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五)中國的傳統節日(1)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第六講 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年

畫中為張燈結綵過新年,庭前娃娃嬉戲忙,敲鑼鼓吹笙,玩傀儡點炮竹,歡歡喜喜慶團圓。
〈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除夕,人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他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莊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

放鞭炮(國立故宮博物院)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每年過年前,也就是從黃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到三十日,人們把這段時間叫做「小年」。每家都要打掃衛生,好乾乾淨凈的迎接過年。

除了打掃衛生,每一家還要準備年貨,比如鶏鴨魚肉、水果、糖果等。每一家還要準備過年時拜訪親友時的禮品,還要給小孩子買新衣服。

吃餃子過新年(
Fotolia)

除夕晚上,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北方地區有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象徵新一年的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晚上12點,也就是新年剛剛來到,每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

初一,人們都穿著新衣服先給家中老人拜年;小孩給大人拜年還會得到壓歲錢。初二、三人們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

節日的大街上也很熱鬧。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過年才算真正結束了。

元宵節

大花燈(國立故宮博物院)

每年黃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黃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節了。

元宵節的時間每個朝代都不同。漢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長達五天,明代從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清代改為四到五天,但增加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內容。現在只有一天。

元宵節時,人們要點很多種彩色的燈來慶祝。這一天人們要到街上賞燈、猜燈迷還要吃元宵。

元宵是由糯米做的或實心、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吃時煮、煎、蒸、炸都可。元宵又被叫做「湯圓」,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

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而那天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神明。「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端午節

〈宋蘇焯端陽戲嬰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過端午節了。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但是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之說。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愛國,當他的國家被別的國家攻破時,屈原就於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江而死。

楚國人民非常傷心就去江邊尋找他,一些漁夫把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為怕飯糰被水中的蛟龍吃了,人們想出用楝(音練)樹葉包飯,外邊纏上彩絲,這就是最早的粽子。

〈元吳廷暉龍舟奪標〉(國立故宮博物院)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粽子的花色品種很多,有小棗、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很流行,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的子路篇。魯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回答:「人們說:『做國君很難,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言而興邦了嗎?」
  • 《尚書》云:「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意思是說順著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違背天道而行的,就是災殃,這就像影子隨形、聲音有迴響一樣。
  • 棋的文化,也是神傳的文化。相傳起源於堯舜之時,晉朝張華在《博物志》中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 中國人的處事哲學是五千年來積累的智慧結晶,也是儒家理念的傳承與發展。然而,在儒家還沒有被人們所普遍認識的中國上古時期,古人的心中就已經有了他們秉承著的原則與操守,他們把其稱之為「道」。
  • 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文字上都是有著很深刻的內涵。現在談兩個成語「聞過則喜」和「文過飾非」。前一個「聞」是聽聞的聞,後一個「文」則是文章的文。這兩個詞所表達的是面對自身錯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 關於天、地和萬物是怎麼來的,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在中國,則有著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根據中國三國時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歷記》中的記載,宇宙是由一個叫盤古的神所創造,他創造了天、地和萬物。
  •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這當然與黃河豐富的自然條件有關。後來人們才開始慢慢向南遷徙。那時的人們是以部族為一個群體生活,當時各個部落都尊神農氏為天下共主,尊稱其為炎帝,並向他進貢。神農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黃河下游一帶。
  • 早期的中國人並沒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們隨著部落遷移。隨著農業發展,人類逐漸由遷徙不定轉變為定居,由於有一定的區域被長期控制,才漸漸有了地域觀念。最主要的標誌是國家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公元前21世紀出現的夏朝。
  • 中晚期和中華民國時期的疆域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