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遇黃石而功成 追赤松而高蹈

作者:宋紫鳳
font print 人氣: 323
【字號】    
   標籤: tags:

十年蹉跎足以把人的雄心消磨殆盡,十年砥礪足以令劍的鋒刃削鐵如泥。張良,屬於後者。博浪沙一椎輕擲,張良趁亂走脫,是依計行事,還是僥倖脫逃並不重要,重要在天不絕張良,助他逃往下邳,因為子房大才,雖有荊軻之勇,卻不是荊軻之輩。

一日,張良步遊橋上,憑欄處未免感慨歲月之蹉跎,迎面卻來了一位皓首褐衣(粗布衣服)的老者。老者剛走到張良面前,腳上的鞋子卻墜落橋下。老者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古人謂履,今人稱鞋)。張良愕然欲怒,因念其老,強忍不發,下橋取履而回。

不想老者未致一謝,又高聲說道:「給我穿上。」說罷竟伸足以受,傲慢之態反令張良暗覺好笑,索性一忍到底,屈膝長跪,為老者穿鞋。伺候妥當,張良方才起身,老者竟掀髯一笑,揚長自去,這讓張良更為驚訝。

不想老者行之未遠,卻又返回,逕直走到張良的面前,說道:「孺子可教也。五日之後,平明時分,在此等我。」 張良天賦穎悟,跪答稱是,卻想不到,眼前的這位老者正是傳說中的世外異人黃石公。

五日後張良如約而至,卻看到老者早已立於微茫的曙色中。張良急趨而拜,老者卻作怒道:「汝與老人相約,為何遲到?今且回去,五日後平明再來。」

又過五日,張良雞鳴即往,老者又先至一步,作怒如前,再約五日。

這一次,夜半未過,張良披星前往,候於橋上。片刻,果見老者扶杖而來,面露喜色道:「這就對了。」於是袖出一書,交與張良,又告訴他:「讀此書可為王者師。十年後,汝將大有為,十三年後汝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即是我。」說罷即去,不復再見。

挨到天明,張良取書視之,竟是《太公兵法》。

想來,張良報韓盡臣子之義,是為忠;張良刺秦有俠士之風,是為勇。然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僅憑忠勇二字,猶有不足,所以黃石公屢試張良,蓋因能讀《太公兵法》者,能為帝王師者,不僅是忠勇之人,還須是一位能忍難忍的大德之士。

張良自得寶書,手不釋卷,每日誦讀,爛熟於胸。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初讀時,無非六韜三略之術,攻城掠地之法,讀之即久,但覺字字順天之道,適地之宜,仁德為本,止戈為義。乃悟兵家亦是道中一門,而讀《太公兵法》能得其表者,外可應機權變,能得其髓者,內可進德修身。

而讀書之餘,張良要做的另一件事則是訪賢交遊。與他交往的人中,既有項莊之輩為患難之交,又有四皓之儔為雲霞之客。或者燕南趙北,豪傑往來,與論天下大勢;或者深山幽壑,高士清談,相對機鋒縱橫,如此十年,忽忽而過。正所謂十年磨一劍,沒有十年的磨礪與積累,又如何能有日後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的張子房呢。

十年之後,果如黃石公所言,劉邦起兵,張良從之,三年破秦,四年滅楚,其間重大關頭之際,危急轉折之機,無不有張良之力。又過三年,張良隨同已被封為漢王的劉邦東征西戰,道過濟北,親至谷城山下,果然見到一尊黃石。張良大驚,對之三拜,如見師面。又將黃石取回,恭敬供奉,自此愈加道心堅定。

西元前202年,天下大定,漢高祖遷都長安,張良被封為留侯。而經年的修行不怠,張良已經思通道化,策洞幽冥。

一日,張良行於道上,忽然聽見有小兒拍手而歌:「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張良望去,見四五小兒戲於道旁,不覺大驚。

原來張良向日與四皓之綺裡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交遊時,常聽其說起仙真之事。知金母者,即西王母,乃西華至妙之氣,女子得道者皆隸屬之。木公者,即東王公,乃東華至真之氣,男子登仙者皆隸屬之。世間修行之人,凡得道飛昇,都要先拜金母謁木公,然後升三清朝太上。

不想今日道遇小兒,亦唱金母頌木公,知其必然有異。及抬眼望去,見四五小兒神清氣朗,分明是東王公座下之玉童,心下大喜。想來玉童降世,歌於道旁,必是點化世人早思修道,免墮輪迴。可惜紅塵障眼,人多不識,只道尋常小兒。想到這兒,張良向其深深一拜。

道遇玉童而返,張良卻一路惘然若失。回到家中,時時不能忘懷。常念報韓之志已畢,興漢大業已竟,所願足矣,夫復何求。於是,神思恍惚間往往縱心物外,尤對上古仙人赤松子甚是仰慕。赤松子者,乃神農世之雨師,常遊於崑崙之巔,能入火而成焰,隨風雨而上下。

於張良而言,名利,枷鎖耳,合光同塵才是真境界。於是,張良向漢高祖請辭:「願棄人間世,欲從赤松子遊。」

其後張良常托病以杜門,實則修習道術,漸漸絕粒辟榖,道引輕身,數年之後,遺形而化,葬於龍首原。西漢末年,赤眉之亂,有賊盜墓,卻惟見黃石之枕,化而飛去,狀若流星。時人相傳,張良已名列仙籍,為太玄童子,常從老君於太清天上。

讚曰:
大器不與匹夫同,圯上長拜黃石公。
素書一卷天授也,功成高蹈追赤松。◇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良,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漢初大臣。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交節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阻擊秦始皇未中。後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 張良,字子房,是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東南一帶)人。據說他相貌俊秀,學識豐富,少年時代就胸懷大志。大家都知道張良為漢朝打天下的事,但張良一生當中最富傳奇的卻是他與黃石老人之間的一段故事。
  • 在《仙傳拾遺》這本古籍中,有一篇文章《張子房》,敘述了這一事實。

  • 張良年輕時遇到一位老人,送他一本《太公兵法》,說:「讀了這書,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張良很相信老人說的,就反覆的讀那本書。
  • 縱觀張良傳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摯誠報國,建立奇功偉業;後半生逐漸淡出官場潛心修道,留下仙名。張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爭議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拾履授書的故事了。領悟這個故事,就可以解開他一生的種種令人費解之謎。
  • 當年幫助西漢劉邦取得政權的「三傑」中除了韓信、蕭何,還有張良。按照劉邦的說法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韜略、奇謀確實非同一般,而這背後還有著神奇的傳說。
  • 徐天序《山水畫冊.行旅》
    中華傳統文化講究相生相剋之理,對應於具體事物,也就體現為同一事物善惡同在,利弊同存,有正有負,亦幻亦真。而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正的、美的、真的、善的那一面也就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主體。換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旨在闡發一切事物之正義,也就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的道德性。
  • 張良,字子房,其先五世相韓。後來韓國為秦國所滅,一時間君臣授首,百姓屏息。張良自謂世受君恩,久叨榮祿,一朝國破,無以為家,一心想為韓國報仇。於是散盡家財,學禮淮陽,遠遊東方,終於倉海君處得一力士,願為刺秦。二人私著鐵椎,遂有博浪沙驚天動地的一椎之擊。
  • 張良洞徹天機而能清識獨流,也必然深諳成事在天的道理,故而從不敢據功自傲。天下初定,漢高祖大封功臣,諸將爭功不下,張良卻旁觀靜侯,冷眼時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