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 中西方父母該怎麽辦

鄭孝祺
font print 人氣: 78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美國新澤西州的米沙‧沙夫特(Misha Shefter)育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居住在中西部的華裔林女士則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像大多數父母一樣,沙夫特和林女士覺得最棘手和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規範孩子們在使用電子產品方面的尺度。沙夫特說: 「我覺得孩子使用互聯網太多了,已經干擾了他們參與其它活動。」

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上播出的紀錄片《網癮者》(Web Junkie)展示了沉迷電子遊戲給青少年帶來的可怕影響,這些年輕的「網癮者」把現實世界反而當成是虛幻世界。在東西方國家,青少年在電子設備上花費過多時間的情況正在加劇,不論是華人父母還是西人父母,對目前這種趨勢都非常擔憂,這已經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現象,一些專家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孩子頻繁上網看視頻玩遊戲 中西方父母無奈

「網癮者」把現實世界反而當成是虛幻世界。(Fotolia)

據美國CBS新聞報導,沙夫特說,他和妻子對於孩子們在家中觀看電子屏幕沒有嚴格家規。年齡分別為15、12和8歲的三個孩子可隨意觀看有線電視和上網。他的兩個女兒都有自己的電腦,年齡最小的兒子也可以使用家裡的桌面電腦。此外,家中還有iPad、iPhone和iPod。

沙夫特說:「我兒子是個大網蟲。他用iPhone和iPad玩遊戲,很難停下來。」他的長女也是一樣。「她無法控制自己,這些活動使她非常分心。」

林女士的三個孩子分別是13歲、12歲和8歲。大兒子在7年級時因沒有電子設備無法和同學們通過互聯網交流,所以沒有朋友。林女士便答應送大兒子一部iPod。

這部iPod便開始了林女士的夢魘。她對大紀元表示,大兒子拿到iPod後,基本就不離手,放學回家,就躲在房間裡看iPod,有時玩遊戲,有時在Instagram上和同學聊天。到8年級時,大兒子的成績一落千丈,數學一度只拿個F。

大兒子的問題也延伸到另外兩個孩子身上。林女士說,二兒子很懂事,也很聰明,但是只要一玩遊戲就變成一個沒有自控力、臉紅脖子粗的「壞孩子」,只要沾上遊戲,就無法從電腦上離身。「我有了智能手機後,二兒子經常把手機偷去玩,雖然也換了好幾次密碼,但最終還是能被他猜出來。」

她表示,8歲的女孩則熱衷於在手機上看YouTube,如果不讓她看的話,就會哭鬧,或者和哥哥們比。

孩子們過多使用電子設備相當危險

在本該觀察周圍世界,與照料者互動的時候,孩子們卻拿著父母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在自娛自樂。(FREDERICK FLORIN/AFP/Getty Images)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可以全天候接觸交互式電子設備,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8至10歲的兒童每天花將近8個小時接觸各種各樣媒介,更大一些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花11個多小時在這些事情上。計算機、平板電腦和手機正在逐漸取代「兒童保姆」電視。

《紐約時報》報導說,美國青少年會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停止「活」動,其時長達到了專家認為對正常發育不利的程度。而且這種情況出現得很早,經常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了,在本該觀察周圍世界、與照料者互動的時候,他們卻拿著父母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在自娛自樂。

大量研究警告稱,孩子們過多使用電子設備相當危險。CBS報道說,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研究表明,在屏幕前花更多時間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沒有規律的睡眠、行為問題和學習成績下降。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們觀看屏幕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難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其它研究也發現,科技的過度使用會損害孩子的開發能力或自我調節能力。

研究網絡成癮的心理醫生和專家金伯利‧楊(Kimberly Young)告訴CBS新聞說:「遊戲是一個主要問題。」

《青少年與青春期》(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青少年花很多時間玩含暴力內容的電子遊戲,或在電視上觀看有暴力內容的節目,他們會更具攻擊性,也更容易和同齡人發生打鬥,與老師們發生爭執。

