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廷舞(二):兩漢時期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323
【字號】    
   標籤: tags: ,

隨著民間俗樂舞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宮廷,自西周以來提倡的中國宮廷雅樂舞在保留以往莊重、崇高的同時,也開始吸收俗樂舞;俗樂舞在中國宮廷舞中開始占有一席之地,這首先體現在管理俗樂舞機構的設立。

在秦短暫的統治期間,最早出現了管理俗樂舞的機構「樂府」,但它的正式形成是在西漢武帝時期。

樂府中的樂舞,種類繁多,有郊祭樂舞、兵法樂舞、朝賀宴樂等;在風格上,有江南、淮南、西南等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樂舞;在形式上,有器樂演奏、吟誦歌唱、舞蹈倡優(又稱「俳優」)等表演。其成員包括來自各地的民間藝人,機構龐大。到漢哀帝即位時,樂府人員已達八百多人。西漢末年,樂府被解散。

東漢建立後,皇帝恢復管理俗樂舞的機構,但名稱改為「黃門鼓吹署」。文人蔡邕稱:「漢樂有四品,一是太予樂,二是雅頌樂,三是黃門鼓吹,四是短簫鐃歌。」

其次,體現在兩漢皇帝還十分推崇俗樂舞。比如西漢武帝就用俗樂舞招待來京朝拜的四夷賓客。而隨著四夷賓客的來京,少數民族舞蹈也逐漸彙集京都。東漢班固在《東都賦》中就寫道:「四夷間奏,德廣所及,僸佅兜離,罔不具集。」《五經通義》曰:「舞四夷之樂,明德澤廣被四表也。」

四夷的舞蹈形式是:「東夷之樂執矛舞,西南夷之樂執羽舞,西夷之樂執戟舞,北夷之樂執干舞(兵舞)。」此外,西域的舞蹈也在貴族中開始流行。這些少數民族舞蹈的流入並與中國宮廷中的俗樂舞交融。

漢朝的俗樂舞有武舞和文舞。武舞大氣,舞姿剛健、氣勢勇猛,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和衝擊力。比如劍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文舞則有長袖折腰舞、掌上舞、盤鼓舞等。其主要特點就是輕盈飄逸而且有着非常高難度的技巧。它們最終在中國宮廷舞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兩漢的雅樂舞在數量上要弱於俗樂舞。《漢書.禮樂志》記載,雅樂舞有高祖作的《武德》(後更名為《昭德》《盛德》),高祖六年由舜《招舞》更名而來的《文始》,《五行》(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以及《四時》(孝文帝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昭容樂》、《禮容樂》。

上述樂舞主要是用於祭祀。比如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帝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帝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韓國忠南大學校舞蹈學科名譽教授、「鄭昭英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鄭昭英,讚歎神韻舞蹈是超越芭蕾的「神賜的禮物」。
  • 中國宮廷舞是伴隨著古代宮廷的出現而形成、確立和發展,在中華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絢麗多彩的篇章。
  • 漢代宮廷舞的發展,為中國宮廷舞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而介於這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高潮來臨前的準備階段。
  • 大唐宮廷舞種類之繁、式樣之多、分類之細、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歷代王朝可比。
  • 唐朝樂舞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最為絢麗多姿的一頁。
  • 宋代宮廷舞表演形式有別於唐代的一個最重要特徵是「隊舞」,和有情節、表述人物故事的「大麴歌舞」的出現,共同特點是典雅規範。雖然在唐代已經出現了隊舞,如《菩薩蠻隊舞》和《嘆百年隊舞》,但宋時出現的隊舞高度規範化,不過基本是承襲唐代舞蹈,缺乏創新。
  • 元朝是由蒙古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宮廷舞蹈除了具有濃郁的本民族特點外,還融入、吸收宋代宮廷大麴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 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滿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之外,還融入了滿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