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拾金不昧 救人得善報

作者: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6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清朝時的蘇州楓橋鎮,是當時來往客商糧船聚集之處。楓橋鎮邊上有一座古廟,一無家可歸的乞丐夜間就寄宿在此,他雙足有疾病不能走遠路,白天只能在楓橋鎮附近乞討。

那乞丐一日早上如廁時,見廁所旁有別人失落的一個銀錢袋,打開一看,其中有銀數百兩之多。他想:這應該是過路人所遺失的錢袋,我乃一薄命之人,安能享此意外之財?況且我不知此銀是做什麼的,如果這是等著急用的救命錢,一旦丟失則有可能出人命,我又豈可貪占。於是就不去乞討了,而在旁邊等待失主來尋。

中午之時,果然有人飛奔而來,並在此仔細尋找著什麼東西,神色十分焦急。乞丐便問他:「你是在找失物嗎?」那人說:「當然是丟了東西,難道你拾到了我的東西了嗎?」乞丐回答:「是的。」然後又仔細核對查詢一番,確認他是失主後,便將銀袋還給了他。失主大喜表示願把一半的銀子贈給乞丐。

乞丐一笑說:「我連一整袋銀子都沒要,還會要你的半袋銀子嗎?而且你銀子少了一半,恐怕辦事會有困難吧!快去辦你的事吧!不要再耽誤我討飯了。」失主不得已只好在離開時突然強行塞給他十兩銀子,算是給他的謝禮,乞丐最後也只好收下這十兩銀子。

下午,乞丐要飯至街口,忽見一年輕的女孩正抱著父親哭泣。乞丐向圍觀者詢問事情的緣由。就有人告訴他:「這是債主正要把女孩搶去抵債,故而女孩在悲傷哭泣。」乞丐又進一步得知那父女倆僅僅只是欠了十兩銀子而已。

當即乞丐就怒斥那債主太不仁義,竟然為了十兩銀子就要使人家骨肉分離。債主看他是個乞丐便冷笑著說:「既然如此你就替他還了吧!」結果乞丐就真的把失主剛才給的十兩銀子拿出來,替父女倆還了債,債主也就不得不放過父女倆。

其實那債主的本意並不是要那十兩銀子,而是見那女孩貌美想要圖謀罷了。這下突然冒出個乞丐攪了他的「好事」,因此懷恨在心,便誣告乞丐是賊,那十兩銀子是偷來的贓款。縣令陳某接到此案後,認真審理,認為乞丐是冤枉的,恰巧那失主得知此事立刻來作證,乞丐的冤屈得以昭雪。

縣令當即讚賞了乞丐,嚴懲了誣告的債主,並下了一道命令,把每天當地糧商交納給官府檢驗的米樣全部賞給乞丐,不再讓他受乞討之苦。

乞丐靠著賞賜的米樣,漸漸有了點積蓄,就想請醫生治療腳上的疾病。這時遇到一個道人給他一個藥方,乞丐照此方治療數日後,足病竟豁然痊癒,能與正常人一樣工作賺錢了。之後,不到十年時間他從一個乞丐變成了富翁。

一個有病的乞丐竟然靠著拾金不昧和救人的善舉,最後變成了富翁。真是不得不讓人感歎善有善報啊!這樣看來,行善積德是可以給人帶來福分。

(資料來源:《子不語》)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次,許叔微在落第回鄉的途中,泛舟經過平望小鎮,夢見有位神人指點他說:「你想要登科,須要憑借陰德。」許叔微問:「我家貧窮沒有錢財可以施與別人,怎麼辦?」神人說:「何不學醫?我能助你智慧。」
  • 北宋的錢若水,為人有器識能斷大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北朝到隋朝時期的梁彥光,曾擔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風俗質樸,梁彥光用不擾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績被評為天下第一。他轉任相州刺史時,仍用在岐州的寬仁之政治理。
  • 朝時有一個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陳,是穎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醜陋,性情孤僻,言語低俗,雖然披上袈裟當了和尚,但卻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修煉的人。這個道契粗通醫術,經常在外賣弄他的醫術,不喜歡學習佛法。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