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這樣?(2)

作者: 李顯文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讚賞肯定孩子的正面行為,扭轉他的負面感受

大概沒有幾個孩子喜歡寫功課,原因之一當然是寫功課占掉了孩子回家後休息、玩樂的時間。其實大人也一樣,也不喜歡忙累一天回到家後,還要繼續趕著做家事。

不過,這並不是孩子討厭寫功課的主因,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原因就是─ ─父母從孩子放學回家後就開始盯他、催他寫功課,一直到孩子寫功課的過程中,父母還在繼續不斷地嘮叨、批評、催促、警告……讓孩子因此產生太多負面感受。於是,孩子一想到或是聽到「寫功課」就覺得厭惡、反感,那麼父母期待孩子能主動、認真的把功課完成,簡直是緣木求魚了。

因此,在孩子可能不喜歡的任何事情上,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扭轉孩子在做這件事的負面感受─ ─運用讚賞肯定讓他對事情產生正面的感覺。例如,孩子有寫功課的問題,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觀察孩子做出了什麼正面、良好的行為,或是有哪些進步和努力的地方,立刻就要大聲地說出來讓孩子知道:

「小柔現在寫功課幾乎都不會發脾氣了,媽媽覺得妳真的長大了耶!」 

「雖然你不喜歡畫畫,但還是努力完成畫圖的功課,值得稱讚!」 

「你今天一吃完飯就去寫功課,真的好主動、好棒喔!」 

「你這篇作文寫得好整齊,看來真的很用心在做功課。」 

「我發覺你現在寫作文愈來愈會使用成語……有進步喔!」 

「很棒耶!你現在寫功課很少出錯,而且速度也很快,厲害唷!」 

無論問題所有權屬於誰,讚賞肯定都是父母可以且應該去做的教養動作。當孩子將自己被讚賞的愉悅感受,連結到寫功課、或是其他該做卻不想做的事情上,同時,也型塑了對自己正面的形象─ ─我是一個努力、用心、認真的孩子,自然就會愈來愈願意把寫功課,或是其他分內該做的事情都盡力做好了。

─ ─摘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高效能父母學專家教你一招解決80%的教養問題》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些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的課業,堅信會讀書便等於成功的傳統價值。不然為什麼我們老祖先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讀書這一條嗎?
  • 每次幼稚園或小一新生入學,總是免不了父母和小孩那依依不捨、十八相送的情景,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上掛著兩行淚,哽咽的啜泣著:「我要媽媽」、「媽媽不要走」,我不禁回憶起自己剛進入小學的第一天。
  •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 B>要有效執行孩子成功方程式,家長必須從孩子幼時就開始施行「身教」,並依孩子生命成熟度施行有效「管教」,才能將成功特質烙印在孩子的心靈。孩子藉由「內化」這些特質,進而找到奮發向上的力量。
  • 對於別人說的話,人們總是照單全收。不,應該說是「深信」他人說的話。我們希望回應別人所說的事、期望去貫徹執行。就像我的母親一樣。
  • 替孩子的行為畫圈圈,他會產生無比的幹勁。
  • 案例二,小英的爸媽都是彬彬有禮的高知識分子,照孩子成功方程式祕密一的道理,父母親給予的身教應該會感化小英,讓小英也變成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小孩。事實是,小英十分自我中心,為什麼她這麼不顧其他人的想法呢?
  • 孩子小的時候真的比較好教,到了十幾歲就很難了。孩子小的時候,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處處要仰賴父母,可塑性非常強,趁此時灌輸孩子一些觀念及行為模式,往往能夠收到最佳效果。到了十幾歲,孩子進入叛逆期,尋求自我獨立,容易和父母唱反調,這時候才去矯正他們的行為,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彰。
  • 許多父母受到心理學「制約理論」的影響,認為必須透過威嚇或獎賞才管得動孩子,其實不然。愈強迫,問題愈多。不給壓力,孩子的潛能就會發揮出來,你給壓力,反而會讓潛能被壓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