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媽媽談教育

訓練孩子獨立 不做直升機父母

人氣 159

【大紀元2015年06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馬天祥綜合報導)「直升機父母」一詞,被用來形容父母對子女的過分保護。因為怕孩子受傷害,父母們像直升機一樣,時刻盤旋在孩子身邊。但過分的保護卻損害了孩子們的獨立能力,甚至讓他們在未來也害怕擔當大任。

住在帕洛阿圖(Palo Alto)的郭女士有全職工作,先生是高科技公司工程師,收入可觀。他們和那些「直升機父母」截然不同,雖然和其他華裔媽媽一樣重視教育,甚至為了孩子的教育,在幾年前一家人搬到了房價昂貴的帕羅奧圖學區,但她的教育觀卻是地地道道的「美國風格」。

嚴格的華裔媽媽

郭女士的大女兒,每天騎車到2英里之外的帕羅奧圖高中上學;小女兒的學校較遠,現在還需要接送,不過,她已打算等小女兒一上高中,也要騎車上學。

除上學外,郭女士平時非常重視兩個女兒的獨立能力訓練。不管功課多忙,女兒的衣服、襪子都要自己洗,房間要自己打掃。如果爸爸媽媽不在家,兩個孩子還要自己做吃的,大女兒現在還經常做義工。

訓練獨立能力,不等於不管孩子。兩個女兒在家裏不能看電視、不准玩電玩。如果碰上好看的電影或娛樂節目,才可以偶爾動用一下電視,決不能把看電視當作消磨時間的方式。

在平時教育中,郭女士給女兒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是:18歲以後,每年在家待的時間,不可超過3週;必須過自己的生活,自己租房子……等等。

溺愛,對孩子有害無益。郭女士認為:孩子的人生,關鍵還是看他們內心的動機,他們自己的選擇。父母可以給他們提供條件,但不可能拉著托著他們一輩子,因此,必須訓練他們的獨立能力。

獨立訓練 看似無情卻有情

這種教育風格來自於她對美國主流家庭的多年觀察。她發現:越富裕、越高端的美國主流家庭,越重視子女的「獨立能力」訓練。

郭女士遇到過一位16歲的打工少年。這孩子家庭非常富裕,住在帕羅奧圖半山腰的豪宅,擁有3,000套公寓,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還有2間人氣餐館。按說,這種孩子甚麼都不缺,但他從15歲開始,就在附近一家自行車店幫人修車賺錢;16歲時每週自己開車外出打工。

另一位孩子的家庭也非常富有。他家裏每年要給迪士尼捐款,其捐款數量位居全美前50名。每次去迪士尼玩,他們家人享有特殊通道的待遇。但這個家庭的媽媽卻讓孩子每年夏天幫一些鄰居整理庭院垃圾賺錢,一次賺120美元。賺多少,媽媽會相應配多少零花錢,這就是孩子一年的零花錢。

看到這,不少人開始想,這種做法是不是太無情了?「看起來好像無情,其實不是」郭女士說,美國父母們非常理性,只是他們的思維邏輯和華人不同。西方家庭強調孩子的獨立能力,要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回報」;不努力,那就只能面對不努力本身帶來的結果。

如果父母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教育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可能會習以為理所當然,對父母也不懷有感恩之心,也不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的孩子因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上大學多年都無法畢業。工作後難以獨當一面,只能做一輩子小職員。

獨立訓練 栽了跟頭也值得

相比之下,那些美國的主流家庭,有時為了訓練孩子的獨立性,甚至不惜讓孩子栽跟頭、吃苦頭。

郭女士的一位朋友,曾考上斯坦福大學。他父親是斯坦福大學教授,上大學第一年,他突然失去了求學興趣,對教授父親說,不想上學了。他父親說:「沒關係,你已經18歲了,做你自己的選擇。」在上大學前,父子倆曾有約定:如果上斯坦福,父親會支持他,讓他住在家裏;如果放棄上學,兒子就要自己找房子住。這個朋友當天就搬了出去租房住。

他找到一家拆車廠,經常在太陽下拆舊車,風吹日曬,又髒又累,非常辛苦。做了一年,他開始反思:我就這樣過一輩子嗎?這是我要的生活嗎?漸漸的他重新燃起求學的願望,又回到斯坦福。這次,他讀完了本科,還一鼓作氣攻下碩士學位,斯坦福畢業生以創業當老闆著稱,這些年來,他創建了3家公司,並把它們全賣了出去,狠賺了一筆。

美國父母們教育孩子時總是說:「這是你的選擇。」為甚麼這麼說?「它根本的東西就是強調獨立,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郭女士說:「要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那些難的事情,而且越小越好。」

責任編輯:陳瑋臻

相關新聞
子女FB、LINE 父母別亂入
媽媽寶貝  許我一個好名
如何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 探索謎題
按共同核心教學標準 提高學習力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