1995年,楊醫生在賓州布拉德福德地區醫療中心(Bradford Regional Medical Center)成立了行為健康服務部門網絡成癮中心(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t the Behavioral Health Services unit),這是第一家以美國醫院為基礎、對上網成癮的診療中心。儘管治療中心只招收年滿18歲的病患,但也有很多沉迷於電子遊戲孩子的父母來電尋求建議。有跡象警告,這些大多數孩子變得有暴力傾向或不聽話、對其它活動失去興趣、反社會行為以及失去控制。

對不同年齡孩子 做出不同的限制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兒童在兩歲以前不宜接觸任何電子媒體。(Fotolia)

沙夫特和他的妻子曾與其他家長多次討論過如何控制自己孩子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但他們仍然不確定該怎麼做。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認為,兒童在兩歲以前不宜接觸任何電子媒體,因為「孩子的大腦在最初幾年發育非常快,而幼兒通過與人互動,而非和屏幕互動,才可以最好地 學習」。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少年每天花在娛樂媒體上的時間不應超過一到兩個小時,而且相關內容最好是優質的,他們應該有更多自由時間在戶外玩耍、閱讀、發展業餘愛好和「在自由發揮中運用自己的想像力」。

楊醫生也開發了一種稱為「3-6-9-12」的育兒管理準則,可用於管理不同年齡段孩子使用高科技產品的指南。該指南建議,三歲之前的兒童不應該接觸任何屏幕,因為可能影響孩子的社交和生長。3到6歲的孩子,可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監控下,接觸一個小時的電子設備。6到9歲的兒童每天可以有兩個小時看電子設備屏幕的時間,包括家庭遊戲時間。同樣規則也適用於9到12歲兒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稍有一些獨自上網或上社交媒體的時間。

父母應承擔責任 引導比限制更重要

孩子們本身缺乏自控力,在遊戲、視頻等這些科技產品面前更加難以控制自己。(Fotolia)

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對孩子使用高科技產品進行嚴格限制。波士頓兒童醫院媒體和兒童健康中心主邁克爾‧里奇(Rich)醫生對CBS表示,對孩子進行限時,反而創造了「禁果」,並會引發衝突,不同家庭有不同的需求。

里奇醫生認為,應該引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使用科技產品,而不是對科技產品滿懷恐懼。里奇說,使用數碼設備不應該是孩子的默認行為。但如果父母武斷地禁止孩子使用電子設備,也可能對兒童的社會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里奇說:「取代簡單的制約,我們應該思考用甚麼餵養我們孩子的心靈,以及如何選擇孩子吸收的信息。」

林女士贊同里奇醫生的觀點,覺得不能一味禁止孩子們和電子產品接觸。她表示,畢竟現在是這個是時代,她擔心在家裡禁止,會把孩子推到社會上去,比如圖書館也有電腦開放給孩子們玩遊戲,或者孩子們結交一些不好的朋友,一天到晚在朋友家,就會成為更嚴重的問題。

林女士認為疏導比禁止會更有效,她一直和孩子們交流遊戲電子產品的害處。她說,至少要讓孩子們在心裡認識到人生甚麼是最重要的,至少等他們更懂事的時候,或者能控制好自己。

但是林女士也承認,孩子們本身缺乏自控力,在遊戲、視頻等這些科技產品面前更加難以控制自己。所以在家裡,還是應該對孩子們的遊戲時間有適當的限制。

避免孩子成網癮者 父母需付出更多

里奇認為,一些父母自己在電子產品上花費大量時間,也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很多父母專注於自己的電子屏幕好幾個小時,對孩子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紐約時報》也報導說,父母們很高興這些電子產品能幫助他們讓不安分的孩子安靜下來,避免他們打擾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並似乎對孩子們花這麼多時間沉浸於虛擬世界的潛在危險毫無察覺。

