀餅是一種即省時又省能源的美食佳餚哦!

烀餅是將五花肉(或排骨、雞肉)、馬鈴薯(土豆)、四季豆(豆角)等食材,用蔥、薑、蒜、醬油、料酒、鹽等調料翻炒均勻後,加入適量的水、十三香(裝入小布包),再將擀成鍋口般的大薄餅蓋在菜上,蓋鍋燜燒25分鐘,使菜燉熟,餅烀好時,吸足了肉湯的餅和肥而不膩的五花肉,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最是美味可口。相傳它的由來,還與明朝清官詹越有關。

明朝末年宦官亂政,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浙江人詹越為官清正又擅長烹飪,因為不同流合污而得罪當權者,被陷害後流放到遼寧的黑山(錦州市東北端),就在當地開了家餅店謀生。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老城)即大汗位,建元天命元年,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清朝的前身),國力日益強大,越二年,努爾哈赤入侵明朝,攻陷撫順、瀋陽、遼陽,直至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止,八年間雙方交戰鑫烈。

一次,努爾哈赤兵敗於黑山,饑腸轆轆的將士們,突然湧入詹越的餅店,情急的詹越只好用大鍋爆炒肉塊、馬鈴薯(土豆)、四季豆(豆角)後加水,再把店裏所有擀好的餅皮一層層疊在肉菜上,蓋鍋燜燒了一會兒,當肉菜熟透後,餅也烀好了,熱騰騰、香噴噴的餅皮和肉菜,立即被將士們搶食一空。

飽食後的將士,個個生龍活虎,再度投入戰場,大獲全勝。在慶功宴上,努爾哈赤的軍師吟詠:「烀餅充饑餓,我主出奇兵。攻下錦州城,天下定歸兮。」從此,烀餅就在錦州城流傳開來。

五花肉、四季豆(豆角)、馬鈴薯(土豆)是烀餅的主要食材。蔥、薑、蒜是烀餅的調味料。(攝影:彩霞/大紀元)

花椒、香葉、陳皮…等十三香是烀餅的調味香料。(攝影:彩霞/大紀元)

桂皮、白芷、良薑…等十三香是烀餅的調味香料。(攝影:彩霞/大紀元)

一、食材:

麵粉、四季豆(豆角),馬鈴薯(土豆)、五花肉,豬油、蔥、薑、醬油、料酒、鹽、十三香(裝入小布包)。

和麵,用滾水先燙麵,再加點冷水和勻,使口感柔軟又有筋性。(攝影:彩霞/大紀元)

熱油爆香蔥薑蒜,五花肉下鍋翻炒。(攝影:彩霞/大紀元)

馬鈴薯(土豆)塊下鍋翻炒,放入醬油、料酒、鹽等調味。(攝影:彩霞/大紀元)

放入炒過的四季豆(豆角),加入適量的水,再放入十三香。(攝影:彩霞/大紀元)

擀好的餅皮蓋在肉菜上(攝影:彩霞/大紀元)

餅皮蓋在肉菜上,蓋鍋燜燒25分鐘,使菜燉熟,餅烀好,即可盛盤。(攝影:彩霞/大紀元)

二、做法:

1、 四季豆(豆角)洗淨折成兩段,馬鈴薯(土豆)去皮切塊泡水裡,五花肉切成塊。

2、 和麵,用滾水先燙麵,再加點冷水和勻,使口感柔軟又有筋性,將麵糰擀成餅皮。

3、 熱油爆香蔥薑蒜,五花肉、馬鈴薯(土豆)塊、四季豆(豆角)下鍋翻炒,放入醬油、料酒、鹽等調味,加入適量的水,放入十三香。

4、 將擀好的餅皮蓋在肉菜上,蓋鍋燜燒25分鐘,使菜燉熟,餅烀好即可盛盤。@*

責任編輯:郭欣

相關新聞
【美食典故】阿給的由來
【美食典故】奧灶麵的由來
【美食典故】八寶葫蘆鴨的由來
【美食典故】東北亂燉的由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