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加電商 農二代翻轉台東農業

龍芳台東
font print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5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龍芳台灣台東報導)務農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台東青年李奇軍從工程師轉回家鄉務農,以自然農法有機生產,並透過電子通路推廣,短短時間內創造了百萬營收,搖身一變成為「農業新貴」。農委會表示,有越來越多青年農友返鄉,承接父業,走出創業路,也打造專屬的農業新品牌。

農委會台東水保局日前邀請3位台東優秀青年農友李奇軍、羅永昌和呂宏文,分享其創業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採取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也都曾經歷二代間的隔閡,但是,靠著「做就對了」的信念,一步一腳印,走出二代農業路。

李奇軍:走出去就有路 做就對了

今年33歲的李奇軍是「清亮生態農場」第二代,返鄉務農那一年才26歲。靠著爸爸生產,他負責加工,銷售及包裝交給台灣好農電子通路。目前生產的有機麻油薑和薑黃粉達到百萬元營收,還有許多人願意排隊等候,但他說,前兩年慘不忍睹。

李奇軍說,產品鋪上通路後,曾因過期而下架回收,或是生產過量而浪費,加上父子二人為了機械化生產爭執不斷,都讓他感到極度挫折。最終憑著「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難,困在家就難!做就對了!」的信念,努力研究改善,還到台大農企菁英班進修,終於將辛苦過程化為甜美果實。「做就對了!」也成為他鼓勵其他青農的經典名言。

羅永昌:可靠的長期飯票

在台東米鄉池上長大的羅永昌,家裡世代務農,2010年返鄉照顧父親時,看到白髮蒼蒼的父親背影,忍不住落淚。站在田埂上,他發現自己站在花東縱谷海拔最高的地方,祖田是一塊寶地,不能在自己這一代荒蕪,因此,2012年辭職返鄉。

從上班族轉為農夫,不用打卡,但全年無休,還要看老天爺臉色。在謝天敬土儀式中,更學會要對大自然謙卑,友善土地才能永續經營。務農靠體力,感覺很累時,就坐在田邊,靜下心,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繼續做就對了。

因為觀念不同,羅永昌與父親的關係一度緊張。老一輩認為作物生病了就該醫治,但他認為應讓它們自己調適平衡。他堅持不灑農藥和化肥,採用自然農法,讓土地自然肥沃。

要在市場走出自己的路,羅永昌知道要建立品牌。他把白米加上黑糯米,經過加工,讓米不用浸泡,符合現代人營養、快速、方便的需求。「源天然健康米」已逐漸走向國際市場。他要繼續傻下去,希望「農夫小羅」成為可靠的長期飯票。

呂宏文:和爸爸比賽 友善土地

呂宏文原本在金融業服務,為了一圓老婆退休後的農業夢,毅然提早還鄉,和爸爸一起當農夫。一般農夫在意成果和產量,呂宏文在意的是源頭。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創立「自然主義」品牌,堅持採友善農法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自然農法僅以人工除草,讓作物自然生長,「但是爸爸看到草就生氣」,前3年,兩人因為草而經常吵架。他知道爸爸愛面子,便和爸爸商量來比賽,以不灑藥、不施肥為條件,作物收成時故意輸給爸爸,比賽讓爸爸有了參與感和成就感,接受了自然農法。

呂宏文賣自家農產品,擺攤時也耍心機,他把農產品擺成早餐的樣子,吸引顧客上門。「我的洛神產品差別在於對土地的用心,或許作物成長得慢,但絶對令人安心信賴。」因為處處用心,呂宏文也獲選為農委會第2屆百大青農。

農委會主祕戴玉燕說,青年農民是台灣農業未來的希望,透過與電子商務的結合行銷,打破距離障礙,讓青農收益增加、展現創意,他們自創的品牌把台灣農業的招牌擦得更亮。◇

責任編輯:葉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夢青年根留部落系列(1)(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9日電)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瓦旦,在政治大學民族系攻讀博士,也是自然農法的研發奇才,他在石門水庫上游的原鄉推廣無毒農業,要幫助族人創造農業經濟奇蹟。
  • 企管碩士生賴承麟退伍後毅然回台南老家種田,經過8年的學習,從鄉鎮比賽拿到最後一名開始,經過農業專家指導,並就近請教冠軍米達人「崑濱伯」,今年終於在1,585名高手競選中脫穎而出,入選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為返鄉務農的年輕人帶來信心。
  • (大紀元記者龍芳台灣台東報導)沒有正式學農,卻因為自小跟著父親務農,累積祖輩經驗加上用心研發,台東鹿野農夫陳嘉欲,用自創自製的有機肥,種植出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的帝王柑,成功實踐無毒安心的自然農法栽培。
  • 行銷在地品牌,南市經發局29日假大億麗緻酒店進行時尚新品SHOW暨流行時尚商洽會,將邀台南自創品牌服飾、內衣、鞋、袋包、金工及文創等業者,發表2014秋冬最新產品,結合專業模特兒、在校模特兒系學生動態展演外,周邊在地品牌靜態展示,邀國際買主來採購洽談會。
  • 「當農夫就要豁達」,70年次的李正恩笑著說。他原本是一名上班族,制式化的生活讓他覺得無趣,想要擁有不一樣的生活,從小在彰化大村鄉長大,也想要替自己的家鄉出點心力,不顧父親反對,當起快樂的葡萄農。
  • 正當人類在不知不覺中被環境賀爾蒙侵襲之際,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於104年初由陳箐繡教授帶領對嘉義在地傳統布莊與五金雜貨店有濃濃情懷的10位學生成立「苒苒工作室」,以製作植物染布為發展文創商品重點,強調「手感美學」與「自然工法」的藝術主張,所使用的染材多取自嘉大校園植物或購自中藥行的草藥,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危害。
  • 7年級後段班夫妻吳顯龍與黃詩淳回鄉,不想領20K,於是在巷弄裡開冰品店,質感裝潢;開業不久就成屏東市人氣冰店。
  • 台灣整體農業人口平均年齡達62歲,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今天在立院經委會表示,未來將投入新台幣30億元,預計6年輔導1萬2500位青年從農,要達到青年農夫老闆年收入達100萬。
  • 台中市力邀青年加入農村再生,宣布將選出50位無經驗、但對農業有興趣的青年,提供每月3萬、共12個月的生活津貼,務農滿1年,再可透過營運企劃等方式篩選15位,給予最高80萬補助。市府農業局也將組成「賢拜輔導團隊」,以師徒學習機制,減輕青農壓力,提高栽培技術,增加從農所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