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飲食中的「道」是如何彰顯的?

人氣 4

【大紀元2015年04月26日訊】韓劇《大長今》中有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故事:中國明朝的大臣出使朝鮮,由於涉及到商談世子冊封的大事,因此朝鮮皇帝非常重視接待使臣的禮儀。他已經再三囑咐,一定要將使臣奉為上賓,飲食、居所都要依照王室的規格來置辦。加之這位來訪的明朝使臣一向偏愛珍禽美味,因此皇帝便派出專門負責御膳的尚宮及宮女,為其烹製朝鮮特有的山珍海味。而負責這項工作的正是長今和她的教導尚宮。

然而,讓她倆始料未及的是,那位使臣正患有消渴症,甚至連出訪朝鮮的這幾天都需要按時服藥。瞭解膳食之道的尚宮自然是知道此病症忌食葷腥、油膩,因此便臨時更換菜譜,特意為使臣烹製了幾道只用野菜和素食來當作材料的菜餚。結果看起來寒酸的餐食讓使臣和朝鮮負責接待、相陪的大臣們顏面盡失,慍怒之下將那位尚宮關了起來。

就在這時,宮女長今仍然鼓起勇氣,向使臣說明尚宮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其身體狀況的考量,並執意說服使臣繼續食用面前這些不合口味但有益於身體健康的野菜。幾天之後,病症大有好轉的使臣對長今的做法讚不絕口,他很好奇為甚麼這對御膳廚房的師徒會這麼「固執」,既捨棄了展示烹飪才華的機會,也不害怕因得罪使臣而招來橫禍,只堅持自己的做法。對此,長今回答,尚宮娘娘對她的教導就是這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呈上對飯菜的食用者有害的飲食。對她們來說,這是做食物的人本該有的堅持。

聽了女主角長今的這席話,我們或許都會深思,究竟做食物的人是否真的需要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堅持?在大多數人看來,做飯的做出食客愛吃的,這已經當屬不易,已經是在完成烹飪之人應盡的本份。哪裏還需要像醫生那樣「望、聞、問、切」,努力的去瞭解飲食者能吃甚麼、不能吃甚麼呢?包括一些鑑賞佳餚的所謂美食家,他們認為品評餐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看看烹製過程中,廚師是否擁有類似刀工、火候之類的技藝與功夫,以及最終做成的飯菜是否能達到色、香、味俱全的標準。而又有誰會真的關心,這道菜究竟何人能吃、何人不能吃,甚至有可能傷害到吃的人呢?

這些本該由食用者自己操心的「瑣事」,若換成烹飪者來考慮,不知是否會被責難為「管的太多」?然而事實上,直接從口中進入到身體內的食物,顯然將會對人造成或立竿見影、或潛移默化的效果。就連醫生也不得不承認,飲食與健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而健康與美味,究竟哪個更重要,對偏愛美食的人來說,一時之間似乎難以做出選擇;甚至有的時候,為了滿足自己的味蕾,便將「健康」二字拋卻腦後。那麼此時,對於烹製食物的人來說,或許就應該擔負起達到美味之餘、更要考慮是否能使人健康的責任與道義。

或許有人會說,連做飯這種平常事也要講道義,是否太過於小題大做,吹毛求疵?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到,在中國承傳了幾千年的文化中,「飲食」本就一直被賦予著深邃的內涵。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容易為人所探知與感觸到的便是在飲食之上。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中國人表現其文化偉力,只從日常親切處,細微輕易處,人所共能處下手。因此,即便在烹飪過程中多加考慮食用者的身體狀況,是一項繁瑣、浩大的事宜,有時更要對醫理略懂一二;然而這種考量,這種從人的身體以及生命本身來權衡利弊的態度,卻是對飲食之道的最佳詮釋與遵循。

放眼回眸,中國人對「道」的遵循由來已久。那句「技而近乎道」便是中國人在從醫、從商、從藝、烹飪等諸多通過技藝來表現的領域中所彰顯出的精神與境界。無論是醫者、商人、藝術工作者,還是做飯的廚子,無論他們為徒、為師,還是已被視為大家,都在不知不覺的被其中的「道」所影響,即堅守著「有益於人」的道義則聲名遠播、為人所敬仰;而違背道義,且為了名利、不惜戕害他人的,則臭名遠揚、為人所唾棄。既然沒有人能繞過這樣的「道」,我們就不如順道而行,如此才能免走彎路,從中獲益。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中國首度編譯中國名菜大典
華裔移民投資數百萬做豆腐 電腦控制花樣多
茶聚香飄中國飲食文化
龍海天:雜談中國飲食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