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師表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90
【字號】    
   標籤: tags:

看過《為人師表》這篇文章,很受感動。原文很長,我把它濃縮,與各位分享。

美國一個小鎮上,由26個孩子組成的班級,每位都有不光彩的歷史:吸毒、進管教所、多次墮胎。學校幾乎放棄他們。

新學年,一位名叫菲拉的老師擔任這班導師。開學第一天,菲拉為大家出了一道選擇題:
有三個候選人,他們分別是:
  A:篤信巫醫,兩個情婦,多年的吸煙史,嗜酒如命。
  B: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到中午才起床,每晚暴飲白蘭地,吸食過鴉片。
  C: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一直素食,熱愛藝術,偶爾喝點酒,從未違法。

菲拉的問題是:
一、如果這三個人中,有一位會成為眾人敬仰的偉人,你們認為會是誰?
二、猜想一下,這三個人將來各自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對於第一個問題,孩子們都選擇了C;對於第二個問題,大家的推論也幾乎一致:A和B將來的命運肯定不妙,不是罪犯,就是廢物。而C呢,一定是品德高尚,社會菁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卻讓學生們都驚呆了:「這三個人大家都耳熟能詳,他們是二次大戰時著名的人物:A是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B是溫斯頓‧丘吉爾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

「孩子們,」菲拉接著說,「你們的人生才開始,以往的過錯和恥辱只能代表過去,真正能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他現在和將來的所作所為。從過去的陰影裡走出來,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菲拉這番話,改變了這26個孩子的命運。如今他們之中有心理醫生、法官、飛行員,其中有一位成了華爾街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

菲拉創造教育奇蹟的方法是

指導學生忘懷過去(無法改變)、把握現在(唯一能有所作為)、期望未來(包含人生目標與期望)。心理學有個期望值理論,它的中心論題是:決定一個人作為與不作為的是─ ─將來成功的期望值。成功希望越大,這個人就會更加努力。

菲拉的故事很符合這個理論。

成功期望值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典型成功期望值,即同一件事情成功次數越多,下一次成功期望值越大;反之失敗次數越多,下一次成功期望值越小。還有一種非典型成功期望值,即同一件事成功次數越多,下一次成功期望值越小,反之,失敗次數越多,下一回成功期望值越大。賭博就是屬於非典型成功期望值。賭輸次數越多,下一次還本機會的期望值越大,因為賭徒會覺得我總不該那麼倒楣,永遠是輸家。所以賭博難以戒除。

其實,人生所有事物就是受這個成功期望值理論所決定。例如,我個人曾經指導過若干資源班的教師做班級秩序管理,我沒有直接教導這些老師如何管理學生不規矩的行為,反而要老師們改變教學內容,讓學生覺得教材對他們目前及未來的生活很有意義與幫助。當學生意識到教材對他們將來成功有很大的幫助時,學生自然會專心聽講與學習,不規矩的行為也自然消失。原理也是根據這個期望值理論。

我當老師的最後兩年,被選為系主任,第一年就創造過奇蹟:當時,我們特教系每年招收學生的最低分數總是全校墊底,我抓住當時畢業生要當老師的機會不大,因此改革了課程,讓系上畢業生可以合法得到資優班、殘障教育班及普通班等三張教師證;並在系網的首頁上不停地顯示:「本系畢業生可以同時拿到上述三張教師證」。要報考本校的學生讀其它任何系都只能拿到普通班教書證,相比之下,我們特教系的畢業生拿到教師職位的期望值大得多。一年後,本系的新生最低錄取分數躍升至全校第二名。

著名心理學家法蘭克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納粹抓進集中營,在集中營他看到一個規律:那些受難者當他們覺得逃生無望,而只有死路一條之後,先是絕望、然後冷漠、緊跟著就是死亡。法蘭克被抓之前剛好完成一篇手稿,他憑藉著一定要活著出去將手稿付梓的這個期望,讓他忍受了人生最大剝奪,活著走出集中營。後來法蘭克創立了意義心理學派,主題是:參透為何(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就能夠迎接任何(苦難,折磨)。

讀完菲拉的故事後,我覺得為人師表首要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參透為何(所學教材的意義與將來人生益處),果若如此,學生既使含辛茹苦,也會歡顏迎接任何(挫折、困難)。
@*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擔任教職近三十年,每一年所帶的班級都有不同的特質,每個孩子也都展現了不同的自我,他們用各種方式,讓我學會生命中重要的課程,那是課堂上、教授們所無法提供的課程。
  • 〈大紀元記者于婉蘋台灣基隆報導〉朱奶奶每星期三的下午,都會來到仙洞國小教小朋友們寫書法,12年來從不間斷。朱湘怡是基隆市仙洞國小的退休教師,民國40年從香港來到臺灣,早期在軍聞社服務,結婚後才從事教書的工作;到仙洞教書30年從未離開。
  • 文章寫作與閱讀,就像文化內涵的編碼與解碼一般。文章承傳文化內涵,作者寫作就如同編輯文化密碼一般,將其領悟到的文化內涵,隱含文章中;而讀者透過閱讀,解碼文章含意,進而掌握整體文化內涵。只要留心觀察,我們生活周遭處處隱含文化密碼。
  • 王老師喜歡在教室中讓孩子閱讀《大紀元時報》,也喜歡帶孩子走出戶外,用腳閱讀家鄉。閱讀大紀元,透過古人在報紙中演出的精采歷史,讓孩子學習重德行善的道理;孩子在家鄉巡禮的戶外教學,能觸摸在地曾經上演的故事,讓他們真實感受祖先給他們的啟示。
  • 中國的古老典籍《樂記》曰:「德者, 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 」 研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我音樂教育教學探索之路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 經驗豐富的教師都知道,一節課的開頭與結尾至關重要。課的開始是導入環節,要簡潔明瞭能夠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課的結尾即結束環節要耐人尋味,最好能夠啟迪學生深深的思索。
  • 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J. Dewey)在其大作《藝術即經驗》提到:「藝術是轉化自然的過程,是一種發現新關係的歷程,也是一種完整的經驗。」
  • 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曾在《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說明藝術共同具備的內容包含了「興趣」、「媒介」、「時間與空間」等。
  • 教育思想家杜威這句話說得好極了,我們可曾好好思考,不論在教學場域或生活周遭、公眾社會等,我們是否常會用自己認為對的、經過分析性的言語來框架、限制、影響,甚至妨礙未來可能成為各領域的藝術家的學生或正在用行動實踐教學藝術的同事,或諸多從事藝術與美的意念的藝術工作者?
  • 過去我在批改學生的文字作品時,大多採用開放的方式,盡量使用引導,而非直接指導學生某句怎麼改,例如告訴學生:「這篇文章,你覺得還有怎樣更好的方式可以呈現你所感受的一切,以及想傳達給讀者的畫面感與律動感?」如果學生有好的文字作品,我會選擇幫他投稿校內、外文學獎比賽,若是學生獲獎一來可增加學生的成就感,二來獎獲的榮譽也可鼓勵學生養成不斷創作的習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