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隨筆:校長先生

劉霖韻

人氣 33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7月07日訊】兒子入小學以來,因搬家之故,在英格蘭輾轉讀過三所小學。所遇三位校長,前兩位是女士,後一位是先生,都有著親切的個人風格。不僅儀態優雅,文質彬彬,待人也很溫和。

也許在目前這所小學呆得較久,兒子尤其喜歡這位校長先生。他叫Andrew Pearson,人們都尊敬地稱他皮爾森先生。剛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一頭灰白華髮,但人很有朝氣,看起來仍像個純真的大男孩。據說他1978年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小學教育領域工作,單是當校長就已有25年。今年是他在諾丁漢Bramcote Hills小學當校長的第18個年頭。這所小學近年連續被教育評估機構Ofsted評為傑出學校。話說評估歸評估,可校長先生好像真有魔法,兒子和小朋友們就是喜歡極了這所小學。在家裏,兒子常常情不自禁哼唱校長親自編寫的校歌:「Bramcote Hills is a very good school to live and work and play……」

我見到校長先生通常在上下學時間。他站在校門口迎送小孩子們。永遠的黑色西裝、雪白襯衫繫著領帶,風度翩翩地立在那裏。 筆直略前傾的身姿,既像一個久經沙場、深謀遠慮的將軍,又透著中國古代君子的謙謙之風。他目送孩子們的眼神裡,有微笑,也有威嚴。

每天早晨,校長先生會逐個到訪全校14個班級,向小學生們致意早安。 孩子們總是愉快地大聲回應:早上好!皮爾森先生!這是美好一天的開始。

我有時會在小學辦公室辦點填表格、問詢等小事,常常見到皮爾森先生在門廳裡和往來學生講話,他好像記憶力超群,總能一口叫出學生名字。兒子說全校400多學生,校長叫得出每個人的名字。也不知是真是假。

Bramcote Hills小學向來杜絕欺凌現象,注重營造安全友善氛圍。兒子從外地轉來這裡,非但沒有被欺生,還得到同學溫暖關照。這種被歡迎的感覺令兒子非常感動。後來班裡每有新生轉來,他都會友好地幫助他們。兒子認為這是這所小學的文化,也是有別於以前兩所學校的地方。

這所小學裡,小孩子們最怕的事情是甚麼呢?是被罰站校長辦公室門外!小學生們若有違反校規、行為失當的時候,會被以這種特別方式處罰。學生們對皮爾森先生都很尊敬,站在他的辦公室門外,讓他看到,是件痛苦又恥辱的事情。幾乎每個被罰站的小孩兒都會在那兒痛哭流涕。要避免被送到校長辦公室門外罰站,孩子們得學會克制自己,行為表現得體。

小學裡,每個班級在春、夏、秋冬三個學期末都有全班合力奉獻的舞台劇表演,夏季還有戶外的運動會,校長先生都會親自上陣主持。他的主持風格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活動後順帶給近期在校外獲得榮譽的孩子們頒發證書,他總是積極讚賞孩子們的表現。比如發一個蛙泳五米的證書,他會問:「世界上最難達到的游泳距離是多少?對了!是蛙泳五米!祝賀xx同學!」 他的話逗得大家爆發出陣陣善意的哄笑,小孩子們心裏面暖融融的,快活極了。

諾丁漢Bramcote Hills小學受學生們愛戴的校長Andrew Pearson。(作者提供)

皮爾森先生的教育理念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安全的、被欣賞的、被鼓勵的環境中學習」。記得有天放學後,兒子激動地告訴我:「皮爾森先生今天鼓勵我了!他說我的國際象棋進步很大!」 校長先生並不親自授課,但他負責運轉一個課後國際象棋俱樂部,也聘請優秀的專業人士來學校教授國際象棋。男生們興趣濃厚,上手很快,很快形成一支實力強勁的校隊。學校參加了今年的全英小學國際象棋冠軍賽,每一級重要比賽,校長都會及時出現在小隊員們身邊。他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們要想贏,就一定要拼盡全力!」 結果校隊的兩個小組齊齊殺進半決賽,一支九歲組的強隊還進了決賽,在全國400個小學棋隊中,獲得第八名的好成績,也成為進入九歲組決賽的唯一公立小學。

Bramcote Hills小學不止看重學生的科目成績,校長先生很為本校制定的學習契約自豪。那裏有四個目標:學習如何學習,學習負責任,學習和他人相處,學習享受生活。

校長家在不遠的一個小鎮。據那裏的中國朋友說,校長先生和他的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熱心於為鎮上的教堂服務。週末或節慶日,他們花大量時間在教堂做義工。

早春二月的校報上,通報了校長決定提前退休的消息(他本可以65歲退休),還刊登了他致家長的一封短札。信中說:做出退休的決定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在這個年齡,我對未來並無宏大計劃,只是希望和耄耋之年的父母及四年來增添的四個孫輩分享更多的時間。他說在這所小學擔任校長是人生最棒的經歷。

下個星期四,學校邀請所有學生家庭參加校園野餐會,歡送將於7月下旬正式退休的校長。想到兒子那麼尊敬和喜愛他的校長,想到往後再也見不到皮爾森先生在校門口迎送學生的身影,還有那微笑又威嚴的目光,我心中頗有幾分惆悵。

責編:唐洪

相關新聞
英倫隨筆:相傳英國人對知更鳥情有獨鍾
英倫隨筆:一個小男孩兒眼裡的世界有多詩意?
英倫隨筆:彼得和昆妮的生活與往事
英倫隨筆:劍橋學車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