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1)

孩子令人頭痛的行為,99%是嬰兒自我惹的禍!
font print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李顯文

我曾看過一則網路笑話,雖說是個笑話,卻是許多家庭中反覆上演、令父母頭痛的教養問題:

就寢時間到了,林太太軟硬兼施、威脅利誘,總算筋疲力竭地把四歲的兒子逼上了床,即便如此,躺在關了燈的房間裡,不想睡覺的兒子仍三不五時使喚著媽媽:
「媽媽,我要尿尿!好急啊,快尿出來了!」
「媽媽,電話響了!媽媽!接─電─話!」
「媽媽,我的背好癢,幫我抓一下!」
「媽媽——」
(孩子的嬰兒自我因媽媽逼迫他睡覺變得更強大,而更急於要吸引媽媽的注意)

煩不勝煩又窮於應付的林太太,忍不住對著不睡覺、還一直發號施令的兒子生氣地罵道:「你給我閉上眼睛睡覺!再敢叫媽媽的話,小心我揍你!」 (媽媽的嬰兒自我也被孩子不斷的發號施令而挑起)

……等到她把兒子丟在客廳各個角落的玩具都收拾回他的房間時,居然看見兒子又偷溜下床、且正低眉斂目地倚靠在房門邊!氣到無言以對的媽媽火大地瞪著兒子,不料兒子猛然抬起頭、笑嘻嘻地對她說:「林太太,我可以喝杯水嗎⁈」 (媽媽的警告刺激孩子的嬰兒自我更加強大,因而跑下床挑戰媽媽的權威>

高效能教養分析

嬰兒自我總是為了反抗而反抗

在家裡,孩子那個總是唯我獨尊、隨心所欲的嬰兒自我(嬰兒自我,也就是「忠於自己」的本能),當然拒絕讓媽媽決定他應該何時睡覺。而父母一旦為了孩子明天要早起上學,或是怕長期睡眠不足影響他的健康,甚至只是希望孩子能趕快上床睡覺,自己才能獲得些許安靜而自由的時間——都不免因為強迫孩子的嬰兒自我而與之對立起來。

然而,每個人的嬰兒自我只會因為有人與它對立,而愈發的意志堅定且鬥志高昂,使得父母想要讓孩子乖乖睡覺,變得更加棘手難為─即使當下孩子被迫從命,不一會兒又會變個戲碼繼續挑釁父母,讓父母疲於奔命,就像一直玩著「打地鼠」的遊戲。只是遊戲場中,拿著棒槌打地鼠的遊戲確實刺激好玩,但現實生活裡,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被迫不停地處理他所製造出來的問題,可就一點也不有趣了。

其實父母面對的是兩個孩子─ ─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

父母要明白我們眼前看到的雖然只是一個孩子,但隨著地點、狀況的不同,與我們互動對應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一個叫做嬰兒自我、一個叫做成熟自我。更重要的是,那個令我們頭疼、叫做嬰兒自我的傢伙,總是最早出現且擋在最前面,阻攔我們栽培與養成另一個孩子──成熟自我,甚至,還會將父母糾正其不當行為的管教,全都納入並轉化成為壯大己身的力量。

所以,父母在面對及處理孩子問題前,首先要思考並確認的是─現在我所面對的到底是誰?是不喜歡被糾正、愈糾正愈糟糕的嬰兒自我?還是喜歡也渴望被教養的成熟自我?

先退卻嬰兒自我、再教養成熟自我

對於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而言,兩者的終極目標雖然一致─都是要讓自己被看到、獲得注意與資源,以便能存活下來且順利地成長發展,然而,兩者所採行的手段卻大大不同。對於嬰兒自我來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唯一真理,所以表現出來的全是隨心所欲、任性妄為的負面行為。但對於成熟自我而言,卻是「人要為己循規蹈矩」,因此能夠照單全收父母師長所給予的一切教養,只為了要博得別人的讚賞與肯定,自己才能獲得需要的庇護與協助。

所以,父母正確的教養動作應該是:先退卻總是出現在我們面前、搞破壞的孩子―嬰兒自我,才能著力栽培在後繼出現的、一心向上的孩子―成熟自我。

只是父母教養孩子的責任感與熱情,往往使得我們一看到孩子的嬰兒自我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立刻就想要「澆水滅火」,卻沒先搞清楚起火的成因(因為孩子嬰兒自我的作亂),結果就像是「對油灌水」(糾正孩子的嬰兒自我,反而刺激它變得更強大),讓火燒的範圍愈發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 ─摘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高效能父母學專家教你一招解決80%的教養問題》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衝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 有些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的課業,堅信會讀書便等於成功的傳統價值。不然為什麼我們老祖先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讀書這一條嗎?
  • 每次幼稚園或小一新生入學,總是免不了父母和小孩那依依不捨、十八相送的情景,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上掛著兩行淚,哽咽的啜泣著:「我要媽媽」、「媽媽不要走」,我不禁回憶起自己剛進入小學的第一天。
  •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 B>要有效執行孩子成功方程式,家長必須從孩子幼時就開始施行「身教」,並依孩子生命成熟度施行有效「管教」,才能將成功特質烙印在孩子的心靈。孩子藉由「內化」這些特質,進而找到奮發向上的力量。
  • 對於別人說的話,人們總是照單全收。不,應該說是「深信」他人說的話。我們希望回應別人所說的事、期望去貫徹執行。就像我的母親一樣。
  • 替孩子的行為畫圈圈,他會產生無比的幹勁。
  • 案例二,小英的爸媽都是彬彬有禮的高知識分子,照孩子成功方程式祕密一的道理,父母親給予的身教應該會感化小英,讓小英也變成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小孩。事實是,小英十分自我中心,為什麼她這麼不顧其他人的想法呢?
  • 孩子小的時候真的比較好教,到了十幾歲就很難了。孩子小的時候,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處處要仰賴父母,可塑性非常強,趁此時灌輸孩子一些觀念及行為模式,往往能夠收到最佳效果。到了十幾歲,孩子進入叛逆期,尋求自我獨立,容易和父母唱反調,這時候才去矯正他們的行為,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