AVG Technologies公司今年6月對6,000多名家長和8至13歲的兒童進行了調查,54%的孩子認為父母沉浸在自己的電子設備上。孩子們抱怨道,父母在和他們通話過程中,也會分心關注自己的電子設備,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重要。

楊醫生告訴CBS新聞:「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生活,我們失去了一對一交流的藝術,這傷害到家庭。」

林女士認為,如果不想讓孩子們玩遊戲,父母顯然需要付出更多,拿出更多的時間和他們交流,給他們找出除功課之外的事情,培養他們的某項興趣。她表示,兒子們喜歡游泳,每天至少兩個小時在游泳池度過,風雨無阻,這無疑也減少他們上網或者玩遊戲的時間。「功課實在太少了,孩子們回家後就沒事可幹了,上網玩遊戲,成了父母和孩子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林女士說。

林女士說:「現在暑假三個月,我的大兒子甚麼也不想做,每天就是抱著自己的iPod躺在沙發上,而且根本不聽大人勸告。因為他已經到了青春期,對父母的要求更是聽一個反對一個。」

她表示,希望在開學之前,能和兒子討論出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使用iPod的規則,她實在不希望孩子從此迷失在電子產品裡面。

對沙夫特來說,在和其他父母交流後,他和妻子也正在考慮將孩子们每週使用互聯網的時間限制在三小時。 **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高雲林報導)劉先生移民加拿大已有三年,家有一個11歲的女兒Jessie,面對處於青春期叛逆階段的孩子,劉先生是既著急又無奈。 女兒喜歡看電視,又迷上了網絡遊戲,經常網癮大到睡覺很晚,作業常常拖到晚上9點半才去做,作業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劉先生和太太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忍不住訓斥女兒,可一旦多說兩句女兒就煩,有牴觸情緒,多次教育也不見起色。
  • (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據聯邦衛生部近日公佈的網癮調查,德國有56萬人上網成癮,14到24歲的青少年尤其容易陷入網癮不能控制。
  • (大紀元記者汪宏量報導)湖北武漢市11歲的小學生健健迷戀網絡遊戲,4日,健健偷了母親的錢又去網吧,其母戴女士憤怒之下用菜刀向健健砍了一刀,健健的左腿筋被砍斷。
  • 最新研究發現,上網成癮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與毒品和酒精上癮類似。
  • 去年十一月大姐打電話來,要送剛上初三的外甥到遠隔一千多公里外的一個戒「網癮」學校戒「網癮」。
  • 日前,廣東湛江市遂溪縣一名農婦因14歲的兒子整天泡網吧,屢教不改。無奈生氣下,農婦在兒子面前上吊自殺。
  • (大紀元記者岳劍明德國報導)死於毒品的德國人越來越少了,而病態迷戀網絡以及老虎機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卻大幅增加。根據最新的毒品及癮好報告,25萬青少年陷入網癮中不能自拔,這個問題已廣泛引起社會各界重視。
  • (大紀元記者任凱文編譯報導)德國研究人員說,網絡成癮是真實的,而且他們已經發現了網絡成癮可能與一種遺傳變異有些關係。由波恩大學和在曼海姆(Mannheim)的中央精神衛生研究所(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聯合做的這項研究,2012年9月發表在《成癮醫學期刊》(Journalof Addiction Medicine)上。
  • 英國知名神經學家警告,這一代小孩因為對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癮,長大過程中可能會培養類似強迫症的個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專注力短且缺乏同理心。
  • 中國大陸一個化名「阿毛」(Ah Mao)的男子患有嚴重的網癮,無法抗拒電子遊戲的誘惑,經常將大部分時間和金錢花在網吧裡。他最近為了戒除這種癮疾,竟然報警逮捕自己,希望以強迫的方式讓自己不再涉足網吧。「阿毛」的情況只是無數中國網癮患者中的一個案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