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小學生性教育同時不應忽略傳統道德教育

「好奇心害死貓」 跨年齡推性教育 適得其反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周行報導)加拿大安省自1998年以來第1次修訂了性教育大綱,於今年2月公之於眾,並將於9月開始實施。省府表示,目的是為了適應信息爆炸時代學生對性教育的需要。然而,修訂後的課程內容衝擊了各種不同的文化觀念,令許多家長反感,社區抗議聲不斷。
  
家長反對聲音最高的內容,包括3年級教性取向(包括同性戀)內容;6年級教自慰;7至8年級教性行為風險。
  
反對者認為,有些內容不合適在課室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傳授。安省家長聯盟(Ontario Parents Alliance)成員劉女士在3月26日的抗議活動中稱,她對3年級教性取向概念不滿,她認為這年紀應該教的是傳統價值觀。
  
多倫多聞啟文化藝術學校龐校長表示「這個新教程,已經超過了大多數家長能接受的尺度。」 來自中國的移民龐校長說,按她以前的經驗,「孩子的好奇心大過求知慾,也大過理智的邏輯分析能力」。「學生被那些圖片吸引,老師講的話都沒聽進去」。學生不會像成年人那樣,以學術的眼光看待這些東西,家長都有自己的成長經歷,他們知道這些。
  
安省註冊中醫師劉新生表示,客觀的講,安省政府推出新版性教育課程,與中、西方傳統道德價值觀不相符。把性行為當作普通的消費選擇擺上講台,未涉及性行為的責任和後效應。既沒有把道德教育列入其中,也沒有考慮到該年齡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生理特點,很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起誤導作用。
  
時事評論員李天明說,他理解政府是為了應對社會變化而推出這新教程。但是,傳統家庭裡連提出都不允許的東西,要在課堂上講的話,當然對家長衝擊很大,「與人們的道德、文化及宗教傳統都可能不相符」。學校的性教育應只包括人體生理健康知識及傳統的性關係,這樣不至於惹怒那麼多家長。

傳統道德教育規範人的行為

劉新生說,在過去,中國和西方的傳統道德價值觀相似。中國的傳統道德準則是約束人的慾望,強調人要規範自己的行為。雖然歷史過程中也有開放和敗壞的時候,類似於西方的性自由,但主流一直主張要規範人的行為,抑制人的不好的慾望。
  
他說,在中國傳統習俗裡,性教育這一塊是家長的責任,家長首先會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過去有「三綱五常」,「男女授受不親」,人的行為是規範的。
  
劉新生談到,青春期之前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天真純潔,沒有性意識。這個年紀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黃金時期。在過去,中國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根本不需要講這些東西,更不會擺到檯面上去講。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青少年性行為會耗傷精氣、腎氣,影響生長發育;還會導致無心向學;女孩還可能懷孕。太小的孩子雖然可能沒有懷孕的風險,但對他們心裏創傷很大。
  
「西方經歷過五、六十年代性自由的痛苦。當時很多家庭被破壞,私生子、被遺棄的子女很多。如今,在自由主義和科學的大旗下,很多非主流的東西又被擺到檯面,當作正常的來做,結果帶來很大的副作用。這在中國和西方傳統文化中其實是不對的。」
  
劉新生認為,安省政府想通過推廣性教育來防範,提前給孩子灌輸,避免他們被不良信息左右,從這個角度,它也有合理的成分,也許出發點是好的。現在時代變了,社會環境和古代不一樣。古代沒有這麼多開放的媒體、視頻等,當今時代性信息放浪。孩子上網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他們確實存在這種危險。
  
劉新生說:「最根本的辦法是宣教傳統道德,抑制人不好的慾望。否則的話,這種跨年齡的推性教育,可能起反作用。因為人有好奇心,本來不懂,現在老師講出來了,小孩就好奇,就會去找、去看,結果帶來副作用。如果一個人有正統的信仰,自主抑制人的不良慾望,自身有免疫力,就不會受到傷害。」

性教育課程影響社會道德與穩定

李天明認為,性教育課程會影響整個社會道德與穩定。他說,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在課堂上圖文並茂地講那些內容的話,「學生心裏可能會浮想聯翩,有的人可能會去嚐試,有的人會上癮」。結果可能使校園出現更多性騷擾問題。
  
其實,社會上的性騷擾,已經嚴重到使省政府今年3月6日宣佈一個花費4,100萬元去打擊性侵犯及性暴力行為的計劃,其中包括要求高等院校建立具體的應對措施。
  
李天明稱,各種性信息氾濫的結果,使有些人腦子裡總是裝著這些骯髒的東西。他遇一些男士,在公開場合就可以開有侮辱性的性玩笑。
  
他說: 「印度過去1、2年連續出現群奸外國女遊客事件,我問一些印度人怎麼看。」李天明說,這些印度人說,是因為現在很容易看到色情電影,刺激起人的魔性,「他們要去模仿,去放縱自己」。
  
他說,孩子是純真的一張白紙,如果接觸不好的東西多了,可能會使人性墮落。「人性中惡的東西被無限釋放和擴大,會使家庭的倫理關係動搖,使社會的根基動搖。」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