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孩子三大生存能力 猶太媽媽這樣教

作者:馬天祥
font print 人氣: 851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馬天祥舊金山報導)以色列的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不亞於華人。但是他們的教育理念和華人卻區別很大。對子女教育的觀念上,猶太人甚至比華人走的更務實、更敢於放手。

從朋友那借來一本家庭教育書籍,《猶太媽媽給孩子的3把金鑰匙》,讓我對猶太人的教育理念大開眼界。書中看不到華人父母揮之不去的那種名校情結。但猶太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卻令很多名校畢業生望塵莫及。

書的作者——沙拉‧伊麥斯,她的父親在上世紀30年代從蘇聯逃到上海猶太小社區,在那裡安家20多年,期間伊麥斯出生。她12歲時,父親不幸去世。80年代前後,伊麥斯她生下3名孩子,但後來成為單身母親。

90年代初,為了孩子的教育,她帶著3名孩子回到以色列。在以色列,她的教育觀念在受到衝擊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她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後先後赴兵役,開始工作,並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已成為億萬富翁;女兒也將要進入大學讀書。

伊麥斯認為她3名孩子的成功,歸功於她在以色列學到的3條珍貴的教育理念:生存力、意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形容3條教育理念猶如開啟成功的金鑰匙。

第一把金鑰匙:有償生活機制,鍛鍊生存能力

猶太家庭的有償生活機制很有趣。父母們為孩子們列出家庭雜物的清單,每件雜物都有一定金額的價值。孩子完成了選擇的任務,就可獲得一定的報酬。

華人一般可能接受不了?這項教育的關鍵,是通過這個機制,鍛鍊孩子的理財、自理、合作以及生存等重要能力。

伊麥斯剛到以色列不久,為解決生活困難,賣起了自己製作的春捲。孩子們要幫忙賣春捲,每個人按比例獲得自己的報酬。孩子們從開始的害羞,不好意思開口,到最後自然的走出家門,和陌生人打交道,參加同學聚會,聯繫更多的買家。

從中,他們不僅鍛鍊了社交能力,還蒐集資訊,研究市場,給媽媽提建議,改進產品的風味,以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

伊麥斯認為:管理能力不是管理學院培養出來的,家庭才是培養孩子CEO管理能力最有效的場所。

第二把金鑰匙:延遲滿足,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伊麥斯認為,華人家庭很多是獨生子女,孩子被父母們給予了過分的超前、及時和超量的滿足。這導致孩子們沒有飢餓感,養尊處優,習慣於高人一等。

相反,如果父母們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則可以鍛鍊孩子的吃苦精神、自制能力,變得更堅強和成熟。

伊麥斯舉了一個例子。一項心理實驗:給一群小學生每人發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他們隨時可以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當天放學回家時再吃,就會再發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結果,一些孩子忍不住吃掉了;有一些學生則忍住誘惑。實驗繼續追蹤到這些孩子大學畢業,結果發現,那些忍住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秀,畢業後找到滿意工作的紀錄也更高。

第三把金鑰匙:慢養教育,鍛鍊解決的能力

猶太孩子成長到18歲,一般就有能力獨立生活。這與猶太父母們從小做的「放手教育」有關。他們在孩子的管教中,甘願做一個「80分」的父母,會故意留下一些問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

伊麥斯在書中提出一個「慢養教育」的原則。她說,猶太父母認為: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這種慢養,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指父母們在心態上要有耐心,不以孩子一時的表現來評判孩子;在行為上,不要代替孩子去解決他們遇到的大小問題,要給孩子們留下自我解決的機會;「不要以父母之愛之名,對孩子進行不留餘地的控制與管束。」

例如在孩子第一次參加露營時,她本來想幫孩子整理需要的各種物品,但想到鄰居大嬸的勸告,她停了下來,讓孩子自己去準備,她做了一個監督者。孩子不但沒有怪她,反而興致勃勃。

作為父母,後退一步,讓孩子們獨立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們才有機會鍛鍊振翅高飛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曜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些企業家是通過後天努力獲得了成功,另一些則具有天生的才能。成功的企業家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能。父母應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例如,他們是否在學校總是按時甚至額外完成功課?在上體育課時是否是老師的首選?當時閱讀的書籍是否超出了實際年齡?如果發現孩子的潛質,應盡力培養他們的能力。
  • 當我告訴我女兒的老師,我是一名作家時,他說:「有道理。」因為我6歲的女兒閱讀能力令人讚歎,但是數學卻不是她的強項。
  •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現在的孩子不乏智商和成績高者,但在情商和完整人格方面的發展卻普遍較差,而這在他們未來走向成功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值得家長注意的是,情商和性格從幼年即已開始形成,此時孩子所受的教育模式很關鍵。Foster City學前兒童教育與看護中心(Pre-School and Day Care Center)是Foster City歷史最悠久的學前教育機構,在教兒童學術,如聽、說、讀、寫、數學等內容的同時,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愛和關心他人等情感方面的教育。為社區服務41年來,這裡走出去的孩子,有醫生、律師,有舊金山巨人隊的運動員,也有新聞主播。
  • 看著孩子快樂地成長不失為天下父母的一種幸福,父母期待孩子快快長大的同時,如果教育中錯過了對孩子人格的全面培育,恐怕今後要用沉重的代價來彌補這種缺失,甚至成為永遠無法扭轉的遺憾。同情心就是這麼一項需要從小呵護的品格,幼兒階段可謂是培養的黃金期。
  • 國大陸來美的小留學生日益增多,很多小留學生面臨一些適應方面的問題,但大多是屬於自理能力和適應方面,包括如何與寄宿家庭相處、融入學校環境,以及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但近日幾名十幾歲來自中國的小留學生,由於涉嫌綁架、折磨和毆打其他幾名小留學生,闖下大禍,被警方逮捕,保釋金高達300萬元。此案的成因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思考,成為華裔社區議論紛紛的話題。
  • (大紀元記者楊天儀劍橋市報導)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博士於4月11日訪問哈佛大學,在燕京圖書館舉辦儒家學術講座,暢談儒家經典的現代意義,此次演講為其北美巡迴演講的其中一站。
  • 孩子在公立學校的成績不理想,不能表示孩子的學習能力差。五週前女孩Amy轉學來到Halstrom Academy私立中學。她現在的學習成績大幅改變。也許你想不到,Amy曾因「成績差」和「表現不良」,幾乎被原來就讀的公立中學開除。Halstrom Academy的「一對一」教學模式,為她打開了另一扇成就學業之門。
  • 「終於給孩子註冊上芝加哥公園區(Chicago Public District)的夏令營了,」居住在芝加哥市區的李太太4月初興奮地給先生打電話說,她已經等了一年的時間。其實在美國的很多家長們早在暑假的三、四個月前就開始選擇夏令營的項目了。對於長達三個月的暑期,他們都不希望孩子把大部分時間在電視機或遊戲機前度過。  
  • 2015年5月1日(星期五),神韻國際藝術團在美國田納西州的納甚維爾市(Nashville)開始今年當地的第一場巡迴演出,這是神韻連續第五年來到納甚維爾。Bill Moore先生在納甚維爾的日資日產汽車公司工作,他的中國太太Michelle Moore和他一起前來觀看了神韻的演出。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