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道德與養生

李有甫談中華傳統文化養生觀(1)

文/徐曼沅

人氣: 63
【字號】    
   標籤: tags: , ,

【受訪者小傳】李有甫,曾任中國人體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師承武術名家陳盛甫、陳濟生,是中國少數兼具武術功底、氣功與學術理論研究基礎者,其為中醫和氣功領域中的代表性人物。

李有甫出生於河北大廠,60年代初中國大飢荒時期,全村一兩百人每天到隊裡領取一頓稀粥,稀粥清得就跟洗碗水一樣。李有甫回憶當年自己因村中麻子會計苛扣糧食,而立下習武志向的往事,少年李有甫喜歡閱讀中國歷史演義,尤其是《岳飛傳》和「楊家將」等故事,讓他更下定決心習武。

啟蒙老師對基本功要求非常嚴格,李有甫需每日凌晨5點起床練功,從未間斷,不許和不懂武功者交手,也不許打架,啟蒙師訓勉李有甫要做一名有「武德」的武者。

中文字典對「德」字的解釋是:「人類共同遵守的社會規範和準則。」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中的「德」遠遠不僅止於此,練武之人,首重其內在修養,而非逞兇鬥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許慎用了楚莊王的說話——「止戈爲武」解釋「武」字。據《左傳》,楚莊王在邲打敗了北方強國晉,因而成就霸業,當時他的臣子進言,要將敗軍的屍體堆成一個山丘,以顯軍功。楚莊王反駁此建議,他表示唯有止息紛爭,才是真正的武力。

後世雖學者指出《說文》的解釋有誤,甲古文字中的「止」是象形字,意指「腳趾」,有前進的意思,沒有「止息」之意。所以「武」指的是「持戈前進」,意思就是征戰。然而,許慎引用「止戈爲武」,其實更能反映中國古代人如何看待「武」──最崇高的武力,並非征戰,而是停止彼此紛爭。

李有甫表示,中國傳統道德觀念,整體的宇宙觀才是所謂的「養生」,「養生」並不僅止於現代人所認識的「保健之道」,中國的養生觀可以追溯至華夏民族起源。《莊子‧在宥》記載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黃帝表示自己想獲取天地的靈氣,用來幫助五穀生長,用來養育百姓。希望能主宰陰陽,使眾多生靈遂心地成長。但廣成子回答,黃帝所想問的,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但他想主宰的卻是萬事萬物的殘留。

廣成子告訴黃帝,他治理的天下,天上雲氣不等聚集就下起雨,地上草木不等到枯黃就飄落凋零,太陽和月亮的光亮也漸漸地晦暗下來。讒諂的小人心地是那麼偏狹和惡劣,這樣又怎麼能夠談論大道!

黃帝聽了廣成子這一席話便退了回來,棄置朝政,築起清心寂智的靜室,鋪著潔白的茅草,謝絕交往獨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黃帝雙膝著地匍匐向前,叩頭著地行了禮後問:「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黃帝這次向廣成子詢問「修養自身」,廣成子回覆黃帝,修道最高境界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見甚麼,也聽不見甚麼。凝神靜修,肉體自會十分潔凈,心神也會非常清爽。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放下自己的各種心雜念,順從大道規律,不使身體勞頓,不使精神分散,自然就可以長生。

李有甫認為,這就是中華文化「養生」觀最早的源頭之一,探討如何才能活得長久。現代人常說的「修心養性」,其實也源於此處,廣成子告訴黃帝,要注重內心的修養,排除外界干擾,知道過多的俗事會敗壞其真性。養生之道將把人引向無窮之門,游於無極的原野,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凡人都將死去,而得道者卻會長存於天地之間。

在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順應自然天地規律,放下自己的欲望,無所求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李有甫表示:「養生,其實就是順應天地,放下自己。」◇(看下集

責任編輯:吳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