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愛的家庭 孩子更自信有安全感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87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安全感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同學的交往關係,能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表現則為情緒波動大、膽小怕事、迴避、自閉、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傾向。

4歲的欣欣每天哭鬧不要上幼稚園,在教室也常見他一人獨自坐在位置上,身邊沒有人跟他玩耍;平時很少說話,見到陌生人常低頭搓衣角,不敢看對方的臉;晚上睡覺總要陪著,而且要開著燈⋯⋯媽媽感到困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讓孩子不快樂。

專家稱,當一個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較容易對人產生疏離感,且沒有辦法感受人跟人之間的交流。恐懼、擔心被週遭的人不喜歡,是孩子內心害怕的事。深度的不安全感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包括缺乏自信、不敢表達、依賴性強,學習能力當然也會下降。長期下來孩子性格會變得暴躁、易怒。

其實,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普遍的是以下3種:

1. 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年齡越小越敏感,父母是否恩愛,誰真正愛他,他都能清楚的感覺到。父母如果經常爭執,非常容易讓孩子感到沒有安全感,如果有暴力行為,則更讓孩子擔心、害怕。因為父母的爭吵可能隨時發生,就像是長期處在時常會發生地震的環境中,孩子不知道地震甚麼時候來?甚麼時候停?受傷害的程度如何?

另外,這種爭吵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離婚的危險,兒童的恐懼是失去父母之愛的恐懼。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極度不安。

2. 父母的忽視或威脅

孩子都希望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總在一起,有很多的快樂的時光。但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就把孩子放在嬰兒床裡,讓孩子自己玩,自己則在一旁看電視或玩手機,當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爸媽不是給予擁抱回應,而只是塞給孩子奶瓶,或者用電子產品來安撫孩子。雖然爸媽人就在旁邊,但卻像是心不在孩子身上,孩子其實都是感受得到的。

另外,父母語言上的威脅也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有時在氣憤之時,父母容易把「要是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句話當成威脅的籌碼,殊不知這反應會造成孩子多大的害怕感。

3. 對孩子過於保護、溺愛

有些爸媽對孩子過於保護,例如,過馬路時一定要牽著孩子,孩子不論去哪裏,媽媽都一定要牽著或跟著;孩子喝飲料想自己插吸管時,媽媽說:「媽媽幫你,你很容易會弄倒。」

媽媽釋放出很多對孩子不放心的訊息,過度幫孩子做了許多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本身的自主性、嘗試的過程以及對自己的肯定都會受到影響,某個程度上,孩子其實接收到的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訊息,造成孩子怕嘗試、怕失敗、缺乏自信的心理。

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是不夠的,他們需要親情與心理安全。因此,父母除了要多陪伴孩子之外,營造互愛的家庭氛圍則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父母之間的恩愛,都會讓孩子感到家的溫馨和安全。

責任編輯:林秀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