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十一):中國石窟藝術(1)

作者: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32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石窟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大多依山崖而建。石窟藝術由建築、彩塑、壁畫三大類組成。建築是載體,它包括木結構窟檐和建築繪畫;壁畫是石窟的裝飾,面積巨大,內容比較簡單;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是石窟藝術的主體,由於內容豐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它,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稱於世。

石窟藝術最早源於古印度,公元三世紀傳人中國。中國北方在魏晉南北朝至盛唐時期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紀中葉後,南方長江流域出現了又一次造像高峰。

從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後延續了四百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它地方未再開鑿任何大型石窟。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

第一次造像高峰: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但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卻沒有停滯不前,並在藝術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特別是佛教的盛行,不僅使這一時期的雕塑、繪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為後世留下了歎為觀止的石窟藝術,包括堪稱世界奇跡的甘肅敦煌莫高窟。

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像雕刻上。魏晉南北朝是個大舉興佛的時代,而且許多皇帝和王公貴族也信仰佛,為了表達對佛的尊崇,北朝的一些皇帝下令到處開山鑿窟,雕塑佛像,因此形成了石窟藝術。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在這些石窟中布滿了大小的佛像和其它藝術珍品。

不過,需要强調的是,上述地區的早期洞窟都受到新疆石窟藝術的强烈影響,因此,探討中國石窟的淵源和藝術傳承就必須深入瞭解新疆石窟。此外,早期的佛像雕刻受印度影響,有著古希臘人的面貌特徵,波狀發紋、高額、尖鼻、薄唇,眼窩深陷。到了後期,則呈現本土化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中國人的特徵。

◎新疆石窟

新疆地區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東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綫上,目前發現石窟遺跡的有四個地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古疏勒區(今喀什)、古龜茲區(今庫車、拜城)、古焉耆區(今焉耆)和古高昌區(今吐魯番)。

從建築形制上來看,新疆石窟比較多的是中心柱式塔廟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禪打坐的禪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組成的洞窟組合,也有少量的禪窟群。

五世紀以後,方形佛殿窟數量增多,還出現了中央設壇立像的佛壇窟。焉耆、吐魯番一帶常有在洞窟前接砌土坯前廓或完全用土坯砌築的洞窟。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繪有壁畫,原先多數還有塑像(現絕大多數已毀)。六世紀以前的雕塑主要是釋迦牟尼和彌勒像。

◎雲岡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雲岡石窟建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雲岡石窟東西綿延一千米,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窟龕二百五十二個,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十七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其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位於東西方交流要道絲綢之路上,具體位置在鳴沙山東麓斷崖。相傳前秦(366年)時,一個叫樂樽的和尚經過敦煌東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然三危山上發出了燦爛的金光,萬佛在金光中閃現。樂樽於是化緣在這裡開鑿了第一個石窟。

後來又有一個叫法良的和尚來此朝拜,開鑿了第二個石窟。到了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和尚來此朝拜,並開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時期,莫高窟的藝術達到了頂峰。

莫高窟綿延南北近兩公里,分上下五層洞窟,這些洞窟高低排列,錯落有致,非常壯觀。因為敦煌的岩質不適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為主。這些洞窟一般以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

經過歷朝修建,到七世紀唐朝時,莫高窟已有一千多個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現存石窟為四百九十二個,其中南北朝北魏時所建的石窟有三十二洞。

北朝時期的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的洞窟形制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的中心竪立一座通頂方柱的洞窟,象徵著佛塔的內部空間。這種窟形是從古印度的塔堂窟發展而來的。這時石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釋迦佛或未來的彌勒佛,主像兩側是兩個隨侍的菩薩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興建規模最大。現存窟龕共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多塊,全山造像十萬餘尊。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是當時代表性的洞窟。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時期,孔子50多歲時,帶著他的弟子周遊列國。有一次,他帶領弟子子路、子貢離開衛國,在去陳國的道路上,遇見一個採桑婦女。孔子見這女子體態很美站在桑樹旁,便觸景生情順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長。」採桑女子聽了淡淡一笑,隨後接了一句也吟道︰「夫子行陳必絕糧。」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若本傳奇僅滿足於向人們講述一樁愛情奇緣,未免流俗。正如孔尚任創作《桃花扇》意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曹雪芹之《紅樓夢》寫寶黛釵的愛情糾葛,實則告誡人生如夢,不要太過沈迷於紅塵糾葛。《無雙傳》也正是通過仙客與無雙的悲歡離合表現亂世中俠士的豪烈和捨生取義。至古洪出場,本傳奇的主題才真正展開。
  • 苗栗縣竹南蛇窯創辦人林添福老陶師,今年邁入90歲,77年來從事陶藝未曾停歇;「林添福九十陶壽展」,除了獻壽祝福,更由代表老、中、青三代的陶藝家參與,象徵陶藝薪火相傳。
  • 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構成宇宙萬事萬物。世間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間中都有相對應的物質。古代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和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推算人的命運。
  • 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滿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之外,還融入了滿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