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有故事的人 生活中有意義的事

【三百六十行】皇佳商業銀行總裁田詒鴻

人氣 799
標籤:

文│徐曼沅

出生、成長於新加坡,後赴美國求學、就業,娶了台灣「牽手」的田詒鴻,從他身上可以發現一種待人溫厚的聰敏與赤誠。他的生涯或許可以這樣詮釋,這位資深的華裔銀行家──根在新加坡,枝幹在台灣,枝葉在美國。

新加坡:「生存」的動力

1952年出生於新加坡的田詒鴻移民美國已三十餘年,他目前擔任皇佳商業銀行總裁兼執行長,亦曾任職於萬通、大安等銀行,為資深的銀行業者。

皇佳商業銀行總裁兼執行長田詒鴻。(袁玫/大紀元)

田詒鴻對自己13歲時李光耀掉淚的畫面記憶猶新。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從此這個邊陲小島開始創造自己獨立求生的奮鬥歷程,眾所周知,新加坡缺乏資源,被馬來西亞趕出來後人心惶惶。因此,田詒鴻認為自己從小就有「危機感」。

也正是因為這種「危機感」創造了新加坡經濟奇蹟,也讓田詒鴻開創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道路,他說:「從小就是生存,不停被洗腦,要考慮生存。」

田詒鴻表示,大體而言,新加坡人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積極、緊張的,為了國家安全和政治考量,所有的男性國民都需要服兵役;此外,新加坡和以色列一樣,都有嚴重的「宗教」問題,因為國境周圍都是穆斯林。因此,新加坡人有嚴肅的「憂患」意識。

新加坡的國家政策是奉行「民主社會」主義,居者有其屋,80%的人民都住在國宅,但相對而言,人民也失去了許多自由。田詒鴻回憶自己求學時期,還有「職業學生」監試老師和學生的言行、思想,許多人的一切都被規劃好了。田貽鴻表示,因為新加坡小,可以嚴管,人民也習慣不談政治,舉個例子,男生的兵種都是規劃好的,若學生時期不服管教,就會被安排到最苦的兵種。

不可否認,新加坡的獨裁統治禁錮了許多人,但田詒鴻認為,這仍然是為了生存。正因為在新加坡嚴峻的環境下成長,所以田詒鴻更努力奮鬥取得成功。

臺灣:「文化」認同原鄉

這種多民族薈萃的環境下生長,田詒鴻特別重視中華文化,對自己身分有強烈的認同感,他說:「其實這是好處,自己的國家重視各種文化,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文、英文、印度文、中文。」在新加坡這種多民族互相認同的環境中,田詒鴻對自己「華裔」身分的定位很清楚。

田詒鴻就讀「南洋大學」(1955年至1980年,後與新加坡大學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現址為南洋理工大學),是一所以華文為教學媒介用語的大學,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海外」華文大學。畢業後,適逢美軍從越戰中撤退,整個東南亞陷入政治危機。

田貽鴻決定赴美求學,他的同儕多半選擇「英聯邦」體系的大學深造,如赴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但田貽鴻想更開拓眼界,選擇了距離亞洲最近的美國西岸,入南加州大學(USC)攻讀商學碩士,在南加大就讀時期,田貽鴻就開始半工半讀,投身金融界。

1982年,田貽鴻加入美國萬通銀行團隊,身邊的朋友都是臺灣人,他從周邊友人身上體會到民主、自由的可貴,還有臺灣人重然諾「誠信」的美德。

後來成了臺灣「府城」女婿的田貽鴻認為,「誠信」是立足於商業界的關鍵,他在競爭激烈、法制嚴格的美國金融界獲得一席之地,成立皇佳商業銀行即是以誠信為本,在他的辦公室中還有一尊「關公」的塑像,以時刻提醒自己誠信的重要。

李光耀掌政下的新加坡是東南亞諸國中最後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這種「知中」但不「親中」的中庸之道影響了很多新加坡人,包括田貽鴻。

忙於工作和公共事務的田貽鴻表示妻子是自己最大支柱,正如許多成功男人一樣,他的背後因為有了賢內助而無後顧之憂。當然,這也成就了他與臺灣特殊的因緣關係,也促成了他對臺灣文化更多內在的認識,將臺灣視為一種精神原鄉。

美國:世代立足承傳

田貽鴻表示自己很喜歡和第二代交談,公司的事務也會詢問不同年齡層的看法,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背景會局限人的視角,詢問不同世代,可以觸發不同的思考方式。

身處美國,田貽鴻以身為華裔而自豪,他從不自我設限,皇佳銀行不但提供中小企業貸款,而且和兩岸三地都有互動,並建立銀行間通匯關係。這種積極、開闊的眼光,還有世界打交道的經營策略,得力於田貽鴻深入了解美國。但他認為,美國第二代臺灣人應深根立足美國文化、晉身主流社會,但認識美國之餘,更應關心臺灣。

對田貽鴻而言,無論是臺海兩岸的關係抑或是臺美貿易之間的議題,都是自己責無旁貸該關心和付諸行動的議題。身為商會主席,田貽鴻肩負著國民外交的責任,「傳承」是美國華裔最重要的課題。◇

責任編輯:吳明

相關新聞
逆勢成長 皇佳商業銀行擴展迅速
田詒鴻連任洛杉磯臺美商會會長
臺美商會新春晚會 田詒鴻獲頒獎
田詒鴻獲選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顧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